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粮食署先进事迹 |
在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热潮中,为适应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形势,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实行粮食工作政企分开,1993年成立浦东新区粮食署,全面开展本区粮食行政管理工作。12年多来,在市粮食局和新区经贸局的关心和指导下,粮食署全体同志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两个文明”建设为主线,落实“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八字工作方针,依法履职,成绩显着,得到了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市粮食局的一致认可。粮食署从1994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浦东新区文明单位;从1999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署党支部被区委先后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一级党支部”;粮食署还被区政府评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被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浦东新区粮食署的主要事迹如下: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融洽和谐。 粮食署成立12年多来,虽然因新老交替换届了三任领导班子,但“事业为重,团结为重”的工作信条没有变。在姜庆荣署长兼书记带领下,现任领导班子成员更富有朝气,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视野更开阔,具体工作更有创意。粮食署之所以在历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取得好成绩,各项建设不断上台阶,关键在于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身先士卒。要求基层同志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学习上,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廉政建设等被列入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政班子成员严于解剖自己,带头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受到群众好评;随着形势发展和科技进步,领导班子成员主动更新观念,刻苦钻研办公电脑化操作知识,有几位还自费攻读管理专业本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上,除了做好分管具体事务外,针对浦东粮食行政业务工作面广量大和署内业务工作人手紧张的实际情况,领导成员坚持亲临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自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坚持团结协作。署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分工不分家”,用他们的话说,能不能干好分管的工作是一个事业心的问题,能不能相互支持配合工作是一个素质修养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气候下,“班长”更善于搞“群言堂”,注重发挥班子每位成员的特长和工作主动性,分工清楚,责任明确;班子成员也十分注意维护大局,注意在实际工作中相互支持、协作,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积极配合的默契。三是坚持民主管理。粮食署重大事情决策坚持先交给群众讨论,然后提交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例如年度工作计划、奖金分配制度、提拔使用干部等,都能体现集体意志。在署党支部的倡导下,“我为署的建设献一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体干部职工对署各方面的工作及管理有好的思路、建议,或认为不尽合理、不够全面的,通过这个活动载体反映给领导班子,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并且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四是坚持换位思考。领导成员在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却是相当细致耐心,设身处地为部属解决实际问题。常年来他们坚持与干部职工的谈心及家访制度,主动关心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家庭生活,一些生活受挫、身体有病、家庭困难的员工,都及时地得到了组织上的指导和关爱。 署领导的以身作则和优良工作作风形成了粮食署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也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全署17名同志以署为荣,以署为家,工作上一呼百应,力争上游,充分体现了一个先进集体的团队精神。 二、依法管粮勇于创新,业务工作成绩显着。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作为区域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粮食署勇于打破粮食系统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依法行政、确保粮食安全的方法途径,各项粮食行政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1、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围绕粮食安全主题,近几年来,粮食署开展了3次调研活动,全面掌握了本区240万人口用粮情况、本区耕田地面积和产量情况、本区粮食市场流通情况。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浦东新区粮食应急供应预案》,逐步落实了储备粮应急加工、运输、销售的衔接工作。 2、注重储备粮管理。根据本区地方储备粮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在粮食署的努力争取下,经新区政府批准,1997年建成了一座投资6700万元、容量为3.5万吨的新粮库,2005年新区政府又同意投资5000万元建设粮库二期工程。浦东新区的储备粮管理工作坚持“一符三专四落实”制度,是上海市粮食局认可的“四无”粮仓免鉴合格单位,在2001年全国清仓查库中获得市局联合检查组好评。 3、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积极尝试依法管粮的新路子。粮食署努力从传统管理向依法行政转变,为适应依法管粮,全署15名干部职工先后参加行政执法学习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证》。2005年1月起,按照国家粮食局的统一部署,署业务部门克服困难,以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为先导,通过召开会议、培训、上门宣传指导等多种形式,全区60余家粮食经营、加工、转化企业列入社会粮食流通统计行列,其开展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的经验得到了市粮食局的肯定,并在全市粮食统计工作总结会上作了介绍。2005年8月,署会同区技监部门,对粮食企业进行了计量器具的执法检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至2005年底,粮食署遵循法定程序,严格把关,审批《粮食收购许可证》13份,工作无差错,企业无投诉。 4、政策性业务成绩斐然。浦东是开发开放地区,城市化发展迅猛,人口激增,政策性业务格外繁忙,例如共有副食品价格补贴发放所24个,年发放量达1400万元;帮困粮油供应店58家,年帮困供应金额达1000余万元。十余年来,他们奔波在粮库、副补所、帮困店、军供站之间,随时掌握一线的具体情况,抓紧指导、培训、检查、督促工作,使各项政策性业务工作处在全市领先行列,如副补发放管理工作被上海市粮食局评为先进单位,副补发放中“现金不配袋”、“发放窗口纳入街镇一门式服务”等,在全市得到了推广。粮食署的干部职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政府委托的任务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圆满完成任务,干出新的成绩,为本区和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作用。 5、关心支持粮食企业改革发展。2003年,按照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署专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各粮食企业,全面了解和共同探讨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向政府部门送交调研报告,汇报粮食企业的现状并提出关于粮食企业改革方向的建议,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妥善解决了粮食企业一些历年来的政策性财务挂账和富余人员的处置问题,为粮食企业转制改革打下良好基础。至今,粮食署仍与各粮食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在粮食收购和储备粮轮换过程中,粮食署主动把上级有关文件转发给粮食企业,主动联系工商、物价、财政、农发行等部门,召开工作协调会,支持和帮助企业开展经营活动。 三、文明建设持之以恒,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创建文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文明单位的一个先进集体,粮食署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创建工作无止境”和“不进则退”的理念,根据形势发展、工作任务变化,不断调整充实创建文明的内容,使两个文明建设年年有新意,人员素质年年有提高,特别是2000年来,创建工作更是有声有色。 1、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政策、时事学习,还穿插文明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教育以及常用英语一百名句、推广普通话等学习;在学习形式上既有集体学习、交流发言,也有个人阅读、书写心得体会,既有参观、听讲座,也有看电影、观录象;为巩固和扩大学习效果,署墙报专栏定期张贴干部职工的学习体会,署工会不失时机地举行一些有奖知识竞赛和书面测试。经过长期熏陶,粮食署人员爱学习、肯动脑已经蔚然成风。 2、2000年粮食署首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党支部及时进行了“创优思源、优而思进”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懂得了创建工作永无止境的道理。结合下一轮的创建工作,开展了“党员模范作用向社区延伸”活动;2001年又与驻地附近同为上海市文明单位的浦兴街道凌七居委签订了“互勉共进”协议书,促进党员队伍建设,增加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活力,受到区委组织部赞扬,有关经验总结材料获得了区党建工作优秀成果评选入围奖。 3、2003年署党支部开展了“构筑优质署文化,塑造完美粮食人”活动,2004年春成立了“粮食署读书会”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署读书会以募捐和适当购置的形式办起了藏书数百册的图书室,创办了内部刊物《滴泉》,为干部职工交流思想和工作体会提供了平台;“读书会”向大家推荐每周一首诗、每月一篇文、每年一本书,并组织“职工生活影展”、读书评书等活动,丰富了全署同志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年志愿者队伍”主动与市地铁公司和附近一家敬老院结对,定期到地铁站维持秩序,为老人们理发、剪指甲、打扫卫生;2005年志愿者队伍到地铁站维持秩序14次,累计60人次,受到了市地铁公司和区文明办高度赞扬;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4次,春节、重阳节还送去了价值500多元的慰问品。为了关爱社会困难群体,近5年来,全署17名同志共捐款33700余元,向灾区捐献衣服棉被2000余件;姜庆荣署长至今坚持资助一名困难家庭小学生的读书费用,帮困协议书上注明“直至小学生高中毕业”。 4、为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带来的成果,2005年下半年,署进行了以“新时期道德修养”为主题的思想作风养成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历时5个月,全署13名干部职工从不同角度登台讲课,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教育的内容更贴近单位工作实际和人员思想实际,同志们感受更深。 5、内部管理规范,各项工作衔接有条不紊,这也是粮食署在创建工作中的一大特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有17位干部职工的小单位,但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共有20多项;干部与职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衔接非常协调,党支部、署长室的决定和布置的任务能够高效顺畅地得到贯彻落实,做到政令畅通。 四、热情关爱困难群众,服务窗口形象良好。 “民以食为天,署以民为本”,这是粮食署全体同志提出的工作座右铭。近两年来,围绕勤政为民宗旨,结合实际工作,粮食署努力做好为民、爱民实事。 1、在全区副补发放、帮困供应、军粮供应管理服务窗口开展“达标创优”竞赛活动,增设服务公约,改善店容所貌,使为民服务更加具体,更加到位。 2、在全市范围,率先把副补发放窗口纳入街镇社保中心一门式服务,方便了居民领取。 3、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帮困粮油供应由传统粮食企业承担的惯例,增设一些超市作为帮困供应点,既方便困难群众购买,也抑制了帮困供应店独家经营所造成的弊端。 4、开展副补发放率调研。浦东副补发放率达87%,在全市位于前列,但粮食署并不满足,围绕“为什么还有13%的群众不来领取副食品补贴款”展开了调研,通过某一地区试点,使一些对副补政策不明或遗忘的居民重新领上了副补款,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办好了副补关系转型手续。 5、妥善处理群众投诉,维护百姓利益。2005年粮食署接到不同形式的投诉23件,按照“百姓问题无小事”的理念,粮食署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解决,有的直奔现场,有的登门拜访、有的争取民政、居委的协助,做到了政策允许的尽力尽早解决,可办可不办的问题主动解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23起投诉件件得到落实,群众比较满意,有的还寄来了感谢信。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和深入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浦东新区粮食署全体干部职工一致表示,新形势下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手硬,把本单位的各项建设不断推上新台阶,为粮食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