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国家粮食局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结合当前粮食形势,研究贯彻会议精神的措施,提出2006年粮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攻坚的关键之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主要任务是:继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积极推进和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衔接机制,巩固和发展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全面启动粮食行业“十一五”规划,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行业加快发展;进一步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依法管粮;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继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积极推进和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抓紧《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的有关准备工作,国务院文件下发后,即召开全国粮食局长会议进行具体部署。2006年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一是积极稳妥地解决企业历史包袱;二是努力做好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三是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四是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五是继续加强对产区、销区、产销平衡区改革的分类指导。 二、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努力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针对2006年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按照中央的部署,在粮食问题上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这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方针;二是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这是我们宏观调控的目标。把两点要求作为指导粮食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一是根据粮食的产需和供求情况,适时适度地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二是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完善中央储备粮轮换机制;四是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五是继续做好军粮、退耕还林粮等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积极搞好库存老粮的销售;六是继续加强粮食统计和监测预警工作,完善粮食应急机制。 三、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衔接机制,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一是逐步建立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二是强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四、抓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体制。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相关配套规章,继续抓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各项制度建设;二是加强对各级储备粮和政策性用粮的监督检查,继续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粮食库存自查和抽查,全面掌握粮食库存的动态变化情况;三是健全省级监督检查机构,逐步将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向市县延伸,重点推动基层的行政执法;四是对违法违规案件进行严肃查处,规范粮食市场秩序。 五、全面启动粮食行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一是积极推进和组织实施《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和 “十一五”粮食物流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二是启动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指导农户家庭安全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三是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四是高度重视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逐步建立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信息来源:国家粮食局办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