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滨敬: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 做好本职工作 |
局标准质量中心:赵滨敬 通过局里统一组织开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加深了,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法宝和准绳,时刻鞭策我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在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每位党员都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课题。 为什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我理解:一是国情所定。我们国家底子薄、资源少;科技水平偏低,生产技术落后;东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差距很大。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建设、谋发展,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是不行的,象过去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只能谋一时,不足长远。二是形势所迫。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遏制的手段多样化、隐蔽化的情况下,能否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国家发展,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国家和民族就很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比较优势就难以发挥,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三是民意所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特别在社会转达型时期,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富民强已是众望所归。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国家经济就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人民群众就难以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就会影响民心的向背,动摇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四是使命所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就难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要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要把它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历史环境去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三、科学发展观对于做好粮食质量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到粮食质量工作,科学发展观更是我们工作的准绳和指南。 首先,抓好粮食质量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食品安全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粮食的食用安全是人们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不能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就不可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当前存在的粮食质量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粮食生产受气候、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农民用药施肥不规范等,导致一些地区生产的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另一方面,粮食的流通环节多、时间长,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都可能出现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再加上有的经营者违法经营,导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粮食流入市场,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作为粮食标准质量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责任,做好流通环节的粮食质量监管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粮食质量工作的标准和内核。如何做好粮食质量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工作的尺度即要实事求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粮安全,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中走出去,不要闭门造车,更不能想当然的主观臆断。走出去了解地方的情况,了解社会各方对粮食质量工作的要求和需求,从而成为我们工作的依据和重要参考。只有我们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变成工作理念的内核,我们才能做好粮食质量工作,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尺度。 四、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关键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增强政治、学习、效率、责任、服务五种意识,做好本职工作。 一是政治意识。作为党员,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统揽各项工作。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要和党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提高政治觉悟,熟悉党的方针,在工作中有政治敏感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领导搜集信息,提出建议,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 二是学习意识。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我们的粮食质量工作技能和知识更新快,政策依据更新快,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三是效率意识。当前,新思想、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牢固树立效率意识,才能够适应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满足领导的工作需要。提高效率意识,关键要改进工作方法,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善于在工作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做事不拖泥带水,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责任意识。应当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慎微,从而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做每一件事情要有头有尾,不能只有上文,不见下文。要充分认识到粮食质量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高度的责任性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出现半点草率和大意,做到说话有依据,办事讲原则。 五是服务意识。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为局机关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同事之间的工作配合服务,为下级单位服务,为广大用粮群众的需求服务。只有提高自身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才能把工作做好。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