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邮箱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家粮食局 > 首页其他 > 媒体声音正文
 
光明日报:向科技要安全储粮
【时间:2014年12月08日】 【字号: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粮食局发布了粮食储藏成套新技术新工艺集成创新、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及物联网应用技术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新技术将为我国实现安全生态储粮提供坚实的支撑。

  目前,我国农户数量庞大,但已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农户不足3%,产后晾晒整理和储存损失依然很大;不少粮食仓储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粮食储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未来,如何推动粮食储藏从传统储粮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储粮转型?破解安全储粮难题应从何处发力?

  粮食储藏:从数量安全迈向生态安全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河北保定市郊的清苑粮食国储库。清苑粮食国储库主任季振江介绍,这里存储着中央储备粮7.5万吨小麦,还代定州直储库存储了1.5万吨的小麦,同时临时收储了3万吨玉米。

  如此规模巨大的储粮量,对粮食储藏技术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曹阳介绍说,这里的粮仓已经完成了技术升级,采用了横向通风、负压分体式横向谷冷通风、多介质环流防治储粮害虫技术和多参数粮情测控系统组成的“四合一”升级版新技术,这些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粮食的低温通风、除虫等问题,实现了低温生态储粮。

  然而,目前我国粮食仓储企业中,储粮条件能够达到清苑粮食国储库的,还是凤毛麟角。“很多粮仓依然还在采用以前的竖向通风技术,很多储粮企业利润率不高,企业没有动力和能力来改善储粮条件。”作为粮食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曹阳认为我国粮食储藏科技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

  “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都是在一些破旧民房和砖木结构的房屋里储粮,虫蚀鼠咬十分普遍;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引进了磷化铝除虫技术,病虫防治进入了化学时代;9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量推广粮食散装散运,大量粮食储藏科技投入使用,粮食储藏从追求数量安全发展到兼顾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新阶段。”曹阳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渠道和总额不断拓展,“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粮食科技投入进一步扩大,目前各项项目支持已超8亿元,带动各类创新资金50多亿元。

  “全国粮食系统要紧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聚焦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行业重大需求,重点攻克绿色生态储粮、粮食节约减损、质量卫生安全、粮情监测预警和信息技术运用等重大科技难题,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指出。

  储粮减损:变革储粮方式刻不容缓

  前不久,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昭潭镇昭潭村村民吴江成收到了省粮食局送来的彩钢储粮仓。“有了政府补贴后,花120元就能用上一个市场上卖300元的粮仓。用上这样的粮仓,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老鼠偷粮了。”吴江成高兴地说。

  目前,我国粮食储藏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企业储存;四是农户储粮。近年来,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5000亿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

  “从整体情况看,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设施设备、储藏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特别是农户在这方面的状况较差。变革农户储粮方式,减少储粮损失,已经刻不容缓。”曹阳说。

  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400亿斤,相当于6160万亩良田粮食产量。由于农户储粮条件差,科学储粮技术推广不够,造成粮食品质下降严重,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为改变农户储粮技术落后现状,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户储粮科技攻关和投入力度,“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项目开发了农户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已通过“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在26个省推广了800多万套,每年为农民减少产后损失90万吨,增收20多亿元。然而,统计显示,目前已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农户占比依然不足3%,加大农户储粮环节的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依然是我国粮食科技中的一个重头所在。

  科技兴粮: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专家指出,要确保储粮安全,根本途径就是深化粮食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

  多年来,我国地方粮食科研体系被弱化,粮食科研资源配置存在碎片化现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粮食科研领军人才不足,对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评价导向机制的激励性不够,粮食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过去整个粮食流通行业对这‘最后一公里’认识不够,力量不足。私营企业敢于进行研发投入,而国家储备粮库利润微薄,不敢投入。”曹阳分析说,此次全国粮食科技大会通过的《关于推进粮食科技改革和创新的意见》展现了一幅开创性的改革蓝图。

  记者注意到,此次《关于推进粮食科技改革和创新的意见》在粮食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着墨甚多,提出公益性院所要进一步推进绩效考评、资源分配及经费管理等制度改革;探索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的考核激励机制,并鼓励他们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流动。

  专家表示,未来要继续通过机制改革破解粮食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建立完善储粮科技创新长效机制。要加大粮食仓储、质量检验、设施管理等方面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科学保粮水平,实现绿色生态储粮目标。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2月07日 02版)


打印】【关闭
 
  业务频道
市场调控  粮油统计 
监督检查  库存检查 
粮食财务  企业改革 
粮油标准  市场建设 
粮油科技  仓储管理 
粮油加工  安全生产 
设施建设  粮油信息 
质量安全  粮油产业 
  政务信息
司室简介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领导讲话 
工作会议  人事信息 
国际交流  纪检监察 
地方信息 
  办事服务
行政许可 许可公示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在线申报 行政复议
办事咨询
收购资格查询
  主题服务
农民之友 消费指南
企业联系点 市场行情
理论研究 普法专栏
职业技能鉴定
  公众参与
在线访谈 访谈直播
意见征集 网上调查
局长信箱 公众留言
局长信箱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