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抢抓机遇 转型升级 推动江苏粮食流通产业跨越发展 |
|
江苏省粮食局 王元慧 “十一五”是江苏粮食工作实现战略转变、从改革走向发展的五年,是江苏国有粮食企业走出困境、焕发生机的五年,也是江苏粮食流通产业夯实基础、日趋壮大的五年。在从粮食生产、流通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迈进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抢占未来市场、在更高层次上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必由之路。当前,江苏正面临着如何抢抓机遇转型升级、更好更快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的现实课题。 江苏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定位给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委提出“十二五”发展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等“六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强调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努力把江苏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和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求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粮食流通产业作为农业的下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必须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围绕“现代”的要求,扣紧“粮食流通产业”的特征,做到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沿海开发战略给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黄金机遇。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省政府制定了支持沿海发展的六个方面15条政策措施;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省政府此前出台了十二个方面53条意见,促进我省粮食产业布局、规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展望未来,沿海地区必将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粮食现代物流基地和粮油生产加工基地,这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动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崭新天地。 支持粮食流通的政策叠加给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安全,就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粮食法》的立法进程也正在加快。省政府在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的基础上,最近又颁布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提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近年来省财政支持粮食仓储物流建设1.2亿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中心库建设8150万元,支持质检体系和信息化建设3000万元。 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在开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加大探索实践力度,自201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五个一工程”,即各省辖市要在三年内新培育一个以上县级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的典型,建成一个现代化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引进一个以上大型粮油企业并与之成为合作伙伴,培育扶持一个省级以上粮油科技研发中心,新增一个以上省级以上粮油产品名牌。“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以国有企业为载体,发展产业壮实力 县域强则全省强。县域粮食经济既是全省粮食经济的基础,更是搞好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江苏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随着粮食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外粮食巨商纷纷抢滩,县级粮食企业如果不加快整合做大规模、不创新求变做强实力,必将在竞争中落败。面对我省基层县级粮食企业“小散弱”的状况,近年来,我们加大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整合资源,转换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承载粮食宏观调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渠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全部新建成2.5万吨以上仓容的中心库,有21个县新组建了粮食购销集团(公司),由于经营机制活,管理水平高,购销量大幅上升,经济效益也显著增长。全省正在培育县级国企典型21家,如张家港粮食购销公司整合重组6家基层企业,从总经理到员工均采取聘任制和年薪制,充分激发了内生动力,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1.8亿元,同比增长16%,利润近2000万元,同比增长50%。 二、以物流园区为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 一个区域的产业集中度,充分反映了它的市场地位和市场支配能力,是产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们下大力气,花大成本,强势推进粮油产业布局向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线、沿运河集聚,投入近40亿元建设粮食现代物流园区,依托物流园区聚集生产要素,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盐城、高邮、宜兴、兴化等大米精深加工产业群,泰兴、丹阳、通州、徐州等面粉精深加工产业群,张家港、南通、南京、高港、靖江、连云港等食用植物油精深加工产业群,以苏州、无锡、常州、扬州为重点的粮机工业群。同时,根据现代流通业的要求,在功能配套、完善产业链、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大做文章。全省已基本建成12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发挥整体效能。如靖江扬子江粮食物流园区吸纳天津龙威、重粮集团等大型民企、国企入驻,形成集粮食储备、中转、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粮食产业园,成为镶嵌在长江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以粮油巨头为示范,倒逼产业快转型 江苏区位交通独特,粮油资源优越,备受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青睐。从我省粮油工业实际情况看,国资、民资和外资是推动粮油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我们提出引进大型粮油企业,并强调必须通过股权投资、土地置换、产业合作等形式与之成为伙伴,要求各地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壁垒,主动与国际国内粮油巨头“高位嫁接”,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全产业链,依托对方的品牌、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实现借势发展,靠大联强,也通过其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示范引导,促进和加快本土粮食企业转型升级。2009年全省新引进9家大型粮油企业,目前江苏粮油市场已形成央企、外资、港资、外省国企、民企等谋篇布局不断加快、多态并存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如中粮东海粮油、江阴麦芽、东台肉食、阜宁稻谷项目,中储粮灌河物流、镇江油脂项目,省粮食集团苏三零面粉项目,重庆粮食集团靖江物流项目,香港南顺集团收购原苏南面粉厂项目,民企五得利集团宿迁、兴化面粉项目,益海嘉里连云港、高港、射阳、昆山粮油项目,邦基南京小包装油项目,嘉吉南通饲料项目,路易达孚张家港油脂项目等,这些都成为推动江苏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四、以研发中心为依托,增强产业创新力 科技创新是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链才能不断向高端攀升,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粮食行业应用高新技术的探索力度,如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探索物联网技术应用,规划建设“感知粮食”,引起国家粮食局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专家在无锡召开研讨会攻关。常州粮食物流中心以数字化粮库为目标,与航天信息、无锡粮科院合作研究应用RFID技术,推动粮食作业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物流信息化。也正是依托科技创新,我省形成了以苏州佐竹、无锡布勒、溧阳正昌、扬州牧羊为四大支柱的粮机制造业,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国1/3和2/3。企业研发中心是产学研零距离接触的主要平台,培育扶持企业研发中心,旨在集聚优秀技术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粮油科技创新体系,争创未来竞争新优势。全省正在培育13家研发机构,其中丹阳正大油脂已成为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江苏楚龙面粉建立了新产品研发院士工作站,淮安新丰面粉成为国家小麦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江苏金太阳油脂公司成立了米糠油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正在成为全省粮油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中坚力量。 五、以品牌创建为战略,打造产业竞争力 市场竞争更是品牌竞争,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建设生产基地从源头掌控优质粮源,推动企业开展放心粮油工程,支持企业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各种质量认证,督促企业建设安全信用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争创品牌夯实质量基础。全省规模企业大多数粮油产品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如射阳大米、建湖大米、淮安大米、东海大米、兴化大米、阜宁大米、金湖大米等均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们还注重加强与省质监局、农委、工商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组织粮油质量管理和名牌创建专门培训,深入企业指导实施粮油品牌整合和扩张,为粮油企业争创名牌和著名商标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如淮安市针对全市287个大米品牌,择优选择15个企业整合共享“淮安大米”品牌,并在全国率先、全省唯一获得国家注册市级地理商标,大米销量突破25万吨,销售额超8亿元,下一步将组建淮安大米集团,争创中国名牌。我省粮食行业已有中国名牌11个,省名牌65个,目前正在着手培育和整合17个省以上名牌,推动粮油产品提档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十一五”江苏只是粗浅探索、开始起步,“十二五”将加快步伐、书写华章。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粮食的视野、产业化的战略、市场化的手段和现代化的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粮食产业,在推进“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实施“2135计划”,即“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完善20个粮食产业园区、100个中心粮库、300个骨干粮库、做大做强50个粮食购销总公司,努力打造大企业、大流通、大市场、大品牌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格局,为实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宏伟蓝图而不断开拓,奋发有为!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