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 抓改革
推动粮食流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黑龙江省粮食局 胡东胜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在上年870亿斤基础上,2010年再创新高,达到1002.6亿斤,粮豆商品量达785.4亿斤。一年来,我们准确把握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的战略定位,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局重点工作部署,切实承担搞活粮食流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卖粮增收艰巨任务,紧紧抓住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这一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推进资源战略重组和制度创新为重点深化企业改革,努力在粮食经营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园区化上实现突破,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确定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式

  去年初,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在赴河北、河南、吉林、江苏、安徽和宁夏等重点产粮省(区)学习考察,深入全省11个地市和部分县粮食部门、各类粮食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对照国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本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实际,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内有关方面专家咨询论证,确定了我省转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09年7月中旬,我们召开了全省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粮食流通发展方式研讨班暨工作推进会议,确定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努力实现“六个加快转变”:一是加快转变部门工作职能和推进模式。由单纯管理系统内粮库向依法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转变。二是加快转变对企业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分配计划指标、单纯行政管理向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监管转变。三是加快转变企业产权制度。切实完成由传统国有粮库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转变,为资源战略重组、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四是加快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推进资源战略重组,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紧密型集团化经营转变,提高规模效益,打造强有力的政府粮食调控载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五是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模式。由单纯的原粮购销向粮食产业化经营转变,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粮食资源利用效益。六是加快转变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由传统的不分岗位与业绩、贡献一律同级同酬和分级别按比例分配方式向“目标基数,超额分成”等绩效薪酬方式转变。通过实行六个根本转变,全省粮食行业将进一步健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实力。

  二、狠抓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年粮改和产业发展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重于产品和市场创新,这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重点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突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严格要求各地对所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得随意处置、出售、改变企业资产用途,对于确属上划、破产、拍卖、整体出售改变隶属关系的必须报省粮食局批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二是健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三会一层”组织架构,规范落实议事决策机制,继续完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法人代表、监事会主席和财务主管委派制和企业经营风险资产抵押制等体制、机制。坚持合理用工,按照每经营5万吨粮食15人标准严格掌握,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规范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规范过户土地、仓房等资产,使公司制改造的企业具备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资质,促进组建后的新企业健康发展。三是清理规范非骨干企业租赁经营等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认真清理租赁和经营承包企业,终止不符合粮改政策要求和法律规定的租赁合同,完善租赁资产监管和安全保障措施及责任,采取公开竞标招租方式租赁,着力解决以租代改、以包代租等问题。四是全面完善了国有粮食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严格签订和兑现企业法人代表年度、任期目标责任状,强化企业法人代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及奖惩制度和办法。通过强化目标考核与典型引路等方式,推进了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和创效增利水平。2010年1~11月,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生产者收购粮食118.1亿斤(含临储),占全社会收购量的18.9%;销售粮食119.6亿斤(含临储),占全社会销售及转化总量的18.9%。全省统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盈利285万元、以地市为单位不亏损。

  三、加大资源整合重组力度,培育粮食企业集团

  为切实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加大了企业资产、品牌、市场等资源战略重组力度,以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紧密型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为核心,加快培育各类粮食企业集团。总体架构是:以省级粮食集团为龙头,以市地级区域性粮食集团为骨干,以县级粮食集团为基础,分级整体推进。主要采取“六种模式”:一是以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粮库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二是整合市、区两级企业成立集团总公司,带动其他企业实施集团化运作;三是整合所属企业成立集团公司,实施集团化运作;四是以粮食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为平台整合资源;五是组建紧密型企业;六是组建高度紧密型一体化运作大型集团公司。通过这些模式的探索和运作,进一步加快了企业体制创新,原来分散经营的小规模企业由传统的租赁、承包经营模式转变为由大型骨干企业整体托管、授权经营或控股管理;加快了机制创新,结合组建集团或紧密型企业,建立健全以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为核心的目标责任管理机制。2010年,在提高已组建的齐齐哈尔、伊春、绥化、双鸭山等4个区域性粮食企业集团运营效果基础上,又在佳木斯、大庆、哈尔滨市和肇源、讷河、甘南、铁力、桦南、密山等重点粮食产区新组建了3个区域性粮食企业集团和18户县级粮食企业集团或紧密型企业。同时,正在积极推进以省直属粮库管理公司现有资产为基础,采取先行整体托管方式上收部分国有粮库,逐步吸纳省内外其他粮食集团以及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打造省级大型粮食产业集团,作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和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加强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粮食流通新兴产业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发展粮食加工业的战略部署,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核心,在稻谷主产区整合拓展建设20个稻米加工园区,促进了粮食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建设基本模式为“八化”:一是规模化。园区年稻谷单体加工能力定位在30万吨以上,有利于增加主产品市场份额,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获取最佳规模效益。二是生态化。园区建设把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其中,实现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吃干榨净”。三是精深化。在精加工基础上延长产品链条,进行主产品系列化副产品深度加工。四是科技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稻米加工集约化,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总体水平。五是品牌化。通过园区建设整合、打造龙江大米知名品牌。六是产业化。树立全产业链的理念,把园区建成集生产、收购、加工、仓储、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七是市场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竞争意识,依靠市场运作。八是效益化。园区建设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经过多方努力,2009年投资13.7亿元,建设6个稻米加工园区,已全部完成验收工作,形成了186万吨水稻加工先进产能,并配有与附近电厂合作进行稻壳发电和米糠深加工,提高了稻壳、米糠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了我省稻米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发展。2010年,又在绥化、鹤岗等地启动建设了8个稻米加工园区,预算投资总额18.9亿元,目前大部分已竣工。

  五、转变粮食部门工作方式,搭建好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我们带领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找准职能定位,加快转变工作方式,集中精力搭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一是主动给政府当好参谋,把粮食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形成了政府领导、粮食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抓推进的工作氛围和机制。二是整合与利用好政策资源。认真把握国家、省及地方政府各项与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相关政策,增强主动性和敏锐性,创造性地整合并用好政策资源,为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强化了粮食产销合作。督促指导省内企业积极兑现与主销区签订的粮食购销合同,在主销区增设稻米销售网点,保证常年不随意抬价、不脱销、不断档。主动加强与主销区深化合作,与浙江、上海、北京等主销区续签了产销合作协议,与浙江省建立了粮食铁路运输协调机制。成功举办了2010•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与全国27个省市粮食经营者达成粮食购销合同及意向性协议965.7万吨,比上届增加了5.1%。四是加强粮食运输协调服务。争取铁路部门给予重点支持,按照“五优先”原则适时调整重点品类及流向,重点向大米、水稻品种与京、津、西南旱区及东南沿海主销区方向倾斜。自2009年新粮上市起至2010年11月末,全省仅通过铁路向省外发运粮豆2635.4万吨,其中水稻和大米817.4万吨,为保证销区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五是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哈洽会”、“金秋会”等各种专业展会、论坛,大力宣传我省粮食资源、粮食企业和名优品牌,提高知名度,推介项目,寻求投资合作。建立与项目单位联系制度,密切跟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确保签约的项目落实。2010年初省政府与中粮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粮集团未来5年在黑龙江投资100亿以上,用于发展粮食综合深加工、粮食仓储综合物流加工园区等业务。2010年全省粮食系统共引进到位资金25亿元。六是强化责任落实机制、提高工作推进执行力。省局把各项重点任务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市、县和企业,坚持长年跟踪检查指导,确保全面完成。找准、抓住关键问题,集中破解,办实事、成大事。做到上下衔接顺畅,措施扎实有效,工作执行有力。

  我省在粮食企业改革和产业发展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按国家粮食局的要求和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一定按照这次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和聂局长的重要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促进全省粮食顺畅流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