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邮箱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家粮食局 > 首页其他 > 媒体声音正文
 
人民日报:别让损耗“吃掉”增收粮
【时间:2014年11月09日】 【字号:

  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只盯着粮食生产,减损和节约同样重要

  又到一年秋收时。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不少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盘算着丰收的小账本时,也为储粮的问题发愁。有的大户一种就是几百上千亩,粮食收获量大,晾晒、储存都没地方。“一亩地增产一两百斤不容易,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结果因为收储不当,甚至一只小小的老鼠都能把我们难倒,每年损耗按10%算的话,相当于白增了,让人特别心疼。”

  这是我国粮食生产中一个无奈的现实。一方面,我国的农业部门、各级政府、农技人员、亿万农民为粮食增产不懈努力。为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各级政府想尽办法,政策、科技齐发力,才有了粮食连年丰收的好景象。另一方面,则是收获之后的粮食,从生产到摆上餐桌,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就达700亿斤以上,再加上餐桌上的浪费就更为惊人。

  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但我国的粮食并不富余,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等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这说明国内粮食增产明显赶不上社会需求增加。去年的谷物和大豆进口量更是达到7000多万吨。在这种情况下,损失浪费已成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只盯着粮食生产,减损和节约同样重要。

  首先应当在全社会树立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记者常年下乡采访,深刻地体会到城里人和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待粮食态度的不同。农民看粮食,如同手心里的宝,有着异乎寻常的虔诚,每一粒米都很珍惜;而不少城里人对待粮食,则是满不在乎,食堂里、餐桌上,吃不完的剩菜剩饭毫不心痛,哗哗倒进了垃圾桶里。因此,除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之外,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机制和餐饮行业完善的服务,引导和培育厉行节约的消费行为。甚至可以考虑通过加强立法,引导每个人“从我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

  对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损耗,更多的需要机制保障。针对粮食浪费的各个环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重视,有的放矢地加强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全链条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和新技术。针对农户储粮占比高、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标准化粮仓,推广新型储粮装具,帮助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同时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其建设大中型仓储设施所需的政策、资金、技术等给予支持。

  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企业是粮食流通和加工环节节粮减损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仓储流通和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多发挥他们的力量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对于各地积极探索的“粮食银行”等新生事物,既要规范管理,也要支持引导,形成多元参与的体制机制,共同解决农户储粮难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11月09日 09版)


打印】【关闭
 
  业务频道
市场调控  粮油统计 
监督检查  库存检查 
粮食财务  企业改革 
粮油标准  市场建设 
粮油科技  仓储管理 
粮油加工  安全生产 
设施建设  粮油信息 
质量安全  粮油产业 
  政务信息
司室简介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领导讲话 
工作会议  人事信息 
国际交流  纪检监察 
地方信息 
  办事服务
行政许可 许可公示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在线申报 行政复议
办事咨询
收购资格查询
  主题服务
农民之友 消费指南
企业联系点 市场行情
理论研究 普法专栏
职业技能鉴定
  公众参与
在线访谈 访谈直播
意见征集 网上调查
局长信箱 公众留言
局长信箱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