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工作 不断创新
为粮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先进事迹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主要承担粮食储藏保护、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综合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同时承担着行业产业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规程、产品检测方法等重要科研工作。近年来,所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是保持科研所长期稳定、常胜不衰的硬道理”,通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求创新、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科研所逐步成长为行业重点院所,成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重要技术力量。

    一、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科研队伍

    1999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初,就面临着人心散、队伍散、科研项目少、创收渠道不畅、职工工作热情不高等诸多问题,然而新领导班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开拓精神,坚持“稳定是第一要务”的原则,提出“内立正气、外树形象”,用三年时间彻底改变科研所精神面貌的工作目标。

    (一)班子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所领导班子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勤政廉洁,开拓创新,相互补台,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班子成员中既有敢挑重担,勇于创新谋发展的省优秀专家、班子带头人;又有为科研所的利益不顾一切、被其他省属科研院(所)誉为“拼命三郎”的巾帼标兵;还有行业知名专家。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每年放弃三分之二的节假日休息时间,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努力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带领全所职工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合同谈判过程中,所领导班子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要求,坚持集体谈判,结果公开,以最合理的价格签订了合同;多次拒收施工单位、工程承包商的好处费,实在无法拒绝的,所主要领导和其他班子成员都如数上交,坚决维护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由于科研所领导班子正确对待权利,正确行使权利,要求其他人做到的,自身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身首先不做,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全体职工面前,底气足、过的硬、叫的响,受到全体职工的拥护与尊敬,在每年的年底民主测评中,领导班子的满意率都在90%以上。在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所里逐渐形成了从自身做起、关心集体、团结向上的良好风气,彻底改变了科研所精神面貌。

    (二)科研队伍充满活力

    结合科研所实际情况,进行机构、用人和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通过制定科技人员奖励激励办法,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任,使一批敢于担当重担、勇于吃苦、甘于奉献、锐意创新、乐于实践的同志走上各部门的负责岗位,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担当起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将其放到风口浪尖上去锻炼,既鞭策、又鼓励,激发其创造力,给科研所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1999年500亿斤和2000年200亿斤国储库烘干机专项建设中,首次打破论资排辈,通过实行项目负责人聘任制,四名同志分别竟聘担任项目负责人,既锻炼了队伍,又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领导班子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每位党员干部职工真正叫响“我是共产党员”,永葆党员先进性,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业务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在承担2000年200亿斤国储库项目烘干专项建设、烘干机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和仓房气密性测试工作中,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环境恶劣等情况,无人退缩。所主要班子成员带领科技人员冒着严寒酷暑,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在规定的时限内圆满地完成任务,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首肯,并被辽宁省中央直属粮库建设领导小组联合办公室评为“国家粮库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2003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时,科研所全体干部职工没有因“非典”危险而影响工作。在疫情最为严重期间,科研所有5名同志不畏艰险,坚持在北京、广州等重灾区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广东新沙港国储库浅圆仓高水份粮食发热技术难题等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国家粮食局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二、树立了以创新促发展的新理念

    为适应产、学、研发展形势的需要,通过总结几年来工作经验,结合科研所实际,科研所领导班子深深地认识到:思想上、研究方法上、研究手段上“不创新”将成为制约科研所发展的“瓶颈”,必须真正以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带动机制创新,才能促进科研所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创新”才是保持科研所持久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一)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在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管理等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科研工作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又先后建立了技术成果转化制度、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科技人员奖励激励制度、学术管理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研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同时,结合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点,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建立健全了科研所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建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标准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使每位党员干部对照廉政制度和机制要求开展业务工作,科研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得到保障。

    (二)转变用人机制

    实行开放办所、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发展战略。通过与东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天津理化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粮食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人才力量及管理理念,聘任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技术顾问,选派中青年技术骨干到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深造,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人员知识结构调整和科研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所内人才选拔上,实行中层干部、技术职称聘任制,竞争上岗。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和方法,使一批思想意识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青年技术骨干走上领导和高级技术岗位,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目前,年轻同志占全部中层干部的73%,高级工程师中青年同志占75%,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青年同志占所里科技人员的65%,有3名同志分别当选为中国粮油学会及食品、储藏分会理事。

    (三)创新研究方式

    改变过去关起门来想课题、向上级要课题的状况,深入生产第一线,结合企业实际问题找课题;项目、课题通过学术委员会论证,经过深入调研、路线设计、征求意见、方案修改、产品试验、用户评估、完善设计和产品鉴定8个阶段的研究检验,使得科研项目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直接、更有效。

    为了解生产一线情况,先后组织所内全体党员与职工10余次分别赴盘锦、营口、葫芦岛、锦州等10余个市,50多家粮食企业及相关部门调研,根据实际提出科研工作的着眼点,研究科技兴粮具体措施。在开展科技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丰产科技工程”——《东北平原玉米产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先后12次,行程8000余公里,奔赴省内外300余农户,深入了解东北农户储粮现状,完成适合于东北农户实际、结构合理的储粮装具的设计和制造,并及时分发到户。在课题中期执行情况检查中,得到了国家粮食局领导和专家组的肯定。

    为适应国储库“新仓型、大粮堆、高粮层”的储粮新特点,解决基层单位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等四项储粮新技术生产性试验》、《东北冷湿区粮食储藏保鲜技术》和《DLK-A粮仓测温紧固装置》的研究,取得了3项专利和3项科研成果;参加编制了国家“储粮新技术教程”、“国家粮食储藏行业标准”;3次承担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烘干机技术培训教程编写任务,并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上述科研成果和标准、规程有效地规范和指导了新建国储库合理运用新仓型、新设施安全储粮。

    三、科研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

    近年来,通过班子建设、规范管理、稳定队伍、健全制度、不断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同时也带来了丰硕的果实。

    (一)科研成果丰硕

    “十五”期间共承担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政府课题6项、省基金课题3项,申报国家专利3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先后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上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参与标准制修订9项,编着专业书籍3部。

    (二)科研成果转化取得实效

    先后在500亿斤、2000年200亿斤“国家粮库建设项目粮食烘干机系统专项工程”和2000年、2001年200亿斤国家储备库项目辽宁15个库点二类设备制造、采购、安装的招标活动中中标,总中标额达2000余万元,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锻炼和提高了科研队伍与市场相结合的能力。其它科研成果如“烘干机粮食水份在线和自动控制”、“DLK-A粮仓测温电缆自动紧固装置”、“LQYQ粮食深层扦样器”等在国储库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研发手段进一步增强

    2003年初,科研所领导班子就开始筹划研发基地建设,并得到了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千方百计、多方协调,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储粮试验仓、购置相应检测设备和其它附属生产设施。使科研所从默默无闻成长为行业重点科研单位,固定资产从5年前的5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3000余万元。目前研发基地已成为“辽宁省烘干技术培训基地”、“辽宁省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基地”和“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培训基地”,产、学、研发展模式轮廓已基本形成,为科研所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粮食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流的粮食科技产业孵化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5年来,科研所先后获得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文明单位”、辽宁省省直机关工委授予“先进党总支部”、辽宁省省直属机关团工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省财贸系统三优竞赛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科研所工会还被辽宁省省直工会工作委员会评为“先进职工小家”;所农产品储藏保护研究室被辽宁省政府评定为“重点实验室”;所研发基地被辽宁省财政厅、科技厅授予“产学研重点示范研究基地”。所长崔国华同志被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将继续积极投身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的伟大实践中,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兴粮做出新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