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机制 增强企业活力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粮食局先进事迹 |
![]() |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坚持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环境协调机制和企业改革配套机制的不断创新,深入开展购销经营活动,有效地发挥了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2003~2005年,累计购销粮食1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多元,经营利润近4000万元,粮食购销总量名列全省前茅。去年,面对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增加、竞争激烈化和粮食价格下滑等不利因素,完成购销总量43.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实现利润226万元,保持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粮食收购资金无风险的良好势头,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化。全区粮食系统6个粮管所跨入2003年度“全省农村粮食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排头兵”行列,区粮食收储中心也被省局评为2004年度“山东省粮食购销十大企业”,区粮食局连年被省、市局和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集体”。今年3月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创新经营机制,促成大购大销 购得进、存得起、销得出、有得赚,这是搞活粮食经营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围绕粮食收购、销售等购销运行环节,不断创新经营机制。 1.创新收购模式,最大限度地掌握粮源。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和市场经营主体的增加,国有粮食企业掌握粮源的难度加大。为此,我们坚持集中收购与常年收购相结合、定点收购和流动收购相结合、合同定购和代理收购相结合、内购和外购相结合、收购渠道多元化和集约化相结合,不断创新收购模式,主动与农村经济组织携手,与粮食经纪人牵手,与粮商粮贩联手,变竞争对手为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提高了粮食收购的规模效益。去年区内收购总量超过11万吨,仅夏季收购量就达7.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2.调整销售策略,最大限度地确保效益。针对去年夏粮增产、小麦库存增加、价格下滑、销售压力加大的情况,我们按照以销促购、以购保销、以销保效的经营策略,因时制宜,抢抓机遇,果断出击,精心运作,灵活经营,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先后参加了福建、河北、陕西、山东四省和中储粮总公司储备粮竞标活动,向本省齐河、周村粮库发售粮食1.27万吨,圆满完成了进口加拿大、澳大利亚1万吨小麦入库代储和4821吨储备粮轮换任务,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实现了确保企业的基本利润、确保粮农利益、确保农发行资金安全的“三个确保”目标。 3.优化运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为增强整体合力,发挥主渠道作用,我们不断创新粮食购销运行机制,改革区粮食收储中心管理体制,对所有收储企业实行二级法人管理,财务核算实行报账制度,对发生费用实行监审制度,对区内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管理,对区外购销放开搞活,对所有粮食实行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由收储中心一个窗口对外,使客户资源和市场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形成了一体化运行体系,打造了集约经营的竞争优势。我们还充分利用地处产销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和京杭运河的交通优势,积极开拓粮食市场,通过内购内销、外购外销、深购远销,形成了大购大销的经营格局,年均粮食购销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管理机制,激发经营活力 强化管理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永恒主题。我们坚持以人本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1.坚持“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加强人本管理。一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选能人,用能干事的人,重用能干成事的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抓好职工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结合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实际,相继开展了企业管理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和营销知识等六期专题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管理人员素质。三是建立健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在11个基层企业,实施“一个指标,两项控制,三项管理,八个确保,风险抵押金管理,亏损一票否决,法人代表实行年薪制”的综合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经济目标责任状,绩效挂钩,奖优罚劣,严格考核,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四是建立健全了严格的考勤、考绩、考廉、考德机制,加强与区检察院的“粮检”共建工作,联手预防职务犯罪,形成了较强的约束机制。 2.坚持“重规范、硬核算、严监审”,加强成本管理。一是严格规范财务监管,实行收购资金、销售资金、财务资金、自有资金“四线运行”,分别记帐,杜绝了坐支、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对费用管理,明确提出“不挣钱、不花钱,多挣钱、少花钱”的基本要求,着力压缩各项支出,杜绝违规和超标的费用发生。二是严格规范粮食购销业务流程,完善收购、库存、销售、运输、结算、费用支出等环节的手续及传递制度,使经营的粮食从购进到销出直至货款回笼等所有环节都能做到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三是严格规范在途资金回收、购销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调度,对自有资金,坚持先申请、后批复、再使用,定期归还,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较好地规避了经营风险。去年,1200万元自有资金用于外购外销和快购快销业务,节约利息支出50万元。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对粮食收购、库存、销售、结算等环节实行全程电子磅计量、计算机监控,提高了效率,堵塞了漏洞,降低了运营成本。 三、创新协调机制,营造和谐环境 我们牢固树立“和谐的外部环境就是经济效益”的理念,积极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努力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着力营造最佳的经营环境。 1.营造银企双赢的互信关系。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是营造和谐经营环境的关键。银企双方长期坚持月例会制度,坚持联合检查制度,坚持重大决策联席共议制度,坚持封闭管理责任双挂钩考核制度,坚持收储站诚信分级共管制度。我们以“五个坚持”为着力点,营造银企双赢的互信关系,这些做法得到了国家、省、市农发行的充分肯定,区粮食收储中心2004、2005连续两年被省农发行评为“AAA” 级企业。三年来,区农发行为我们提供粮食收购专项贷款4.7亿元,调销贷款2.7亿元,仅去年就投放2.03亿元,居全市第一,为做大做活粮食购销营造了宽松的资金环境。 2.营造部门共为的互助关系。我们主动为当地党政领导当参谋,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当耳目,为同级业务部门多服务、做朋友,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在收购资金提供、风险基金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市场监管等方面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在与工商、物价、质检等部门的合作过程中,注重加强信息交流,使一些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及时纠正。 3.营造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我们十分重视协调好与基层镇、街以及经济合作组织、各类粮食经纪人和粮商粮贩的关系。让基层镇、街成为我们粮食经营的组织者,让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成为我们经营活动的参与者,让粮食经纪人和商贩成为我们经营活动的同盟者。 四、创新配套机制,深化粮食改革 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复杂而艰巨。为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我们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创新企业改革配套机制。 1.有情操作,妥善分流人员。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通过企业资产变现收入、资产处置结余、企业自身积累、企业拟处置资产收益、粮食风险金结余、各级财政适当补贴等渠道,筹集近2000万元粮食改革资金。通过择优返聘一批,办理退休一批,企业内部退养一批,协议保留养老关系一批,身份置换一批等方式,妥善分流安置人员。截止去年底,全区12家粮食企业的1057名职工身份全部置换。 2.精心实施,减轻企业负担。为了顺利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我们精心实施、超前操作,对全系统粮食购销企业做到了人、财、物、账、债清楚明晰,去年8月份分别对2个粮店和2个经营服务站提前依法实施破产,甩掉银行债务2216万元。 3.因地制宜,确立改制形式。一是成立台儿庄区粮油储备管理中心,建立依法管理储备粮的经营机制。二是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台儿庄区粮油购销有限公司,承担国有粮食购销主渠道责任,负责粮食系统国有资产的运营,对其独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国有出资人的权利,集中管理改革后的“老人、老账”,负责过渡时期“内退”和“协保”人员的养老保险金缴纳及生活费发放、职工遗属生活费的发放。三是对承担国家储备任务的台儿庄国家粮食储备库继续实行国有独资。四是依托10个粮所和台儿庄区粮库,由区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以国有资产出资并控股60%,职工以现金出资置换企业固定资产入股40%,成立11个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4.完善职能,强化市场监管。针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的增加和转变,我们成立了台儿庄区粮食市场管理办公室,为粮食局下属的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4人,下设粮食执法稽查大队、粮食市场审查准入中心、社会粮食统计中心, 配备适应新形势粮食流通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执法队伍和专职统计人员,进一步加强了粮食市场流通和市场准入的监管,加强了对全社会粮食的监管。 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环境协调机制和企业改革配套机制的不断创新,为我们增强企业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连续三年粮食购销总量位居全省前茅,粮食流通成了当地经济活动的亮点。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弘扬创新精神,唱好发展的主旋律,抓好企业改革、市场管理和粮食购销,加速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为把台儿庄区建成鲁南、苏北地区粮食集散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