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系粮食 豪情洒天山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粮食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袁峻峰
 

    2006年元月1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宣布:今后将取消对中国长达25年来的粮食援助,这是对中国粮食工作的莫大肯定,这意味着美国人“谁来养活中国”论不攻自破!消息甫出,国人振奋,此时此刻,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有一个人在默默的颔首,眼中流露的是掩饰不住的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他就是现任新疆阿克苏地区粮食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袁峻峰同志。

    袁峻峰同志,1957年出生,大学文化程度,1974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常风趣的说:他一生只干了两件事(工作),一件是良事(粮食),一件是人事。也正如一位地区领导戏说的:“一会干‘人事’、一会不干‘人事’”。事实也确如此,1974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两年后被人民公社推荐到了粮食部门当了一名营业员(工人),后“以工代干”也做过文书、粮食业务工作,1985年被提干到人事部门工作,担任过办事员、科员、科长、主任等职,由于他有在粮食部门工作的经历,1995年被组织上选派到地区粮食局担任副局长职务,一干就是八年,2001年底他被调回人事部门任编委副主任,2002年机构改革,当时地区粮食局三个领导一个调整工作,一个退休,一个违纪被处理,地委权衡再三,开地区一个干部仅调动半年又调回原单位任职之先例,于2002年5月任命他到现任领导岗位。他就是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认识他,了解他的人都这样认为:无论他干哪项工作,在何种工作岗位,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地履行职责,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自身专、自身硬的良好风范,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几年他为阿克苏地区粮食工作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以至于积劳成疾,原来是一头青发的他,现在掉了许多,这就是明证,他真正是新时期粮食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范。在他的带领下,阿克苏地区粮食局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监督检查、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

创新粮食流通新体制 谱写粮改工作新篇章

    袁峻峰同志到粮食局走马上任,可谓是“临危授命”。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就是粮食行政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这样一个硬钉子。在2002年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全疆部分地州的粮食局被撤并,县(市)粮食局几乎全部撤并。粮食工作任务繁重,机构的不健全,体制的不顺,人员的缺乏,开展起来及其不便,就连发一个简单的报表都没有人。而粮食工作事关社会稳定,意义之重大自然是不言而喻。经过多次深入调查,袁峻峰向地委、行署提出恢复设置县市粮食局的合理性建议,引起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阿克苏地委、行署对当前粮食工作形势的进行分析和判断,决定恢复地区县市粮食局的设置。至此,地区率先在全疆实现了县(市)粮食行政机构的恢复设置。机构的完善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年来,各级粮食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特别是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全面推进依法管粮,加大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的工作力度, 2005年,共进行监督检查达30余次,累计执法人员达300多人次,出动车辆70余台次。共检查收购主体120家,有收购资格的77家,勒令关闭的43家,违规违法查处率达100%,从而保证了地区夏粮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了粮食市场的稳定,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由于成绩突出,阿克苏地区粮食局被国家粮食局评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注定是粮食工作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袁峻峰人生履历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务院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出台。阿克苏地区国有粮食企业共有50余家,其中各类附营企业39家,实有职工4340余人。2001年,地区粮食购销企业亏损4105万元,2002年全地区国有粮食政策性企业亏损达6339万元,占全疆亏损额的47%。企业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附营企业经营更为困难,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企业职工情绪低落,上访人次增多,各类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国有粮食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认为只有加快粮食企业改革步伐才是摆脱困难的唯一出路。他当即组织党组一班人研究,决定向地委、行署提出粮食企业改革意见。从提出改革思路、制定改制意见,到具体组织实施,从整合地直粮食企业到推动县(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每一项工作都饱含了袁峻峰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卓绝的劳动。为解决好“三老”问题,他多次向地委、行署请示汇报,那段时间他几乎成了地委书记、行署专员、财政局长天天都要接待的常客,而且是每天早上的第一位客人,他们的电话也仿佛成了他专线。地区财政局局长杨东禄说:“老袁啊,财政局的门都快让你踩烂了,真拿你没办法”。正是凭着他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国企改革工作终于迎来了破冰之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如今,全地区已组建县级粮食购销公司9个,地区级购销集团1个,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中坚力量,改制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方式,积极入市收购夏粮,充分发挥了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2004年夏粮收购量达1.06亿公斤,完成自治区下达收购任务的114%,2005年的夏粮收购工作中,阿克苏收购量达1.93亿公斤,完成下达收购任务的193%,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地区直属粮食企业经过再次资产整合,组建了金谷粮油购销集团,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集团效益连年提高,2002年实现利润1078万元,2003年实现利润1180万元,2005年金谷集团被自治区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金谷油脂公司被评定为地区“最佳民营企业”、地区“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几年的改革,全地区粮食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从2002年当年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6339万元(累计亏损3.6亿元)的巨额亏损到2003年一举扭亏为盈,期间仅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在2003、2004、2005年全疆召开的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袁峻峰同志代表阿克苏地区粮食局做典型经验介绍,得到了自治区粮食局领导的肯定,特别是自治区粮食局书记肖启英同志在一次全疆粮食工作会议上推荐阿克苏实践经验后,亲切的称之为“阿克苏经验”,并要求各地到阿克苏学习,全疆各地粮食局纷纷到阿克苏参观学习,我们向地委、行署有关粮食改革的报告、请示、建议以及地区的批复、转发我局的文件和我们的总结等材料被兄弟州多次复印用以借鉴。

    在袁峻峰同志到任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阿克苏地区某驻军部队领导来电话反映军粮供应质量有问题,同时自治区军供办的领导也来电话批评阿克苏军供工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再不改变,将取消阿克苏地区的军供资格,袁峻峰同志在电话中诚恳的接受了批评,同时恳求上级领导说:“我刚刚到任,请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一定让阿克苏军供工作走在全疆前列”,这等于立下了军令状!要改,就得做好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接下来他就连日进行走访调研。在深入走访过程中,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他昼夜不分,废寝忘食,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他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更不知道踏破了几双鞋。通过调查研究,他敏锐的感觉到地区现行的军粮供应的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军粮供应形势和军供政策的要求,高屋建瓴的指出了地区军供工作中存在的几大问题:一是政企不分,管理体制不顺;二是军粮差价拨款渠道未理顺,军供站没有经营自主权;三是军供站基础设施较差,改建速度缓慢;四是现行体制下人事管理混乱,粮食部门对军粮供应管理人员无法实施规范化管理,同时对军事保密工作也极为不利;五是随着供应品种的增加,现行过于分散的采购体系不利于降低军供成本;六是服务不够规范。“改革,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初,他又召集党组一班人商议后,向地委、行署提出了《阿克苏地区军粮供应管理改革意见》,经行署批准后,以阿行署〔2003〕55号文件下发执行,顺利完成了各县(市)军供站的上划移交工作,在全疆率先建立了军粮供应人、财、物垂直管理体制,受到了自治区粮食局、自治区军供管理中心的高度评价,用自治区军供办主任徐立文同志的话说:“这真是一件大事、好事、了不起的事”。2003年11月初,自治区南疆片军供业务工作会议在阿克苏召开,地区军供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经验再次在疆内不胫而走。现如今,地区军供这辆以地区军粮供应管理中心为中轴,以库车、拜城、阿拉尔、阿克苏军供站为四轮的高速运行的“军供战车”已基本建成,引领着地区军供工作平稳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军供规范化管理工作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兰州军区的联合表彰,地区粮食局被评为西北五省“军粮供应管理先进单位”。

练业务精兵 筑长城队伍

    作为从事过多年人事工作的袁峻峰同志,深知建立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在维护粮食安全中的极端重要性。他把加强粮食队伍班子建设作为抓手,在粮食系统领导干部的任用上积极向地委、行署提出中肯的意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好的作风的人。在粮食系统班子出现矛盾问题时,总是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把班子团结在党委的周围,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粮食系统的老干部、老职工都说:现在的领导班子是他们看到的历任最团结的领导班子。确实是如此,在袁峻峰到任之初,由于机构撤并,人员精减,部分粮食干部职工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对粮食工作丧失了信心,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把粮食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作为抓队伍的主要内容,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针对粮食队伍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心涣散、对粮食工作丧失信心、工作面貌差等突出问题,通过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的机制,加大整治力度,在粮食系统营造起了“严格、公正、文明”执政的良好氛围。他把增强粮食队伍的战斗力作为抓队伍的目标,通过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知识竞赛”等粮食业务“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全面提高粮食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战斗力,建立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粮食队伍。2002年以来,粮食局连续四年被评为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四年保持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称号。在2003年地区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结束后,阿克苏地委、行署专门召集地区各县市、地直各机关单位的领导100多人到我局参观学习。2005年冬天,阿克苏地委书记朱昌杰同志在地区粮食局考察工作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与袁峻峰同志认真贯彻阿克苏地委、行署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粮食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

两袖清风树正气 一片丹心写忠诚

    袁峻峰同志在工作中总是这样说:“打铁必先自身硬”、“己不正焉能正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十分注重学习,他能够自觉带头参加中心学习组学习,引导班子成员虚心向群众学习,营造了班子成员善学勤思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中,他注重联系工作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增强驾驭全局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以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去指导粮食工作。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客观分析当前粮食部门的现状,明确职能和工作重点,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流通和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详细了解,认真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较好地推动了各项粮食工作的开展。新疆地处边远地带,信息比较闭塞,为了尽早了解最新的知识,他利用每一次出差的机会,千方百计带一些书籍回来,别人出差带的是吃的、穿的、好用的,他出差带回来最多的却是书籍,在他眼中,书本就是他的精神“粮食”。几年来他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和论文,孜孜不倦的学习了各项法规政策,并在《粮油市场报》、《新疆粮食》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理论文章。业精于勤,长期的知识积累,使他成为一名具有广博知识的现代型领导干部,成为粮食同仁的良师益友。他十分注重工作、生活中的“小节”,常怀律己之心,常思为政之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始终以党的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凡是认识他的人都说袁峻峰是粮食系统的“黑脸包公”,对事对人他都秉公办事,坚持原则。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拿着一张发票让他给报销了,他当面就严词拒绝了,那位亲属只好灰头土脑的走了;单位工程招投标,有人托关系走后门,他坚决不接受,“担任领导干部,就要有正确的权力观。”他说。他时常教育粮食系统的同志们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2004年夏粮收购期间,当听到基层粮站有人反映,在粮食收购中,有扣发粮食直补资金抵农业税的现象时,他立刻赶往实地调查情况,要求有关人员认真执行国家、自治区粮食直补政策,补归补,交归交,该发放的直补资金一分也不能少发给粮农,不得强行抵扣。他常说“在任期间,要走遍地区所有的边防哨所”,2005年“八一”建军节,冒着炎炎夏日,他带队驱车400多公里,来到乌什县边防连进行走访慰问,当他在边防官兵嘹亮的“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军歌声中离去时,落日余晖映照下,他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他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了。几年来,他走遍了全地区所有的边防连,每到一个边防连,他都会与战士拉家常,话长短,并组织联欢活动,战士考上军校或者转业回家,他会给他们送别,战士们都亲切的称他“兵局长”。他组织慰问活动20余次,亲自给战士们赠送慰问品价值达20余万元。他十分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每次捐助困难群众,他总是第一个捐款。2002年拜城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决堤的洪水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当他得知消息后,连夜赶赴水灾现场,指挥抢险,与粮食职工一道并肩作战,勇斗洪魔。2005年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乌什县发生了6.2级地震。闻讯后,袁峻峰同志立刻动员广大粮食系统干部职工捐款捐物,救助灾民,并亲自带领干部职工深入地震灾区开展慰问,给灾区的群众送去了38000余元和捐助的米、面、油等救灾物资。近年来,他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给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遭受地震、洪水灾害的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多达10余万元。就是这样一位勤政为民的“父母官”,对于家庭,他却是愧疚的,由于他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工作中,一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很少顾家,年幼的儿子常盼着他回家,但总是看见他匆匆的背影。也许,在孩子的眼中,他不是一位好父亲,在妻子的眼中,他不是一位好丈夫,但在广大群众眼中,他永远是他们的好“巴郎”(维语的意思是孩子)。

    袁峻峰同志以他的满腔热情和聪明才智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同时也得到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连续数年被评为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袁峻峰同志以他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树立了基层粮食工作领导干部的新形象。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眼里常含着泪水,我只能告诉你那是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是他最喜欢的诗人艾青的诗句,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把所有的深情都献给了新疆阿克苏这一片热土,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粮食事业。而今,粮食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粮食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联合国宣布,将取消对中国的粮食援助,这是属于所有粮食人的骄傲。作为天山脚下的一个粮食人,他深深的为之自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