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邮箱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家粮食局 > 首页其他 > 要闻正文
 
农业稳 天下安———“十五”期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述评
【时间:2006年02月09日】 【字号:

  “十五”期间,亮点不断,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无疑是其中一个颇为耀眼的亮点。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广大农民干劲倍增,粮食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民收入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农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告别了短缺经济,已经“小康”了的人们似乎对粮食问题不再敏感,因为吃饱肚子早已不成问题了。但我们回望“十五”,却发现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下滑———止跌———攀升这样一条曲线。
  1998年以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下滑,到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已下降到14.91亿亩。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增收比较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播种面积的下滑,实际上已经发出了预警的信号。
  党中央见微知著,运筹帷幄,围绕保护和发展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收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思路越来越清晰,部署越来越具体。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年初和年底中央两次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着重研究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重大问题,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进一步明确:要长期实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著名论断,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良种推广补贴制度,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扶持粮食生产,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对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力量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
  2004年,是令广大农民欢欣鼓舞的一年。时隔18年之后,中央再次发出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个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农民增收的1号文件。文件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三个层次,提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决定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随后,又出台了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4项保障措施。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带动下,当年粮食播种面积开始恢复,到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5.6亿亩,两年共恢复面积7300万亩,扭转了粮食面积连续下滑的势头。
  2005年,中央接着发出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着力点,对2005年的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加强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中央领导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终于使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总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粮食总产实现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总产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基础上继续发展,两年共增产粮食1000亿斤以上,是1984年以来第三次实现连续两年增产粮食1000多亿斤。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我国粮食总产达9600亿斤;粮食亩产619斤,再创历史新高。与“九五”末期比较,尽管面积减少近6000万亩,但总产增加400多亿斤,增幅4%以上。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生产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亮点。
  好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
  关键词:农民增收
  关键数据: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长6.2%,今年春节,不少地方过年的方式出现了“城乡对流”的新景象———城里人到乡下体验农家的年俗,而一些农民则跑到城里看风景,兴起了“城市风光游”。当然,支撑农民到城市旅游开眼界的是渐渐鼓起的腰包。
  “十五”期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各地区、各部门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推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各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可喜进展。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打开了农产品购销市场化的大门。农村信用社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制……
  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农民直接得到451亿元实惠。
  2005年,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进一步加大,有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农业税。据测算,仅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7亿多农民告别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对粮食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稳步增加,据财政部统计,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约135亿元,中央财政还安排150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约55亿元。
  5年来,各地清理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2000年至2002年农民收入的增量中,有47.8%来自外出打工收入。200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接近1亿。2004年全国有600多个城市降低了农民工进城的门槛,国家加大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当年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998元,较上年增长8.6%,成为农民增收稳定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1年为2366元,增幅为4.2%;2002年为2476元;2003年为2622元,超过预期;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长6.2%。
  回首“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亮点纷呈;展望“十一五”,我们充满信心:只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编辑点评
  “十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扭转了播种面积下滑、总产逐年减少的不利局面,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又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否则,一旦“基础”出了问题,势必影响到国民经济“大厦”的安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同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也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头等大事。“农业稳,天下安”,这个道理必须始终牢记。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02月08日 第一版)

打印】 【关闭
 
  业务频道
市场调控  粮油统计 
监督检查  库存检查 
粮食财务  企业改革 
粮油标准  市场建设 
粮油科技  仓储管理 
粮油加工  安全生产 
设施建设  粮油信息 
质量安全  粮油产业 
  政务信息
司室简介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领导讲话 
工作会议  人事信息 
国际交流  纪检监察 
地方信息 
  办事服务
行政许可 许可公示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在线申报 行政复议
办事咨询
收购资格查询
  主题服务
农民之友 消费指南
企业联系点 市场行情
理论研究 普法专栏
职业技能鉴定
  公众参与
在线访谈 访谈直播
意见征集 网上调查
局长信箱 公众留言
局长信箱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