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粮食局长会

发展城乡连锁经营 推进农户科学储粮 全面提高为民生服务水平



山东省粮食局


  山东省粮食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把握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粮食形势,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搞活粮食流通,实施依法管粮,发展粮食产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现就发展城乡连锁经营,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作汇报如下:

  一、发展城乡连锁经营,丰富服务民生内容

  城乡粮油连锁经营是粮食部门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我们依托网点优势,紧紧围绕“整合、延伸、典型、品牌”八个字做文章,发展城镇粮油连锁企业,兴办农村粮油连锁超市,服务百姓生产生活,方便群众一日三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推动资源整合,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城镇粮店和农村粮管所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的普遍性问题,我们以资产为纽带,实施资源整合,发展粮油连锁经营。在农村,坚持为耕者谋利,1997年提出以农村粮管所为依托,“铺天盖地建网点,大办农村服务社”,开展综合经营,强化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覆盖率。2003年进一步提出“面向农村大市场,构建粮食购销主渠道”的工作思路,以县(市、区)为单位,重新组建了一批布局合理、具备实力的粮食购销公司,并以此为依托,兴办农村粮油服务社,发展粮油连锁超市。目前,全省农村粮油服务网点已发展到1.5万个。在城市,坚持为食者造福,1996年出台《关于加快我省粮食供应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意见》,要求各地以发展“居民厨房工程”为切入点,以统一核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和统一管理等为主要内容,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粮油食品快餐连锁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并在发展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连锁经营方面走出了新路子。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粮油食品快餐连锁供应企业近20家,年营业收入12亿元左右,安排就业5000多人。济南的金德利进入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行列。

  (二)抓好网点延伸,提高市场占有率。农村粮油市场是粮食部门的重要发展空间。通过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靠作为赢得政府支持,靠质量赢得百姓满意,靠服务赢得市场份额,树立起新时期粮食部门的良好形象。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粮油超市。充分整合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储设施、经营网络等资源优势,改善经营方式,建立粮油超市、粮油连锁店,为百姓提供安全可靠、适销对路的放心粮油。如东营市以开展放心粮油食品工程为抓手,对选定的粮油食品店政府给予补助,粮食部门负责监管粮油质量、服务质量、诚信经营,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仅广饶半球面粉公司的放心粮油产品就覆盖所在县80%的乡村,安置农村就业1000多人。二是积极实施“放心馒头”工程。馒头是我省百姓的主食。省粮食局把“小馒头做成大产业”作为主食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抓手,指导各地发展馒头工业化生产,农村广设网点,以原粮兑换等方式,方便百姓日常生活。淄博市针对厂矿企业较多的实际,发展了“云海”、“百合”等一批规模化馒头生产企业,月加工能力达到600吨以上。章丘市粮食部门以荣元粮油集团为依托,购置保温配送车8部、流动服务车77部,两小时内荣元放心馒头就能配送到全市600多个销售点,实现了“电话一拨通,放心粮油送家中”的“零距离”服务。

  (三)实施典型引路,扩大辐射带动面。我省城乡连锁经营的情况,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城市模式,主要针对城市消费群体。以济南金德利、滕州金利园、烟台蓝白为代表,突出“居民大厨房”这个载体,坚持“统一配送、网络服务、物美价廉、造福群众”的经营理念,构建居民主食社会化供应主渠道;第二是镇村模式,主要面向广大农村。以齐河金坤、章丘荣元为代表,充分利用粮食网点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构建农村放心粮油供应主渠道;第三是城乡结合模式,以广饶半球、菏泽华瑞为代表,依托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别城乡市场特点,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开展粮油及食品供应。在根据三种类型实施典型引路过程中,重点突出“质”和“量”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质量。对各类典型,注重抓巩固、抓完善、抓提高、抓突破,确保质量过硬,确保典型持久,保持旺盛生命力。据预测,2008年省局重点培育和指导的十佳粮油食品快餐连锁企业可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左右。二是扩大数量。充分利用典型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营造浓厚氛围,体现规模效应。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省又涌现出肥城富世康、滨州金穗、桓台喜乐佳等一批运营较好的城乡连锁经营企业。富世康立足本县,辐射周边,目前已发展餐饮连锁店28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便利店和面粉专卖店81家。

  (四)重视品牌培育,提升社会公信力。实行名牌战略,精心打造名品、名店,是我省发展城乡粮油连锁经营的重要方式。一是注重用好“金”字招牌。充分利用粮食部门多年积累的信誉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了一批粮油连锁经营品牌。济南的“金德利”品牌,就是在其所属的槐荫区国有粮店基础上整合发展起来的,现连锁店总数发展到近200家,其中市外连锁店19家。二是注重质量监管保护品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以“造精品、创名牌”为目标,大力开展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实行产品质量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完善监测网络,健全检测体系,确保企业经营的粮油食品质量安全,让百姓放心。三是注重“包装”美化品牌。加强企业形象设计,研究制定符合企业和产品特点的商标标志,充分利用文字造型、专用色彩、专用图案,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美化、亮化、净化店容店貌,规范员工服饰及经营礼仪,为消费者打造简洁明快的消费环境。目前,烟台“蓝白”、济南“金德利”、滕州“金利园”、章丘“荣元”、广饶“半球”等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粮油连锁经营品牌。

  二、推进农户科学储粮,筑牢服务民生基础

  农户科学储粮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粮食部门服务民生的重要基础。我省把抓好农户科学储粮作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进展较快。

  (一)建立三个体系,规范项目运作。2007年,国家粮食局在我省启动农户储粮专项试点项目。为确保项目规范运作,我们突出建立三个体系。一是组织领导体系。省及试点市、县均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户科学储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办事机构,落实工作措施,推动工作开展。二是监督考核体系。省粮食局制定了山东省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试点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验收办法》,并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确保项目规范实施,资金专款专用,坚决不出问题。三是技术服务体系。省粮食局发放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手册、示范仓使用说明和农户储粮宣传光盘等资料,各示范市组织培训技术骨干,试点县成立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中心,并在每个试点村确定1~2名技术员,对试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二)突出三个重点,确保项目实施。一是科学布局是前提。本着重点照顾主产区、兼顾销区中的产粮区的原则,选择粮食工作比较扎实、有群众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9市11县为试点单位。二是完善措施是保障。制定印发了试点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实施进度和工作措施,对地方配套资金落实、试点农户选择、协议签署、技术培训和项目总结等提出了详细要求。三是政策支持是关键。为做好配套资金的落实,省局及时向分管的常务副省长汇报,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责成省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给予支持。试点市、县两级政府的配套资金也及时足额到位。试点项目共选出1万个示范户,每户1个示范仓,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打造一个环境,抓好宣传引导。为抓好农户科学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2006年我局与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精心组织了“农户科学储粮下乡服务宣传活动”。2007年在全省组织实施“农户科学储粮百镇千村万户工程”,并相继在东营、烟台、淄博3市举行启动仪式,通过赠送示范仓,发放宣传材料,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百姓对科学储粮重要性的认识。今年以来,临沂、日照、威海等地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也取得实质性进展。日常工作中,试点市、县粮食部门广泛宣传农村科学储粮知识,帮助农民逐渐转变重生产轻储存的传统观念,为试点项目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示范情况看,储粮损失率降到2%以下,比传统储粮方式低4到6个百分点,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0万公斤,达到了“农户认可、政府满意”的预期目标。中央、省及试点市、县电视台和报社等媒体对我省农户科学储粮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着眼长远发展,提升服务民生水平

  粮食部门是城乡经济融合的重要纽带,服务于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加快发展,努力提升服务民生水平。

  城乡连锁经营方面,重点抓好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习惯,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促进城乡连锁经营发展。农村,在巩固现有购销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覆盖面,拓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城镇,加强居民主食社会化供应能力建设,发展快餐连锁经营,强化配送功能,增加服务网点,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大中城市,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发展档次,并通过承包大中专院校、企业、机关和部队食堂等,扩展服务范围,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效益。

  农户科学储粮方面,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使农户科学储粮水平有较大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耗。2009年,计划发展示范户54800户,培训农民6万人次。2010年,全省“农户科学储粮”示范户力争达到8万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