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粮食局长会

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



陕西省粮食局


  2004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粮食局的精心指导下,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三老”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着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成效

  ——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省104个有改革任务的县区,原有国有粮食企业948户(其中购销企业741户),已有63个县、591户企业(其中购销企业441户)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分别占县区数和企业数的60.6%和62.3%;化解企业经营性历史债务6.7亿元,减少利息支出3700余万元。

  ——新企业组建基本完成。按照组建大型粮油集团和每个县组建1~2户国有粮食企业的要求,我省已组建粮油集团公司6户(其中国有5户),有98个县新组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232户。国有粮食企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和新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调控能力得到加强。确定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和规定的应急储备。全省国有粮食收购主体1~11月收购粮食30.94亿斤、销售粮食35.02亿斤,分别占到总收购量和总销售量的36.48%和33.43%。国有粮食企业在主导粮食收购、引导粮食价格、调控市场平衡、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在去年全国粮食市场出现波动和今年发生5.12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我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有粮食企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国有粮食企业1~11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99亿元,同比增加4.29亿元;毛利率达到6.0%,同比增加1.46个百分点。全省新老国有粮食企业统算实现扭亏为盈,新组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实现盈利2208万元,同比增加4091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抓历史包袱化解,为企业改革创造条件。按照粮改部署和要求,我省于2007年2月完成了库存“老粮”的分步分批销售,2007年8月完成了“老帐”的清理审计,政策性挂帐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在解决“老人”问题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主要采取特殊工种退休、企业内部退养、协保养老、自谋职业、自愿解除劳动关系和竞争上岗等多种办法分流安置职工。将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和分流人员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离开企业的职工做到“结清两笔帐、办好三个证、转好两个关系”,即结清应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历史拖欠,办好养老保险证、失业证和下岗再就业优惠证,转好职工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原有职工7.2万人,其中国有购销企业职工5.4万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分流安置,而且工作进展比较平稳。新组建国有粮食企业在新机制下全面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

  二抓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库、承担军粮供应的粮食企业实行国有独资。通过新建和划转实现了省级粮食储备企业垂直管理。各设区市通过改制和重组,以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形式确定了一批粮食储备企业。采取国有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在大中城市重点掌握了一部分粮食加工和粮食连锁经营企业。其他国有粮食企业通过优化产权结构,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改组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整体转制、国有民营、租赁承包、破产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涌现出了一批管理体制新、经营机制活和经济效益好的粮食购销企业。我省凤翔、靖边等县新组建的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量分别占当地市场分额的90%和70%以上。

  三抓调研指导和试点,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2007年在渭南市合阳县进行试点,对原10户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制,新组建1户国有控股企业和6户民营企业,明晰了产权,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取得了成功。2008年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一是认真安排部署。年初召开全省粮食工作会议和省直企业改革工作座谈会,下发了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知,部署了全年的改革任务;4月和7月召开了部分市县企业改革和扭亏增盈工作座谈会、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座谈会,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各地交流了经验。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先后9次深入基层,在7市16个县(区)调研指导企业改革和扭亏增盈工作,认真总结了渭南市临渭区“通过诉讼减债化解银行债务”的典型经验,印发各地学习借鉴,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是抓好改革示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省抓联系点,明确了任务,建立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各设区市也确定了各自的试点示范县,带动了工作的整体推进。

  四抓工作目标考核,完善改革政策措施。一是严格考核制度。省委、省政府把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扭亏增盈工作列为全年粮食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各级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二是主动协调配合。我们经常深入市县,向市县政府通报粮改的政策要求,争取他们对粮改特别是企业改革工作的支持。三是争取税收政策。我省主动向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汇报,出台了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四是争取财政、银行的支持。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扭亏增盈工作通知,出台了化解银行债务“以奖代补”政策和具体意见;通过诉讼减债、银行呆坏帐核销、打包处置、破产等形式,为国有粮食企业减轻了历史债务负担。

  五抓发展战略实施,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一是实施省直企业重组。对13户省直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组、改制,组建4大企业集团公司:将省储备粮管理中心改制为省储备粮管理公司,实现了垂直管理;以原省粮食储备库和省专用面粉厂为基础组建了陕西西瑞集团;对省枣园油脂储备库和省油脂公司进行改制,组建了陕西省油脂集团;以原省粮食批发市场为基础组建省粮食物流集团。二是理清发展思路。西瑞集团与新疆天山面粉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建设粮食物流加工基地,实施“两个网络一条线”战略,即收储网络与销售网络和粮油食品产品开发、收购、储存、加工、物流销售一条线,将成为陕西大型的粮油食品物流产业化集团。油脂集团按照储备与经营、国际与内外贸易、现货与期货“三个结合”的经营思路,将建成为西北油脂行业集油脂储备、中转、油料收购、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物流集团以陕西粮食大厦为基础、以粮食批发市场为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粮食交易,组织储备粮轮换拍卖、招标采购,积极拓宽物业管理等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省储备粮公司在储备粮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政府宏观调控需要。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在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解决全省粮食行业发展资金2300万元,其中支持兴平和杨凌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及省直属库改造资金1020万元。启动了陕西西瑞集团、陕西油脂集团、西安西粮集团在兴平、杨陵、泾阳3个粮油物流加工基地项目,标志着我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项目和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进入全面建设的实质性阶段。

  三、几点体会

  一是党政领导重视是根本保证。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只有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周密的安排部署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特别是县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强有力地推进;同时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粮食部门的主动工作和广大职工的奉献精神。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关心和解决粮食职工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研究制订政策,妥善处理好职工分流安置中的具体问题,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是建立新的经营机制是改革关键。只有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重要措施。只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用足用活银行化解债务等政策,解决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问题,才能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我们将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研究解决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中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