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邮箱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家粮食局 > 首页其他 > 媒体声音正文
 
中国改革报:从田间到餐桌 节粮在行动
【时间:2014年10月22日】 【字号:

  粮食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因而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关注的热点。

  10月16日,在世界迎来第34个爱粮日之际,国家粮食局、农业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了2014年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宣传周活动。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指出,尽管我国粮食流通各环节损失浪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节粮减损取得明显进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损失浪费都较为严重,如果能够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企业做起,所节约的粮食就能为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科学储粮减少损失

  粮食要获得丰收,不但需要农民经过大半年甚至一年的辛苦耕耘,还要随时准备预防洪水、雨雪、病虫等灾害,采取措施应对。此外,自然干扰和储藏技术因素,有可能让粮食从田地收割到贮藏仓库的过程中,损失不少。

  黑龙江一家水稻种植户吴显德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将收割完的粮食直接进行露天储藏,损失浪费的情况非常严重,能占总收成的10%~15%。”

  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影响造成的粮食损失率约为8%,核算每年农户储粮环节损失约400亿斤。而这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境人口约一年半的消费量。

  据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测算,由于农户家庭因储粮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至少在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农户科学储粮仓普及面积还比较小,产后晾晒整理和储存损失依然很大,粮食仓容整体不足,产区露天存量依然较多。

  据测算,目前东北粮食核心产区仓容缺口达500亿斤,部分地区采取露天储粮,河南、河北、山东等其他粮食主产区仓容缺口达200亿斤,基层粮食收储网点严重萎缩,西部地区、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不少县无库、无店、无人。

  近年来,国家粮食局积极推动实施“粮安工程”,致力于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使受益农户的储粮损失平均下降6%,同时开展仓储设施建设和“危老仓库”改造,使危旧仓房和露天储粮的损失率平均下降近3%。预计到今年年底,可累计为全国26个省配置817万套新型储粮装具,每年减少储粮损失达90万吨。

  而这还只是开始。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种粮农户有2.1亿户,已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农户不足3%,全面实现农户储粮减损存在较大难度。科学储粮、节粮减损的工程依旧任重而道远。

运输加工防止流失

  当一袋袋粮食被装车上路后,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不同程度地“瘦身”。由于仓储、物流、装卸、搬运等设施不匹配,原粮从收购环节到加工环节需要反复经过打包、拆包、再打包的过程,包粮运输流通成本较高,同时粮食损失浪费比较严重。由于粮食生产越来越向产区集中,粮食产销衔接、跨省流通、区域调剂任务越来越重,而目前我国粮食流通过程“四散”(即“散装、散运、散储、散卸”)化程度较低,使得浪费更为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以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使粮食的储藏损失率平均下降了1.7%左右。据测算,采纳新技术和烘干设备将有利于粮食的贮藏。在四川成都,作为“西部最大粮仓”所在地的青白江区,城厢粮站北官山仓库建成了日烘干能力200吨的烘干设备。与传统晾晒方式相比,机械化烘干不受场地和天气条件的限制,大大降低了粮食的破损和二次污染,烘干后粮食水分含量均匀,储存时间长,加工后的成色和品质更佳。

  在运输环节之后,企业过度加工导致粮食、能源浪费的情况也是损失的重要来源。国家粮食局调查数据显示,大米厂加工工艺普遍都在二次抛光以上,而每增加一次抛光,导致出米率降低2个~3个百分点,增加至少10度电耗,同时导致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损失。据河南工业大学2009年对河南省开展的粮食产后损失专项调查,小麦加工环节损失率初步测算为1.96%,粮油加工环节损失达150亿斤以上。过度加工后的粮食,其营养价值反而不如之前,还浪费了电力、人力等资源,增加了企业成本。

  按照稻谷加工过程每减少一道抛光,出米率至少提高1%计算,如果全国规模以上(日产能400吨以上)稻谷加工企业均减少一次抛光,每年可节约粮食损耗60万吨左右。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和适度加工,使口粮资源利用率平均提高7%。同时,在长远上更注重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根据2013年国家粮食局相关统计数据,粮油加工企业日产能50吨以下的小型企业数量占比20%左右,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的加工损失浪费。这部分损失浪费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需要逐步在调结构转方式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光盘行动”不致遗失

  当粮食经过一路旅途,终于到了餐桌上时,食物的浪费又颇为让人痛心。当前,无论是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是我国,粮食损失浪费现象都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从全球粮食供给形势看,2013年世界三大谷物(小麦、玉米、大米)产量21.69亿吨,消费量21.11亿吨,均比10年前增长24%。综合考虑需求增长、生产成本上升、耕地面积及水资源的限制、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未来10年三大谷物供求将呈现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全球食物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全球每年浪费和损耗的粮食高达13亿吨,占总产量的1/3,而粮食总产量的1/4就可以满足全球8亿多饥饿和营养不良人群的需求。

  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关于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关于大力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在政策层面推动人们注重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响应这一号召。北京众多餐厅开启了行业内的“光盘行动”,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鼓励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价格按照“半份半价,小份适价”的原则确定。另外,有些餐馆改变了打包时收取餐盒或塑料袋费用的做法,提供免费打包服务,而且使用环保包装,不提供一次性木筷和超薄塑料袋。

  遭遇过饥饿的人,才懂得粮食的珍贵。衣食无忧的年轻人尤其需要树立节粮意识。去年,由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的“光盘行动”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演艺界的知名人士、官方认证的餐饮行业也都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一时间,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吃干净的餐具和打包带走的剩菜剩饭成为风尚。发起者焦慧娟曾说:“其实不剩饭很简单,这对每个人都有益,而且是很轻松就能做到的。小动作有大成就。”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不应成为短暂的一瞬,它需要在政府、家庭、社会的引导和支持下形成一种节俭消费的风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长江说:“要引导社会形成这样一种舆论:大吃大喝的招待方式是落后、愚昧的,简单节俭的吃饭方式与低碳生活、环保理念一样,符合国际观念,是时代的潮流。”

  因对水稻产量提升有重大贡献,袁隆平被人们称为“米菩萨”,而他却说:“我不是‘米菩萨’,只要不浪费粮食,大家都是‘米菩萨’!”这真是一声让人心生感慨的呼吁。

来源:《中国改革报》(2014年10月21日)


打印】【关闭
 
  业务频道
市场调控  粮油统计 
监督检查  库存检查 
粮食财务  企业改革 
粮油标准  市场建设 
粮油科技  仓储管理 
粮油加工  安全生产 
设施建设  粮油信息 
质量安全  粮油产业 
  政务信息
司室简介  政策文件 
工作动态  领导讲话 
工作会议  人事信息 
国际交流  纪检监察 
地方信息 
  办事服务
行政许可 许可公示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在线申报 行政复议
办事咨询
收购资格查询
  主题服务
农民之友 消费指南
企业联系点 市场行情
理论研究 普法专栏
职业技能鉴定
  公众参与
在线访谈 访谈直播
意见征集 网上调查
局长信箱 公众留言
局长信箱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