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邮箱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家粮食局 > 首页其他 > 媒体声音正文
 
中国改革报:科技担纲 储粮保粮好戏连台
【时间:2014年12月03日】 【字号:

  在河北省清苑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示范库里,原本散放在地面的通风地垄全部嵌入两侧墙体,粮库整洁干净而明亮。储备库主任季振江感慨地说:“这个库采用了‘四合一’新技术,改变了以往纵向的通风方式,再加上改良的药剂、先进的监测手段,粮食安全将更加有保障。”

  研究显示,采用新技术后,每年出库粮食的损失(包括水分损失)将由原来的0.7%~0.8%下降到0.1%~0.2%,保管成本由常规的1.5元/吨降为0.4元/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粮食局大力实施科技兴粮工程,全面提高科技对粮食行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科技保粮效果显著。“四合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粮食的宜存率从70%提高到99%;26个省开展的“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中,817万套农户储粮新装具每年为农民减少产后损失90万吨,增收20多亿元。

  在新的1000亿斤仓储设施建设中,“四合一”新技术、物联网、节能环保以及高效装卸输送等粮食仓储升级技术都将得到应用,届时一批更高标准的粮食储备示范库将在各地和央企建成。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2010年,粮食储备“四合一”储粮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首创集智能粮情检测、低剂量环流熏蒸、智能通风和高效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为一体,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提出了抗性害虫治理和低温储粮的新方法,系统地解决了我国储备粮防霉保鲜、抗性害虫治理和降耗减排等诸多“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我国粮食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增加。“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总投入6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亿元。“十二五”前4年,中央财政粮食科技项目投入超8亿元,带动各类创新资金达到50多亿元。由粮食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共同组建了粮食储运、玉米小麦稻谷深加工及粮油加工装备等5个粮食产后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粮食局建立了14个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局重点实验室,资助建设了36个省级质检中心,并先后开展了“储备粮减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数字化粮食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等8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33项课题,全行业共有559项科技成果通过验收评审鉴定,16项粮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

  据了解,推广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在科技示范体系上做了不同梯次的规划:有基层的“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即依托地方科研机构和基层粮库,建立农村粮食产后科技服务示范体系;有致力于各地粮库功能提升的“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程,通过普及推广储粮“四合一”技术,大幅提高信息化技术覆盖。

  科技成果的推广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技术创新在减损降耗的同时还推动了节能减排。以新升级的“四合一”仓储技术为例,粮库通风方式的改善,使得冷热交换效率提升约40%。在充氮气调方面,通过采用系统膜分离空气制氮技术,减少了对氮气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对相关能源的需求。

  如今,科技创新与推广在粮食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大潜力在科技,根本出路在科技。”

  粮食安全靠科技支撑

  在装满约有两层楼高小麦的清苑国家粮食储备库示范库顶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曹阳一边查看粮食的密封状况,一边介绍说:“这是今年新入库的粮食,改进后的横向通风减少了每次给散装粮食掀膜又覆膜造成的水分损失和低温损失,也让防变质药物的喷洒、熏蒸变得更为均匀、快速,让各个部分的粮食都穿上了‘防护衣’,从而大幅减轻了霉菌和病虫害,防变质药物本身也在科研支持下更加安全环保。”

  “以前每年冬季给仓库通风时,由于是自下而上的通风方向,必须先揭下覆盖在粮食表面起密封作用的薄膜,通完风后再重新覆一层膜。”清苑国家粮食储备库示范库经理张文龙说,按照粮食从进仓到出仓储最长4年的周期来算,一个周期至少要靠人工掀膜、通风后再覆膜4次;改善通风方式后,只需要在开始仓储通风时盖上薄膜,在粮食运出仓库时掀掉薄膜即可,整个仓储周期只需操作一次。而且,新技术喷洒药物比人工操作更为均匀,也减少了保粮人的劳动风险。

  曹阳坦言,老百姓要吃上新鲜粮食,还是得靠科技支撑。如果粮食储存不当,不仅会导致发霉变质,还可能产生毒素。这样的粮食如果流通到市场上,就为消费者埋下了健康隐患。

  优良的储藏技术有力地保障着粮食安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将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技术研究开发列入农业领域优先主题之一。

  位于国家粮食安全第一线的储粮库,正在从早年保证购销平衡向保证粮食品质绿色安全方向转变。国家制定的“五年规划”中对粮食科技阶段性主题的规划就是很好的说明:“十一五”重点解决“减损降耗”,“十二五”突出“保质安全”,“十三五”突破的方向则是“绿色健康和环保智慧”。

  储粮科技在提升运输效率上也有显著作用。当前高大平房型粮仓占我国仓容量的85%,普遍存在着进出仓库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解决高大平房仓粮食进出效率低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方向。

  据曹阳计算,一个5000吨仓的粮食需要100辆大型卡车去运输,如果进出效率提升,可为企业节省不少运粮时间。季振江估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新技术后,粮食进出效率可在原有基础上提升1/3;若设备整体更新,效率可能提高1倍。

  数字粮库为监管“撑腰”

  近年来,科技创新对粮食储藏状况的监测一直走在前面,储运监管物联网技术开发与示范为数字粮库建设、“智慧粮食”以及流通的高效监管打下了基础。

  “新技术可对粮库的温度、湿度和粮食水分进行实时监测,并可通过网络直观显示。”季振江指着手机说,“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登录相应的网络,就能随时看到粮库的温、湿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未来,“智慧粮食”将走得更远。“智慧粮食”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空间地理和遥感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粮情监测、预测预警和服务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的动态信息生态系统。它可以为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等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实现粮食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让粮食工作的情况更透明、监管更到位、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科学。

  记者了解到,“智慧粮食”第一批次启动的项目主要包括粮食供需平衡预测、粮食库存监管、为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和种粮直补提供基础数据、粮食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等。目前作为基础工作的“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系统”试点正在推进。

  据介绍,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是以粮食最小储存单元货位为基本单位,创新性地对散装粮食进行编码,记录从收购入库形成稳定货位到出库进入加工环节的全程流通情况。库存识别代码及其关联的库存信息、收购信息、质量信息通过统计渠道上传进入到国家“智慧粮食”的大数据资源池,同时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实行“码随粮走”,在粮食实物流转中实现代码随着交易合同和质量文书关联下传,为粮食物流所匹配的信息流建立了追踪标记。

  据了解,目前该工程已经在13个省(区)和三大央企的1000多家企业进行试点。中储粮总公司以及黑龙江、江苏、深圳粮食集团等部门、地方和单位承担的“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已经建成了47个物联网技术应用库点。

  在加快科研体系建设的同时,科研成果推广同样成为备受关注的环节。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在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透露,目前粮食科技的推广依旧不足,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学研脱节等“最后一公里”难题亟待通过技术集成示范、培训、展示和交流等方法破解。

  吴子丹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数字粮库升级改造进度,实现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交易等环节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从数据采集、标识、交换及制度等方面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全国和省级平台的建设,通过强化数据挖掘、可视化、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粮情信息智能化分析和服务能力。

来源:《中国改革报》


打印】【关闭
 
  业务频道
市场调控  粮油统计 
监督检查  库存检查 
粮食财务  企业改革 
粮油标准  市场建设 
粮油科技  仓储管理 
粮油加工  安全生产 
设施建设  粮油信息 
质量安全  粮油产业 
  政务信息
司室简介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领导讲话 
工作会议  人事信息 
国际交流  纪检监察 
地方信息 
  办事服务
行政许可 许可公示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在线申报 行政复议
办事咨询
收购资格查询
  主题服务
农民之友 消费指南
企业联系点 市场行情
理论研究 普法专栏
职业技能鉴定
  公众参与
在线访谈 访谈直播
意见征集 网上调查
局长信箱 公众留言
局长信箱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