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粮食流通产业
促进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



河南省粮食局

  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发展粮食流通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依靠丰富的粮食资源,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粮食产业,强力推进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走出了一条强农兴工、工农并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一、狠抓收购政策落实,奠定粮食经济强省的物质基础

  2006年以来,我省各级粮食部门严格执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积极组织收购,累计收购小麦1550亿斤,占我省夏粮产量的65%,占全国6个小麦主产省收购总量的51%,每年收购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位。由于最低价收购政策的有效落实,粮食企业仅收购一项增加收入75亿元,近三年累计实现利润3亿多元;种粮农民直接获得现金收入1200亿元左右,增收110亿元以上,不仅带动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促进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实现,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通过流通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我省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特别是2009年,在遭遇50年一遇特大旱灾、秋季遭受狂风暴雨的情况下,我省粮食总产达到1078亿斤,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狠抓流通硬件建设,初步具备粮食经济强省应对粮食复杂局势的能力

  按照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要求,我们立足河南实际,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粮食流通体制机制。加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和省级粮食交易物流市场建设,创建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粮食电子商务的基本运行模式。保留整合700家国有粮食购销骨干企业,完成668家非购销企业改革任务。累计批准5124家多元粮食市场主体从事粮食购销活动;培育发展5万多个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占地1400亩的河南省粮食物流园区;推进新乡、鹤壁、固始等市、县的区域性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形成546亿斤仓储容量,建立沿107国道、京广铁路、陇海铁路通往京津和江浙等地的5个粮食物流通道;科学制定省级粮食应急预案,健全粮食应急保障机制,逐步形成竞争有序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快捷高效的粮食运输网络,为应对经济危机、粮食危机等复杂局势提供了有力支撑。2006~2009年我省粮食销售1749亿斤,其中:粮食批发市场组织了148次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共拍卖成交最低价小麦930亿斤,有效防止了小麦价格大起大落。

  三、狠抓流通促加工,加快粮食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步伐

  充分发挥流通市场导向作用和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作用,在全省推广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了183个国家和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各种粮食产业化经营组织4620个,每年粮食订单收购量80亿斤,辐射带动600多万农户。按照省委、省政府“围绕农业上工业,发展工业促农业”的思路,我们把粮油食品工业作为粮食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制定了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省全部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已达6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3,粮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去年,我省年粮食精深加工能力达到690亿斤,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644家,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销售收入3514亿元,居全省工业行业之首。我省已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和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生产基地,其中: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同时,打造了一批粮油食品知名品牌。思念水饺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三全凌汤圆占60%以上,方便面占30%,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90%的半成品原料来自河南,河南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人厨房”。具有河南特色的“中国味道”还正在成为世人餐桌上的健康美味,思念水饺、三全食品行销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白象方便面已出口到中欧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河南造”食品已挺进到“世界餐桌”。

  四、狠抓粮食产销合作,在稳定全国粮食市场的强省地位初步确立

  在全球爆发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河南不仅确保了本省粮食安全,而且确保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河南粮食大省的责任和优势。目前,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突破1000斤,不仅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而且每年向省外输出原粮及其制成品300亿斤以上。近几年,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粮食供求状况,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与销区搞好产销衔接,先后与北京、天津、广东、广西、福建等18个省(市、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粮食销售已覆盖到全国30个省份,2006~2009年,我省向全国输出面粉450亿斤左右,跨省移库104亿斤,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甘肃粮食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我们两省及时签订了粮食购销合作协议,每年为甘肃保障提供小麦粮源5亿斤,有力稳定了甘肃粮食市场价格。

  五、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发展粮食流通产业是推进我省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必由之路。在推进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根本保证。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粮仓时强调:能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近两年,温家宝总理两次到河南视察粮食仓储管理、指导抗旱工作。在今年我省夏粮丰收和粮食总产再超1000亿斤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9位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河南作为粮食大省在特殊年份做出的特殊贡献。国家粮食局长期对河南的粮食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聂振邦局长和其他局领导每年都要到河南帮助指导工作。省委、省政府始终狠抓粮食不放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指导夏粮收购、清仓查库、产业化经营、招商引资等工作。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极大地激励了我们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强农惠农政策是坚强保障。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一号文件”,连续3年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0年最低收购价格再次提高0.03元并提前公布。国家粮食局相继出台了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许多扶持政策。我省连续3个五年计划都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之首来抓,把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业纳入了《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加速了我省粮食资源优势转化。

  (三)落实各项措施是重要基础。近几年,在国家粮食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搞活粮食流通。在粮食收购工作中,实行领导分片包干,巡回检查督导,现场解决问题,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收购政策,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针对夏收前我省小麦灾情,争取了国家放宽我省9市受灾小麦的收购质量标准,引导转化用粮企业收购芽麦33亿斤,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农民损失。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永城市小麦加工的“白色经济”和产业化经营的“延津模式”,形成了我省粮食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实现粮食经济强省的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国粮食局长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