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邮箱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家粮食局 > 首页其他 > 媒体声音正文
 
经济日报:节粮减损新机制该如何建
【时间:2014年10月22日】 【字号:

  我们能再增加1亿亩耕地吗?从目前的国情农情来看,显然是不可能的假设。

  不仅不可能增加,相反,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推进和工业化发展,每年我国还要减少600万亩至700万亩耕地。而且,随着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等生态建设的发展,增加耕地的假设更加难以实现。

  不过,账还有另外一种算法。据国家粮食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浪费700亿斤以上,大约相当于至少1亿亩耕地的产量。其中农户存粮每年损失400亿斤以上;因物流方式落后和危仓老库造成的损失,每年在150亿斤以上;因过度精加工而造成的口粮损失,每年在150亿斤以上。

  1亿亩耕地、700亿斤粮食是什么样的概念?据测算,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要新增700万人口。另外,城镇每年要新吸纳1000万人口,这些进了城的人口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每年要消费更多的粮食。人口增加与消费升级两项相加,我国每年大概要增加200亿斤的粮食需求。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站在1.2万亿斤的台阶上,如果每年增长200亿斤产量,到2020年要达到1.4万亿斤左右,才能保持粮食产需大体平衡。而我国每年粮食浪费达到700多亿斤。

  所以,从节粮减损的角度看,增加粮食供应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

  怎样才能节粮减损?有人说,我们有珍惜粮食、颗粒归仓的传统,但我们相对缺少颗粒归仓的能力与技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如果把在节约粮食上的不足仅仅归结为技术不到位,未免有些避重就轻。

  从机制上看,今年国家粮食局等部门提出要建立节粮减损新机制,其实去年国家粮食局就提出要建立节粮减损机制。从机制到新机制,一字之差,体现了粮食流通主管部门对节粮减损认识的提高。但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个“新机制”、有哪些举措来保证这个“新机制”、这个“新机制”能不能量化、这个“新机制”如何检查,需要下更大功夫。否则,就可能陷入年年减损、年年浪费惊人的怪圈。

  从粮食浪费的主要环节来看,企业运储加工是大头。现在,中储粮等国有粮食企业仍然是粮食收储大户,近年来在实施“粮安工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这些处于节粮减损主体地位的企业是不是真的下了功夫、下了多大功夫、能否经得住检查,同样是一个现实问题。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一些粮库抱怨,有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上吃国家财政补贴、下吃粮库收储费,导致粮库根本无力投入节粮减损建设。现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提出要从粮食消费、流通、立法等多个领域采取措施,既严查问题,又严纠问题的根源,值得关注。

  节粮减损的环节很多,要做的事很多,既要全民行动,也要突出重点,关键是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只有机制真正管用、措施落到实处,通过节粮客观上达到增加耕地的效果,通过减损来增加粮食供给,从而使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更扎实。

来源:《经济日报》(2014年10月22日 14版)


打印】【关闭
 
  业务频道
市场调控  粮油统计 
监督检查  库存检查 
粮食财务  企业改革 
粮油标准  市场建设 
粮油科技  仓储管理 
粮油加工  安全生产 
设施建设  粮油信息 
质量安全  粮油产业 
  政务信息
司室简介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领导讲话 
工作会议  人事信息 
国际交流  纪检监察 
地方信息 
  办事服务
行政许可 许可公示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在线申报 行政复议
办事咨询
收购资格查询
  主题服务
农民之友 消费指南
企业联系点 市场行情
理论研究 普法专栏
职业技能鉴定
  公众参与
在线访谈 访谈直播
意见征集 网上调查
局长信箱 公众留言
局长信箱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