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贵: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培训学习体会
 

 ——落实统筹兼顾,实践粮食流通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李喜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的对外发展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李忠杰老师 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是精华在于“科学”二字,体现为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这个科学的方法,主要就是指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尽管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已经推进多年,我国粮食市场是目前少数几个仍然具有政府严格监管的商品市场。粮改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困难比较大。只有深刻理解统筹兼顾的内涵,用统筹兼顾的方式进行实践,才能有力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粮食价格制定要统筹城乡发展,重视增加农民收入

  李兴山老师 的报告中介绍,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差3倍,这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只有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能实现。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适当增加农产品价格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较为有利。尽管粮食价格连年上涨,但是仍然没有达到1995年的水平,粮食价格上涨具有恢复性和合理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要保证重点,更加重视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粮食价格连年上涨势必导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加,收入缩小,因此要考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并给予补贴扶助。

  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头利益需要兼顾外,中间加工环节也应该受到考虑。今年10月份以来,国际油脂价格暴跌,黑龙江大豆价格低于成本,影响到农户收入。政府及时提高了油脂托市价格,但是地方油脂企业面临加工亏损的境地,如果从统筹兼顾的角度看,他们的利益应该受到保证。   

  (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区与销区合作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要相互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供销伙伴关系。产区和销区的企业都要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克服狭隘的小商品经济观念,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渠道畅通的粮食市场而努力。

  粮食生产集中在中西部,粮食消费集中在东部,建立产销区协调,关键是统筹协调产区和销区在粮食生产和储存上的利益关系。中西部扩大粮食生产,保障东部粮食安全,从利益上应该得到补偿。 

  (三)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完善粮食市场经济秩序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提高市场效率,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切实保障市场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粮食价格上涨了,有人就害怕市场流通主体囤积居奇,但是打击过度容易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

  最低收购价收购和销售制度,在这几年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高收低卖补贴销售的做法,即保护了农民,也保护了消费者,两头是做到了统筹兼顾。但是政策没有兼顾到流通环节的非国有粮食流通主体甚至是从事一般经营的国有粮食流通企业的利润,由于没有正常的季节和经营差价,非国有流通主体可能要被逐渐排挤出流通市场,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    

  (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发挥两个市场的作用。

  中国加入WTO后,通过粮食进出口,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要坚持粮食内外贸的协调和统一,注重利用两个市场。

  今年油脂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对于外资开始喊打,盲目限制外资进入粮食市场,没有统筹到发展和开放的关系。近年小麦和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但是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封关,实际上处于大国地位适当出口粮食,对抑制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将有重大帮助。

  过去我国发挥两个市场的作用,一般指对我们有利才去做,当国内市场粮食供给偏紧时,适时进口,停止出口,当国内市场供给偏松时,应适时出口,停止进口,从而确保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当全球经济已经融为一体,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也要承担责任,没有“利”也应该去做。这次我们提高了油脂托市价格,直接导致进口增加,市场就批评是为美国买单,这是小国意识。

  (五)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

  粮食产量提高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粮食安全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退耕还林、保护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强调粮食安全,地方政府为求政绩,为保自身安全,退耕还林有倒退的迹象。黑龙江省播种面积年年增加,但是湿地面积已经大面积减少。

  从近年来发展看,国内粮食耕地面积已无过大的增长余地。粮食增产主要应该依赖单产提高,单产提高主要依赖科技进步。近来不少人呼吁引进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表明看是有利,长期看不可行。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也应该以来自主创新能力。 
 
    (六) 统筹生产和消费,发挥流通的桥梁作用

  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稳定,必须协调生产和消费。李兴山老师指出,无论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的主义,都不否认需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肉蛋奶以及各种健康食品的需要就会增加,由此导致粮食消费的刚性增长。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限制粮食消费增加只能造成更大的矛盾。近年来,粮食工业消费需求增加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因素,但是必须看到,酒精、淀粉糖等深加工产品需求的增加是人民需求层次提高的必然结果。统筹粮食生产和消费,一方面是要合理引导粮食消费,一方面是促进生产满足消费。要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和发放农业优惠贷款等,促进粮食供给量的增加,以达到粮食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粮食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状态,才对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较为有利。

  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未来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直接表现为商品粮数量的大幅增加,对粮食流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流通渠道不畅,就会影响粮食供求平衡,甚至出现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搞活流通还是立足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注意一点,韩庆祥老师 提到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把人当作物”的不合理做法,需要粮改中加以避免。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粮改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命题的根本答案,只有充分发挥粮食职工的作用,才能加强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在粮食市场的主渠道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