|
|
察隅县粮油公司先进事迹 |
|
小粮企成就大粮业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部,东临云南省德庆县和西藏左贡县,南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相连,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毗邻。总人口2.7万余人,耕地面积2.3万亩,年产粮1.5万吨,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处在这样一个小县城的察隅县粮油公司拥有10座粮仓,600万斤仓容,年均收购量100万斤。附属有粮油加工、农贸市场、宾馆、商铺租赁等多种经营项目。交通条件和经营环境即使在整个林芝地区也是较差的。近几年来,察隅粮油公司,在经理幸塔同志的带领下,开拓思路、锐意进取,屏去过去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顺应粮食工作发展趋势,不畏环境艰难,敢为人先,敢于争先,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本着“立足本地收购、拓宽市场销售;发展精深加工、创建名优品牌;发挥传统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的战略思路,创造了小粮企也能成就大粮业的奇迹。连续几年被林芝地区粮食局和县委、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一、统一思想、精干队伍,树立企业员工的责任感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没有一支团结一心、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职工队伍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公司领导深知这一点,始终把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人心作为第一要务。一是政治学习常抓不懈,用“科学发展观”精神武装头脑,创新工作思路、立足粮食工作、对照企业实际,积极组织职工建言献策;二是领导以身作则同甘共苦,既不摆架子更不搞特殊化;三是体恤职工生活疾苦。收入偏低的多数都是单职工,生活处境艰难,公司领导总是把职工困难放在首位,除了在收入分配上给予适当倾斜以外,逢年过节也适量进行补助,在职工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以人为本,比如2006年,公司职工唐四海,病情严重,公司专门安排车辆及时护送到外地医院治疗,并垫付了十几万元的巨额医药费。之后,唐四海病情恶化,公司又专派2名员工到成都护理,直至去世。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由于领导和职工建立了同志加兄弟般的血肉感情,公司上下十分融洽;四是办事透明,财务公开。俗话说得好:明人不做暗事。大到设备投资小到一把扫帚,真正做到有事商量办、有帐公开算,职工心里亮堂了,自然就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勇于开拓,创新经济实体,壮大了企业实力 粮油公司的前身,只有二座平房仓和一幢供应门市部,固定资产不足300万元。由于承担着少量的政策性订购粮收储、供应销售等业务,工作量少,人浮于事,职工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毫无生机。面对改革的严峻形势,以及企业发展死气沉沉的不良局面,班子成员认为单纯依靠粮食收储和销售业务,照搬传统体制将困难重重,甚至是死路一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公司果断提出了“依托粮食求生存,跳出粮食争发展”的经营思路,工作中心开始向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实体,实行多业并举,多种经营。为了增加自身“造血”功能,2003年开始,公司争取各方资金,先后投资建设了成套大米加工生产线、综合农贸市场、宾馆、商铺楼。以上经济实体夯实了企业发展基础。2008年,公司在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需求,利用辖区空闲土地,出资20万元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为全体职工集资修建了安居房16套,解决了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 三、小杂粮也能做出大文章 近年来,察隅县粮油公司坚持“主副并进,以副补主”的经营方针,积极参与市场,拓宽营销渠道,大力开展多种经营。2009年,争取了上级财政部门的资金补助,引进了目前国内先进的“玉米、荞麦等杂粮速食米”新型产业设备,成功生产出了当地特色产品“黄金米、纯苦荞麦米、三色米”等察隅杂粮礼盒。把本地特色产品推向了林芝地区八一镇及拉萨的各大超市,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2009年察隅县粮油公司也因此在该地区大部分粮食企业因市场竞争困难而造成不同程度亏损的情况下,仍然盈利14.7万元。 四、规范管理管出企业新效益 察隅粮油公司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方位进行了管理制度的创新。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诸如,考勤制度、一人多岗与一岗多能用工制度、民主决策制度、集体理财制度、绩效与报酬挂钩制度等等。依据这些制度,又比较详细地明确了从经理到一般员工的岗位职责,制定了比较细致的目标考评办法。与此同时,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结算管理、粮食订单管理、粮食收购保管销售管理和资产管理等规范。真正做到了权、责、利相结合相统一,实现了真实意义上的人本管理。几年来,察隅粮油公司管理规范到位,单位内部稳定、社会保障到位,员工收入逐年增加,收入水平不仅比改革前高得多,而且在全县各类企业中最高,2005年职工人均年收入为1.2万元,2008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达2.88万元,增加了一倍多,2010年按企业管理规定,员工年均人收入可望突破3.5万元。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