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国家粮食储备库典型经验介绍



  一、基本情况概述

  宁夏青铜峡国家粮食储备库始建于1978年,1991年划归自治区粮食局直属,1992年被国家粮食局挂牌命名为宁夏青铜峡国家粮食储备库。她座落于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的宁夏青铜峡市南端,毗邻青铜峡火车站,靠近109国道,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全库占地面积212亩,有各式仓房60栋。库内设施齐全,有与包兰铁路接轨的双轨铁路专用线722米,全封闭货位32个,铁路罩棚4216平方米,可一次性装卸粮食2500吨,年吞吐量达15万吨。属仓储业中型一档企业,具有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企业依法经营,信誉良好,现为农发行省级黄金客户。被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仓储设施等硬件的改造完善,为规范化管理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1、加强基础建设和仓储设施改造更新。针对我库建设年代较早,大部分仓房比较陈旧的现状,我们逐年加大投入,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门窗密闭改造、仓房无缝化处理、墙体粉白、仓顶隔热、防水、地上笼通风、微机测温、电路改造等维修改造项目,使储备粮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提高,提升了储粮设施的功能,为储备粮安全储存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更新办公设备,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提升规范化管理的水平。

  2、规范货位标识,切实做到三专四落实。统一型号,统一字样制作仓房号牌,并标识于统一位置,同时绘制平面分布图,悬挂于办公楼大厅,使人一目了然。严格按规定在每个仓房统一位置制作“二牌三薄”栏,标识了货位编码、形状、保管员姓名、存粮的数量、性质、等级、水份、杂质等检测指标,以及保管员职责、通风、熏蒸、粮情记录并附以粮堆综剖面图,外行人进入我们的粮仓都会十分清楚,更不用说内行。在货位的管理上,严格按标准执行,做到不同性质、不同年限、不同品种、不同质量、不同地域、不同水份梯次严格分开,绝不混装、混掺。

  3、完善检化验设施设备,确保储备粮质量完好。通过历年逐步投入,现常规检测设备一应俱全,另又添置了粘度仪、脂肪测定仪、蛋白测定仪、分光光度仪、气象色谱仪等粮食品质、卫生指标检测设备,以确保做到及时跟踪储粮质量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全程掌握,适时调控。

  (二)加强制度建设软件管理,为规范化管理保驾护航。 

  在管理上,我们主要是抓制度建设,注重制度创新,从细节入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一套奖罚分明,既有利于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又能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1、从日常管理入手,夯实仓储基础工作。积极开展“四无粮仓”粮仓活动,坚持粮情检查、粮情分析会制度,做到每周一、四检查粮情,每周召开一次粮情分析会,每月开展一次“四无粮仓”检查、评比,使“四无粮仓”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坚持卫生清洁制度,做到每周一集体大扫除,其它时间随时清扫,并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经常保持仓内“面面光”,仓外“四不留”。同时建立健全《粮情检查与处置》、《保管员责任制》、《安全储粮责任制》等仓储管理制度,抓好制度的落实,做到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杜绝发热、霉变等储粮事故。

  2、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各职能部门、各岗位都制定了岗位职责和科学严谨的考核细则,推行全员目标责任督查考核办法,将年度工作细化、量化到科室和岗位,把分管主任、科室、科室负责人和职工的考核同效益工资进行挂钩,实现考核成绩全员联动,通过考核成绩兑现绩效工资,做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逐步建立起制度约束、考核激励的科学运行机制。使绩效工资的差额进一步拉大,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面对这样的差额,职工们都由衷地说:真是“奖得让人眼红,罚得叫人心疼”,更加激发了他们干好工作的积极性。

  3、严格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规范程序。根据企业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通过多次的调研、征求职工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标准和科学的工作流程。涉及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如在出入库工作中,从计划的下达、执行、收购前的准备、采样、设点、验质、现场复检、检斤、入库等等都环环紧扣,紧密衔接,各环节由那个部门,具体那个人负责,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杜绝漏洞,力求规范。确保规范化管理一步一个台阶,芝麻开花节节高。

  4、推行全面预算化管理,节支增效。在全库推广实施全面预算化管理,将能够分解的费用逐层分解到科室和岗位,规定上限,实行超支扣罚,节约奖励制度,尤其是在仓储环节上,推广实施储备粮单仓核算管理,大力开展“节支增效”活动,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推行无纸化办公。

  5、强化安全管理。同干部职工鉴定安全保粮等各种安全工作责任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消防安全预案、制度,建立防火、防汛、防抢防盗等预案、制度,药剂管理施行双人双锁专库存放,建立值班巡逻等安全保卫制度,实施全方位视频监控等安全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单位的安全无事故,也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安全保证。

  6、强化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建立起“单位安排、科室组织、职工自学”的三级学习体系,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为载体,强化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近年来,职工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名职工获得全国粮食行业技师资格;4名职工在全区粮食保管技能大赛中获奖,并取得团体二等奖,1名职工获得2010年全国粮油技能大赛质检银质奖章,全库职工分获粮食行业技能鉴定不同等级证书。为储备库的发展充实了人才力量。

  三、规范化管理企业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一)高水分稻谷旧仓压盖保水技术取得成功,得以推广,降低了储粮损耗,实现了储粮效益。

  2005年,青铜峡储备库依托现有的仓储条件和储备技术研究设施,开始试验攻关。这可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连几个月,攻关小组加班加点,奋战在粮仓里。忙起来,废寝忘食,灰头土脸。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收集了一个个数据,分析了一组组结果,克服了一道道难题。终于在2006年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即将收购的高水份稻谷清杂后直接入库,利用机械通风、粮情测控、自然通风,结合粮面压盖密闭技术,使稻谷在保质保鲜储备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以三万吨粮食为例,应用这一技术,保住一个百分点的水份,可减少300吨粮食损失,增加经济效益60万元。2007年,这一技术通过了自治区粮食局专家组的验收,并在全区推广。

  (二)物理治虫,撑起“绿色储粮”一片天。在储粮保质保鲜上略有建树。

  防虫治虫向来是粮食储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我国粮库普遍采用的是药物熏蒸法,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药物熏蒸虽能有效防治虫害,但它的弊病也不少。特别是容易造成药物残留,污染粮食,从而影响粮食品质和人的生命健康。为此,我们成立科研组,苦苦思考,潜心研究。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并对照分析不同季节粮食储藏温湿变化规律,虫害发生的不同温湿条件,特别是对季节交替时虫害最易发生的原因等等。并就此进行分析、研究、实验、观察、总结,反反复复,终于摸索出利用当地气候特点,采取自然通风和低压缓速通风的物理治虫办法。即利用当地早晚温差大,湿度又相对较小的特点,采用自然通风与低压缓速通风相结合,严格规定通风及开关窗时间,借助粮情检测系统跟踪检查,并附以手拔移动测温杆弥补微机检测的盲区,最大限度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这种办法,不仅有效地防治了虫害,解决了熏蒸带来的药物残留问题,实现粮食无害化储存,而且还为粮库节省了因药物熏蒸而支出的购药费和人工费。更为可喜地是,这种办法还大大提高了粮食品质,让粮食加工企业能够生产“绿色粮”而增加了经济效益,也让当地的千家百户吃上了“放心粮”而确保了身体健康。从2004年至今,青铜峡粮库彻底抛弃了药物熏蒸法,给粮食储备带来了一场革命。如今,青铜峡储备库开创的绿色储粮新方法,在全区普遍推广。                          

  (三)节能减排、成本控制取得突破,有效降低了费用支出。

  实现了化学药剂0熏蒸;最大限度减少高压机械通风;实施绿化、美化措施,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质的飞跃。通过开展“节支增效”活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储备粮单仓核算管理,建立从计划、审核、审批一条线的费用开支手续,严格控制支出,降低成本,同时积极开源创收,冲抵成本。

  (四)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带动,横向联合,着眼粮食的大流通、大发展。

  从2008年开始,我们致力于粮油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拓展规模,发展粮油物流的规划:首先是与加工企业合作在库内兴建大米加工厂,实施“厂库联营”和项目带动;其次是租赁当地收储公司部分库点,扩大规模,掌控粮源;再次是与农业部门联系,利用土地流转改革契机发展粮食“基地”建设,为逐步实现储备企业参与粮食生产全过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战略构想努力奋斗,同时,第四是以跳出粮食谋发展的眼光,进军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加强不同系统之间的战略合作,实施创新。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范化管理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魄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青铜峡储备库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二〇一〇年七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