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唱大风

——云南省洱源县粮食局局长段源华先进事迹材料

    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一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先锋”的开拓进取姿态,默默实干,带领粮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谱写了紧扣时代主旋律的新篇章。

    他,就是被誉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先锋”的洱源县优秀共产党员、大理州外贸先进个人、云南省外贸先进工作者的洱源县粮食局局长段源华。

做改革发展的开拓者

    1957年8月,段源华出生在洱源县三营镇四甲村一个普通白族农民家庭。从小就接受着勤劳、诚实、淳朴的教育。和其他农村白族孩子一样,他在学校里,度过了既艰难而又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生活。1957年11月,年仅18岁的他,在三营煤矿参加工作,一干就是8年时间。以后的时间里,他先后在县外贸公司、县粮食局等部门工作。

    1998年4月,他挑起了洱源县粮食局局长的重担,受命于粮食形势处于低谷的艰难时期。当时,由于历史原因,粮食系统日益暴露出弊端,领导权责不明,职工吃大锅饭,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政企不分,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职工人心换散,业务发展滞后。面对如此大的困难和挑战,段源华选择的是以改革求发展,走改革发展之路。

    1998年,段源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县粮食系统的63名职工实行轮休制,在收购粮食的高峰时期,63名职工全部上班,全额发放工资,其余时间轮流进行休息,每人每个月发放150元的基本生活费。同时,积极鼓励17名职工停薪留职,进行自谋职业,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粮食系统通过精简人员,每年节约资金50多万元。1998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当时既没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先例,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进行改革,一边探索经验。段源华在实行轮休制及鼓励职工停薪留职,进行自谋职业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制定了《洱源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提供县委、县政府决策执行。在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时,段源华坚持“四分开、一完善”的原则,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帐分开和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利益,对洱源县粮食局、洱源县粮油总公司、基层8个粮管所、粮油加工厂、南诏饲料公司进行了改革。在广泛宣传,认真操作下,洱源县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行“政企分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县粮食局由过去的政企合一转向“政企分开”,在人、财、物等方面与企业彻底脱钩,行使辖区内社会粮食流通行政管理职能。

    ——改制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主营与附营分开。将原来的粮油加工厂和南诏饲料工业改制为两户股份合作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机制,经营决策发生明显变化,业务贷款向银行划转,使股份制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济实体,并按新机制运作。

    ——重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本着机构精简的原则,按照地理区域的优势,合理设置企业户数,撤销原有的8个粮管所,合并重组邓川、三营、城关、炼铁等4个国有粮食收储公司,收缩了西山等4个收粮网点,配齐健全了领导班子,建立了企业内部管理制约机制,从机构设置到编制定岗定员,较好地体现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依法进行了注册登记。

    ——制定了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等三项政策的措施,收储企业普遍建立了“一基四专”帐户,即基本帐户、收购资金存款专户、利息存款专户、流动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占用资金。

    ——全面完成了富余人员的分流任务。粮食企业改革重点是人员分流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三老”(老人、老粮、老帐)问题,尤其是以老人问题较为突出,在工作中,段源华他们采取了内部退养、退休、鼓励职工一次性辞去公职自谋职业、停薪留职、划出不具备收储条件的经营地点和设施,开展附营业务等办法妥善安置分流职工,至1999年3月,在粮食系统1997年年末职工总人数260人中,共分流人员144人,减员率54%,超过州下达分流指标的5.4%。

    ——清产核资,盘活闲置资产。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国有资产进行清理,重新进行评估、界定和确认,并对闲置多年不具备有区位的网点及设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向社会出让,收回资金71.8万元,用于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抓好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粮改中,段源华他们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和供养人员实行了相应的办法,4个收储公司和两家股份制工业到1998年底离退休人员132人,做到了管理有部门、开支有着落。

    通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县粮食系统全面实现了盈利,实现利润达54万元,职工人均月增加工资100元,打破了粮食系统多年来职工不增加工资的习惯,达到了企业发展、职工满意。原三营粮管所的一名职工在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时,向单位写了辞职申请,为留住人才,段源华亲自到家里做她的思想工作,当时答应了段源华的要求,将辞职申请收回,可是不到几天,要又第二次向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不管段源华怎样做工作,她决意辞职回家。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当她看到单位经济发展,职工待遇有了大幅度增长时,她对段源华感慨地说:“早知道你来粮食局任局长后,全县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如此顺利,单位的经济效益那样好,职工的收入有那么大的增长,我真后悔不听您的劝告,离开了粮食系统。”

    2005年,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对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要求,洱源县于2005年9月至12月,全面实施洱源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成了对洱源县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及下属4个分公司和云南邓川军粮供应站的改组;全面完成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进行全员身份转换并妥善安置职工,对所有终止国有职工身份人员办理了再就业和失业救济证,妥善解决了分流人员个人交纳社保、医保问题,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认真进行清产核资工作,彻底清查了粮改前的库存粮油数量、质量,查清了财务状况,资产处置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将撤消库点全部交由洱源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负责运作;按要求积极筹措粮改资金541.25万元,支付粮改资金总计541.25万元,对粮改资金做到专项使用,专项列支。

做科学管理的践行者

    以人为本,协调稳健全面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必然。曾脱产2年攻读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并取得大专学历的段源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把科学管理贯穿于自己和全社干部职工的工作实践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见证了“科学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

    ——内强素质。洱源县粮食系统的原来职工中,大多学历低,业务能力远远不适应形势要求。段源华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对粮食系统的干部职工进行了调整,把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湛、作风扎实,具有开拓创新的年轻人安排在重要业务岗位。使职工队伍达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增强了战斗力,做到人尽其才。一招活,全盘皆活。正是有了一支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乐于奉献的干部职工,具有一定专长的优秀人才,使洱源县粮食系统各项业务得到蓬勃发展。

    ——外树形象。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纪律严明、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段源华将提高员工素质放在首位。通过采取节日慰问、召开职工大会、与职工个别座谈等形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他根据实际情况抓好干部职工学历教育,不断为员工“充电”。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支持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

    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段源华坚持每周星期五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通过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当地政府等有关文件、党报、党刊、金融刊物上的重要文章,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段源华严格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一靠教育,二靠制度,经常对职工进行警示教育,防微杜渐。自觉执行县粮食局制定的下乡人员“四不准”,即:下乡期间一律在食堂就餐,不准上饭馆;不准在工作之余打麻将;不准用公款到娱乐场所消费;不准接受馈赠的礼品。

    ——两袖清风,率先垂范。段源华常这样说:“做人要讲良心,良心是一份本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按制度办事,注重加强法纪教育、公民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员工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段源华经常召开职工会议,经常教育职工“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教育广大职工要遵纪守法,扎扎实实工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上洁身自爱,杜绝黄、赌、毒,正确处理好家庭婚姻关系,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做到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工作。

    “段局长爱惜人才,任人唯贤,让我十分感动。”洱源县粮食局副局长王繁荣谈起段源华的知人用人,赞不绝口。“2000年,我在邓川粮管所任所长,当时蚕豆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邓川粮管所以每公斤1.7元的价格收购了10000吨蚕豆,以每公斤1.9元的价格卖出了4000吨,之后,蚕豆市场风云突起,连问价的人都没有,近6000吨的蚕豆积压在仓库里,贷款利息加上损耗,单位一下子亏损了几百万元。当时,其它粮管所的同事对此事议论纷纷,说实在的,我心情十分苦恼。段局长知道此事后,深入到邓川下乡,对我没有进行简单的责骂,而是静下心来,和我们一起分析市场行情,并派人远到蚕豆主产区甘肃,蚕豆主销往地浙江进行调查了解,得知蚕豆市场2001年种植面积减少而需求量不减时,大胆鼓励我们将6000吨蚕豆进行积压,2002年,蚕豆市场看好,我们一举将6000吨蚕豆全部卖出,不仅还清了贷款,邓川粮管所还实现盈利68万元。”几年后,王繁荣从基层调到县城担任粮食局副局长,当谈起2000年的蚕豆事件,他仍然感慨万千。

    勤劳的汗水浇出丰硕的果实。洱源县粮食系统在改革中走出低谷,2005年在粮食系统面临困难最大,段源华在全面彻底地完成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同时,企业仍然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年共实现利润13.5万元,连续八年实现盈利。1999年至2005年,累计实现利润5385747.99元,上交税金1600839.6元,99年至2004年间共为企业争取建仓资金220万元,设备改造资金45万元,两项共计265万元,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的佼佼者,得到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云南邓川军粮供应站被省粮食局评为“军粮供应先进单位”,洱源县粮食局连续4年荣获“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粮食企业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粮食系统中有10多人次受到各级表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段源华将带领全体干部职工通过不懈努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洱源县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再创佳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