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贵州省粮食局积极抗凝冻灾害保障市场粮油供应 |
|
1月13日以来贵州省遭遇了50年罕见的凝冻灾害。这场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程度深,使贵州省的经济运行受到了严重影响,电力、交通和通讯等设施损失巨大,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灾情发生后,全省粮食系统的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抗灾救灾的一系列安排部署,讲政治、顾大局,切实履行“抗凝冻、保民生”的社会责任,把确保粮油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作为粮食部门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发扬不怕困难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勤奋扎实和超常规的工作,确保了全省粮油供应和粮价的基本稳定,为打好打赢抗灾救灾这场硬仗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抗灾救灾、保障粮油供应取得的主要成绩 民以食为天。突如其来的凝冻灾害,使全省大部分地区长时间停电、交通严重受阻,粮油加工和运输极度困难,成品粮油库存急剧下降,部分县市区成品粮油供应紧张甚至告急。面对如此罕见的灾情和严重的困难,能否做到从容应对并确保全省各地特别是灾情严重地区的粮油供应,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能力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帮助受灾群众抗击凝冻、战胜灾害,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全省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迅速投入抗灾保供的战斗中,以“抗凝冻,保供应,稳粮价、安民心”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力搞好全省粮油应急供应,特别保证灾情严重地区的受灾群众和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粮油供应。一是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实行抗灾保供一把手负责制、粮食应急办24小时值班制、粮食供应情况日报制。二是加强市场巡查和监测,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预警预报。三是各级粮食应急办强化应急管理,及时掌握当地粮食供应和库存情况,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为抗灾保供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千方百计带头搞好加工,带头搞好供应,带头稳定粮价。五是各地粮食部门加强产销衔接,迅速组织省外成品粮调运,满足市场需求。六是调整轮换节奏,储备轮出稻谷优先用于加工供应。七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粮食经营最低最高库存制度,配合工商等有关部门坚决制止和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扰乱市场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八是适时启动地方粮食应急预案和动用地方粮食储备,保障粮食供给,稳定粮食市场。九是各级粮食部门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确保打好抗灾保供这场硬仗。 抗灾救灾以来,全省粮食系统投入9000余人次开展粮食市场巡查,较为全面和准确的掌握了市场供求情况;贵阳、黔南、黔东南、安顺、铜仁以及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启动了粮食应急工作机制;共加工粮食19692吨,调入粮食57820吨,供应粮食135623吨,食用油9463吨;代民政发放救济粮6770吨,食用油17吨。通过努力,当前贵州省市场粮食供求平稳,粮价基本稳定,粮食库存充足,保障粮食供应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抗灾救灾、保障粮油供应的主要措施 在抗击凝冻灾害保障粮油供应的战斗中,全省粮食系统千方百计组织粮食加工、调运和供应,及时动用各级粮食储备投放市场,充分发挥了以下四个方面作用。 (一)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 各级粮食部门加强领导,克服困难,为抗击凝冻灾害保障粮油供应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一是超前安排,备足元旦春节期间的成品粮油。元旦春节前,各地积极组织成品粮油调运,贵阳市按要求建立了1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库存,其中大米库存4117吨、面粉633吨,油317吨;六盘水、毕节等地州市也备足了春节期间的成品粮油供应库存。二是就近组织调运,保障成品粮油库存薄弱地方的粮油应急供应。由于凝冻灾害造成的停电时间较长,万山、雷山、黎平等县成品粮库存急剧下降,粮食供应一度告急。铜仁地区粮食局利用铲车开路,先后紧急调运大米26吨、菜籽油5吨支援万山;凯里市紧急调运粮食10吨支援雷山,从江县紧急调运粮食36吨支持黎平,安顺市紧急调运137吨大米支援织金;黔南州粮食部门协调独山、惠水等县调运大米220多吨支援都匀、瓮安等县;惠水县还积极加工调运大米300多吨,不仅保证贵阳火车站滞留旅客的粮食供应,也为贵阳市的军粮供应提供了帮助。 (二)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应急供应主渠道作用 面对凝冻灾害造成的困难,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干部职工,迎难而上,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粮食应急供应主渠道作用。一是实行挂牌限价销售粮食,平抑市场粮价。抗灾救灾期间,全省有雷山、榕江、施秉、万山、沿河、松桃等47个县实行粮油挂牌限价销售,有效地平抑了当地的市场粮价。二是心系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搞好粮油供应。凯里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向低保户等弱势群体供应大米130吨,受惠群众达35000多人;代政府发放猪肉87.5吨;都匀市国有粮食企业主动加入专门为低保户设置的粮油等食品“爱心供应点”,平价为低保户供应粮油;安顺市国有粮食企业开展低收入困难群众粮油优惠供应活动,在长达10天时间里累计供应粮油863.22吨,其中大米569.96吨、菜籽油293.26吨,惠及困难群众8457户,受到社会各届的一致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认真搞好农村缺粮户的粮油供应。务川、道真、习水、湄潭等国有粮食企业克服雪凝天气造成的种种困难,及时为民政部门发放救济粮315吨;息烽县积极组织100多吨大米,开展稻谷与大米兑换业务,为缺粮农户排忧解难;务川县砚山镇几十户高山农户成品粮告急,县国有粮食企业“人背马驮”,及时将3.5吨大米送到农户家中,缓解了农民兄弟的燃眉之急,让受灾农户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四是服从应急宏观调控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由于贵州省食用油库存十分薄弱,去年以来食用油价格一直呈现较大幅度上涨。在这次抗灾保供中,金沙、福泉、岑巩等县的国有油脂加工企业,按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应急调控市场的要求,调出1000多吨库存食用油支援灾区,使紧张的食用油供应趋于平稳。五是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应急调节作用。贵阳市谷丰粮食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应急调节作用,积极组织成品粮油调运,不仅确保了贵阳市1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供应需要,还向瓮安、大方等近20个受灾县调运成品粮1万余吨,保证这些地区的粮食供应。据统计,贵阳谷丰、六盘水粮食批发市场成品粮食销售比上年同期增长14.4%。 (三)充分发挥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应急加工作用 近年来,贵州省粮食局把粮食应急加工网点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连续三年投入财政扶持性资金对80家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效地提升了贵州省的粮食加工能力。凝冻灾害发生后,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各级粮食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有电的地方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加工粮油。没有电的地区,如出现大面积停电的铜仁、黔东南、黔南和部分停电的遵义、毕节等地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充分利用小水电开展粮食加工,增加成品粮市场投放量,千方百计确保当地粮食供应。部分既无网电又无小水电的地方,充分利用柴油发电机开展大米加工。如松桃、沿河、榕江、雷山等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有的利用柴油机发电、有的架设小水电专线,昼夜组织大米加工;黔南、黔东南等地的许多县市粮食加工企业,通过贷款等方式购买发电机,积极加工大米投放市场,保障供应。如丹寨县粮食局投资1.4万元购置柴油机发电,已无偿代356户农户加工粮食20余吨,及时为受灾农户解决了困难。铜仁市、玉屏县协调组织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社会加工力量,全力开展大米加工,向市场投放大米2747.7吨。 (四)充分发挥地方储备粮保障应急供应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粮食企业为了规避经营风险,多数采取了即收即卖的方式开展粮食经营。因此,粮食企业的商品粮库存比较薄弱。在抗灾救灾中,贵州省粮食局针对部分县(市、区)商品粮库存薄弱实际,要求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报请当地政府同意,动用地方粮食储备,组织加工,投放市场,保证了应急供应,稳定了市场,平抑了粮价。施秉县及时动用县级储备粮,开展粮食应急加工、调运,并采取统一张贴公告的方式,按1.5元/斤价格限价做好应急供应工作。1月26日,储备粮投放市场供应的当天,很快就使该县的市场大米从1.8元/斤回落到1.5-1.6元/斤。1月25日,省粮食局紧急请示省政府同意后,动用了省级储备粮开展大米加工,并向社会公告了省级储备粮低于市场价销售要求。及时启动省级储备粮加工,对于稳定全省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抗灾救灾期间,全省共动用省级储备粮27000吨、动用地县级储备粮4797吨。 二、抗灾救灾、保障粮油供应取得的主要经验 这次全省粮食系统之所以能在抗凝冻灾害中,确保粮食油供应,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条经验。 (一)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做好粮食应急供应提供了组织保障 1月22日省政府雪凝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紧急工作会议召开后,贵州省粮食局党组高度重视,当日晚上就迅速召开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立即作出决定,立即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省粮食应急办,强化应急工作。紧急发文通知各地,要求全省各级粮食部门的党组织切实担负起抗灾救灾的组织领导责任,迅速组织全省粮食系统干部职工投入这场抗灾保供的战斗。 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抗凝冻保供应的各项措施,实行各级粮食局长负责制,充实应急办工作人员,及时启动了应急工作机制。各级粮食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为做好抗灾保供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较为完善的粮食应急体系,为搞好粮食应急供应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贵州省粮食局始终把建立和完善全省粮食应急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省9个市(州、地)、76个县(市、区)建立了应急机构,并制定了粮食应急预案。9个市(州、地)、65个县(市、区)建立了适当规模的地方粮食储备,投资5954万元新建或改扩建粮油加工厂80多个、粮食供应网点160多个,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应急加工体系、粮食应急供应体系,为这次抗灾救灾、保障粮食粮油供应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市场监管和监测,掌握市场动态,为抗灾救灾保障粮油供应提供了决策依据 灾情发生后,各级粮食部门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和检测,粮食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亲临粮食批发市场、超市、粮食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检查指导粮食保障工作。为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搞好抗灾救灾工作,各地强化了市场监测。一是扩大了市场监测点,将日常的54个监测点扩大到84个,实行日报监测,及时掌握了国有粮食企业、农贸市场、超市、社会粮食企业的购、销、调、存及市场粮食价格情况。二是认真分析、判断粮油供求形势和价格变化趋势,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为各级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和动用储备粮、保障粮食供应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加强信息收集和报送。抗灾救灾工作开展后,贵州省粮食局及时收集各地抗灾救灾保障粮油供应情况,编报全省粮食应急保障工作情况通报、编发信息和整理上报其他相关材料40余份,较为全面地反映并指导全省粮食应急工作。 (四)超前安排、抓早抓实,为从容应对雪凝灾害保障粮油供应提供了物质基础 为做好国庆、元旦、春节期间的市场粮油供应,早在去年9月,省粮食局就要求各级粮食部门积极组织粮油调运和粮食加工,提前做好了节日期间的市场粮油供应准备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雪凝灾害,省粮食局统筹安排、加强调度、充分利用成品粮油库存,从容应对凝冻灾害,确保了成品粮油供应,确保了市场稳定。 在这次抗灾救灾中,国有粮食企业起到了主渠道作用,带头搞好市场粮油供应、稳定市场、稳定价格,切实履行了社会责任。实践证明,国有粮食企业始终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载体,尽管国家为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是值得的。它们经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阵痛后,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它们能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千方百计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今后,应当继续采取措施,支持和帮助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其在衔接产销、稳定市场和保障粮食供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