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依靠优势资源 发展紧扣地域特色 |
|
湖北省宜昌市粮食局
宜昌市东部平原县市主产稻谷、小麦、油菜籽,西部山区县市主产玉米、红薯和马铃薯,在正常粮食年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产需有缺口。我们根据市情、粮情以及周边粮食生产和市场流通环境,依靠优势资源兴办粮食产业,紧扣地域特色发展粮食经济,既提高了种粮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为粮食企业求生存、谋发展探索了出路。 一、领会政策,理清思路,全面整合重构粮食流通“四大体系” (一)建立政策性的粮食购销储备体系。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打破了原来政企不分、吃政策饭的购销旧体制,但不能丧失或放弃稳定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在改制过程中,市直和各县市区成立1个粮食储备中心库(公司),承担中央和省、市、县的粮食储备任务;整合设立2~3个粮食购销企业,承担最低收购价粮、各级专储粮和军供等政策性粮食购销任务。 (二)建立商业性的经营贸易体系。改制后不承担政策性粮食购销储业务的企业,与社会多元粮食经营主体一样,全部开展商业性的市场粮油经营,或者通过产权改革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 (三)建立增值性的加工转化体系。原来技术设备落后、弱小而分散的国有粮油加工企业,在改革改制中进行整合,根据资源和地域优势,形成大米、面粉、薯类食品和油脂加工等骨干龙头企业,改变了过去不顾实情县县办厂、企企办厂的局面。 (四)建立市场化(流通性)的现代物流体系。为了使改革后的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和多元粮食经营主体步入高效有序的粮食流通市场,使其持续健康发展,市粮食局经过调研,根据宜昌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统筹规划,在城区建设湖北三峡粮食物流中心项目,集粮油库、专用码头和交易市场于一体,为聚合粮油商品进入国内外粮食大市场,参与大流通搭建平台,构筑通道。 在实践中,“四大体系”的建立,为切实落实国家粮食政策,有效调控粮食市场,全面发展粮食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合理布局,培育龙头,全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一)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科学规划粮食产业化项目。市粮食局2004年制定了《粮食行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十一五”发展计划》和《粮食行业“十一五”质量振兴规划》,以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规划产业化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粮食资源,培育核心品牌和集粮食生产基地、加工、资本营运与现代物流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我市东部枝江、当阳、夷陵、宜都等粮油主产县市区先后形成了夷陵区湖北绿秀粮油集团、当阳市仙草米业、枝江市油脂加工基地等各县特色的大米、面粉、油脂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在西部形成了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昌五东薯业为代表的开发山区薯类杂粮的加工基地。过去县县建米、面、油加工企业的格局得到根本改善,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于市场,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 (二)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把龙头企业做大。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作用,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核心。我们按照规模集团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规范化的整合原则,指导有关县市通过改组、改制和联合,兼并、重组等措施,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强化了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作用。到目前,全市粮食行业被省、市政府核定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24%。其中,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23家。粮食龙头企业已经成为遍布全市粮油购销加存的经营主体。 (三)提升企业素质,培植核心竞争力,把龙头企业做强。夷陵区鸦鹊岭粮油购销公司利用中国放心粮油和湖北省名牌产品“绿秀牌”系列大米的品牌优势,组建湖北绿秀粮油集团,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湖北省粮食企业20强之一,2007年实现粮油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达到1200万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我市西南山区,主要生产马铃薯和红薯。2003年,宜昌五东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一条年产2000吨颗粒马铃薯全粉生产线,2007年投资1100多万元扩建年产2000吨马铃薯雪花全粉生产线,形成年产4000吨马铃薯、红薯全粉生产能力。其产品被专家称为“软黄金”,是高档食品的优质原料,其产品2006年、2007年出口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打开了山区特色资源转化增值的国际市场,过去沉睡深山、少有问津,只用来作猪饲料的杂粮身价倍增,为改善山区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产业化的新路。 (四)提升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把龙头企业做实。提升龙头企业科技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产品是企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支撑。我市抓住省政府对粮油加工企业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的机遇,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加工设备实现了升级换代,产品质量得到保证。2003~2008年,省粮食局、财政厅审定我市20家粮油精深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32个,贷款贴息项目资金计划11100万元,贴息补助金额650多万元。技改后,各项目企业更新大米加工设备,配备大米色选、抛光、自动化真空包装;小麦配粉、油脂精炼及自动化罐装等设备800余台套。目前,全市粮食行业共拥有“绿色食品”产品3个,“湖北名牌”产品4个,湖北省著名商标产品2个,“全国放心粮油”产品7个,“湖北省放心粮油”产品13个。“绿色”、“名牌”、“放心”等粮油产品为进入连锁超市、占领消费市场打开了局面。 三、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汇合交集于现代粮食物流 为了使收购、转化加工的粮油产品快捷高效益地进入流通,促进粮食产业化稳定持续发展,2004年市粮食局全面分析了我市地处长江流域东西结合部,南北交汇点的地理优势,开始建设“湖北三峡粮食物流中心”项目,通过现代物流产业平台,聚合粮食收购、销售、储运、加工等各个粮食经营要素。 2004年,宜昌市政府决定对城区沿江大道进行改造开发,市粮食局占地130余亩的直属粮库、油库、粮油工业企业和最大粮油批发市场位于开发搬迁范围内。市粮食局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高起点全面规划,在新址建设粮食物流经济园区——湖北三峡粮食物流中心。该项目征地250余亩,规划建设粮食储备库、油脂储备库、粮油集散中转码头、粮油交易批发市场和粮油加工5个专业功能子项目。 到2008年6月,已建设完成标准化的粮食仓容12000万公斤;油库油罐13个,容量2.5万吨;专用码头中转库1栋,仓容3000万公斤;粮油批发交易市场4.5万平方米,2008年3月已投入使用。长江粮油专用码头正在建设中。到目前,湖北三峡粮食物流中心总投资15000万元。从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的运营情况看,粮商云集,已有100多家客商争抢门面摊位,踊跃进入市场交易和设立经营“窗口”。客商中,有来自本省的国有和私营粮食企业,也有省外的粮食经营商。湖北三峡粮食物流中心的建成,既整合了各类粮油资源,为粮食有序高效流通搭建了平台,也促进了长江中上游粮食物流通道的形成,成为全国现代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 四、促农增收,保市稳定,取得农企双赢好局 我们紧紧依靠优势资源建设粮食产业,紧扣地域特色发展粮食经济,为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收购环节,由于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提高市场价粮收购价格,以及收购数量增加,2005年至2007年,为农民增加粮食油料销售收入1.2亿元、1.8亿元和2.2亿元;2008年1~11月,为农民增加粮食油料销售收入2.81亿。粮食购销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同时,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56482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158802万元,年均增长90.5%;利润从2005年的-8.7万元,到2006年实现利润1290.5万元,2007年实现利润1836.5万元。粮油购销与粮油加工转化的链接,以及与现代粮食物流的汇合交集,为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巨大活力。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