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粮管所所长王文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
一、海阔跃鱼 商海不相信眼泪 (一)跟紧时代步伐 转变陈旧观念 粮食市场改革是必然的,也是无情的,因此王文玲坚信:在粮食改革的大潮中,不进则退,无论思想还是经营理念都要跟紧时代步伐,转变陈旧观念。 1993年10月,刚满25岁的王文玲担起了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矿粮站站长的重任,此时的粮站不比往日,因为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市场粮价和国营粮店的价格已经没有价差,居民对粮店越来越失去兴趣,市场销售量大幅下降,并且出现大幅亏损。长期工作在营业第一线的王文玲发现,当时粮店坐等经营的官商作风严重。因此她一上任就转换经营观念,首先从服务居民出发,在经营上打“时间差”。她在经营中发现附近居民上下班时间和粮店上下班时间一样,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给粮店经营带来不利,于是她决定增加营业时间。清晨别的商店不开门,他们就提前开市了,晚上别的商店关门了,而他们仍然挑灯应市,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9点半打烊。一年365天天天坚持,给广大上班族的市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给粮店经营带来了利润。青山泉厂矿多,离粮店较远,给职工生活带来不便,针对这种情况,她决定在经营方式上打“跑动”,进行送货上门,对附近的姚庄煤矿、宿迁煤矿、八丁水泥厂、青山泉纱厂、轧花厂等十多个单位常年送货上门,年送货60多万斤。针对粮店经营品种单一的情况,她决定扩大经营品种。在米、面、油经营的基础上,开一个百货商店,加工煎饼、各种挂面,开辟杂粮专柜,杂粮品种达20多个。因此这个不起眼的粮站引来了方圆几十里的乡亲光顾,也招来了滚滚财源,她担任站长的四年间,小小粮站每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利润在20万元以上。 1998年9月王文玲从青山泉矿粮站站长走马上任青山泉镇粮管所所长,同时青山泉矿粮站整体并入青山泉镇粮管所。此时正处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财政彻底“断奶”,粮食经营完全推向市场,自负盈亏。青山泉粮管所地处特殊,地处矿区,山区和采煤塌陷地占90%,缺少粮源,当时该所亏损270万元,只有库存小麦1000万斤,欠贷款700万元,综合经营、加工项目几乎空白,而全所69名职工工资、福利、养老保险金及离退休人员、遗属的补助及各种折旧费用,加起来每年需要170余万元。当时有人说:“她王文玲要不了两个月,就得哭鼻子撂挑子。” 王文玲没有退缩,她知道粮食购销放开后,实际上是把粮食部门逼上市场,但是此时长期躺在计划经济安乐窝里的职工还蒙在鼓里,多数职工消极坐等观望。她上任的半月里,查库房,看家底,访职工。她上任的第16天,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并在会议室打出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横幅,彻底粉碎等靠要的陈旧观念,让职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在市场中求生存。她开导职工:我们有专业人员,有经验,有场地,有工具,有国家扶持的信贷政策,既然粮食垄断经营的格局已打破,我们何不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呢。由此为思想观念的转变注入了助推剂。扭转观念的同时,她又建立起新的分配机制:取消档案工资制,实行按岗论功,凭效益取酬。收购及保管人员按岗位及效益计酬,装卸安搬运量计酬,统一下乡收购,给职工留有价差,多劳多得。也许是事业的开头吧,困难和挫折接踵而至,资金匮乏,职工因改革情绪也不稳定。此时的她为进一步节约经营费用,稳定职工情绪,横下一条心,卖掉了所里唯一的一部小轿车。她出差挤公共汽车,坐所里的农用货车,苦是苦一些,但是费用确实节省了,她和职工的距离也拉近了。王文玲深知,靠山吃山,粮食所效益最终来自粮食经营,粮食经营的主动权就是掌握粮源。有了一系列激励机制,职工积极性调动起时甚至到农户粮囤中舀粮。为鼓励职工多收粮,所里除去给职工提取差价外,还每天进行张榜公布收粮数额,并按月进行评奖,年终评出收粮状元,前5名奖励自行车。为吸引产粮大户及各粮贩到所里售粮,所里提供工作就餐,建立了售粮奖励机制,设立大奖,居前十名者均有奖励,并参加抽大奖,大奖奖农用车一辆。由于收购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粮食收购工作。使一个无粮源的粮管所成为大粮仓。她上任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收购小麦600万斤,超过夏季小麦收购季节的总和,玉米1000多万斤,是全区玉米收购量的总合。以后历年的收购中,在全市遥遥领先,尤其玉米收购,每年收购量在2500万斤,占全市当期玉米收购总量的四分之一。 (二)保持市场敏感性 捕捉市场信息财富 王文玲深谙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市场敏感性,不失时机地捕捉市场信息。她每天都到各收购点检查收购情况,每天都对常年派驻粮食消费区的信息号反馈的价格信息进行处理,于起落中掌握规律,号透市场脉博,预测市场行情,游刃有余,从容决策。1998年底,她上任不久,当时小麦价高,别的单位都急于购买小麦入库,而她通过市场调查认为,小麦价格不会始终居高不下,因此果断决定将库存的800万斤价高质价低的小麦抛售,时隔半月,小麦价格急速下滑,由于及时出手,达到了顺价销售。 1996年6月,夏粮收购在即,通过调查分析,她认为小麦市场行情仍有下跌趋势,在周围粮管所正开磅收粮之际,她组织人员昼夜出击5天,一气卖出168万斤存粮,当最后一车粮发出之时,每斤小麦价格迅速下跌了一角钱,仅此一项就减少亏损20万元。在2000年夏粮收购期间,她在考察周围地区小麦粮源时听说外地某粮管所腾仓并库,急于出售一批质优价低的小麦,便迅速出击,短短3天便抢购120万斤小麦,转手售出,赚回差价10余万元。2001年秋,王文玲通过走访东北玉米产区的朋友,咨询国家信息中心的专家,实地考察了苏、鲁、豫、皖玉米市场,认为年前玉米市场看好,她及早准备,在全市率先开磅收购玉米,国庆节也没有放假,不久,玉米价格一路上扬,别人反应过来时,她已备足600万斤库存粮,为粮食经营争取了主动。象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行内的人都公认王文玲善于应对市场变化,有人统计过,王文玲在粮食收购时,有时一天竟3次上调收购价格,可见她对市场的把握。 (三)诚信经营 广揽天下客户 在粮食经营中,她重利润,更重信誉。保重产品质量是诚信经营的重要内容。在粮站当站长期间,她严把商品进货渠道关、质量关,如烟酒坚持从大的糖烟酒公司进货,并取得特许经销权,粮油从粮食部门进货,保证货真价实。1996年9月,从山西采购红小豆5000斤,江豆7000斤,这些小杂粮含有石子沙子等杂质,她发动职工用簸箕簸,用手捡,这一万多斤的杂粮就是王文玲带领职工一点点地捡,一簸箕一簸箕簸出来的,眼看疼了,手都磨破了,没有一个叫苦的,她和职工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顾客吃得放心。同时她在粮店还有一条承诺,在粮店卖出的商品包退包换。2006年的6月,一位老太太来粮店反映,说上月在站里买的一袋面粉有异味,她听说后,派专人到老太太家运来吃剩的面粉,原来厂家生产时部分机油滴入面粉中造成异味,她立即决定退换50斤面粉,包括已经吃掉的10斤,老太太非常激动。由于她的诚信经营,青山泉粮站经营红红火火。她在粮管所的8年中,视诚信如生命。 她把向用户提供优质粮作为优质服务讲信誉的第一要素,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不销售高水分和霉变粮。为提高粮食质量,投资6万元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以利整晒粮食。2001年又投资60万元上马日处理250吨的烘干设备。针对收粮杂质大问题,入库时不怕损耗一律过筛;对高水分粮采取严格分级,如玉米14%水分以内可以入库,水分15%以内一律晾晒,15.5%以上一律烘干入库。目前该所发送的粮食质量均被用户列为免检产品。 她经营的格言既普通又朴实,就是不坑不骗。靠她的人格魅力,想卖粮的不担心她不给钱,及早把货发给她;想买粮的及早把钱汇给她,不怕她不给粮。目前慕名来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她依然谦逊待客。她所在的粮管所8年来坚持即购即销,连续8年库存周转没有超过3个月,资金回笼率100%,从不挤占收购资金,连续5年被金融部门认定为AA级信用企业。由于她的信誉,得到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粮管所的经营从未为资金发愁过。 二、做好服务保农得利 打造粮农一家 农村粮管所一边是农民,一边是市场,为民服务,保护人民利益是粮管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她承诺,为售粮农户提供一流服务,价格上确保高于本地区其他收购主体。她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夏秋两个集中收购季节,还是常年收购时间,都为售粮农户免费提供茶水、便饭,提供晾晒场地和装具,帮助卸粮;种粮大户和事先预约售粮户,都会及时上门收购。在价格上尽量让利于民。为了减少成本,尽最大可能让利于民,她克服困难,没有占用农发行的一分钱,硬是靠入股购买了两辆货车进行运营粮食。因此在收购农户的粮食价格均超过本地区其他收购主体。在订单收购中,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按市场价格收购,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按照订单收购。同时为农户解难,2000年青山泉镇农业结构调整,种植黑小麦,由于缺乏市场开拓,农户收上来的100多万斤黑小麦没有市场,无地方销售。王文玲二话没说,决定先收上来这100多万斤黑小麦,市场有粮管所来开拓。同时收购价格高出普通小麦2角,那些收上来黑麦找市场无门的农户十分高兴,当地党委政府上门致谢。 三、奉献无悔 舍小家顾大家 1995年王文玲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无疑为王文玲一家带来了欢乐。但闲不住的王文玲小孩满月就回到了岗位,和其他职工一样一天忙到晚,虽然公婆和丈夫有怨言,但她的“甜言蜜语”得到了公婆和丈夫的理解。当时粮站给镇上10多个企业常年送煎饼,风雨无阻。1995年的夏天,粮站送煎饼的职工有事请假,站里的同志各有各的工作,她撇下吃奶的女儿亲自到矿上送煎饼。她骑着摩托顶着风向矿上赶去,由于风大,头盔刮掉了,自己也从车上摔了下来,幸亏只受点皮肉伤,送完煎饼回来,她没有向站里同志透过一句从车上摔下来之事。在粮管所的8年中,王文玲没有歇过一个休息日和节假日,在所里的职工一样,没日没夜参与装包、装车。在外,她日夜奔波,送货,联系业务。2000年的3月,王文玲到东北出差,一个星期过去了,五岁女儿打来电话,她在电话里哭着说:“妈妈,奶奶生病,爸爸上班不要我,也没有人送我去幼儿园,您再不回来我就绝食了……”听到女儿幼稚的言语,她哭笑不得,心里酸酸的。还是坚持把业务处理完10多天才回家。 2003年4月,连打3个通宵装运粮食的王文玲,紧接着赶往山东出差,由于积劳成疾,患上了急性胰腺炎生命垂危,被送到徐州第四人民医院抢救,第三天才从昏迷中醒来,住进医院第10天,水米依然未沾,在病床上她接到淮阴正大饲料公司签合同的电话,此时的她依然满腔热忱,打电话调度业务员火速赶到淮阴代签合同。去看望她的职工和区粮食局的领导看到这一幕,有人流泪了。 她在医院一个月,手机费比平时增加了两倍。在她的精神鼓舞下,所里的干部职工更加自觉,所里的整体工作比她在所里还要好。2003年5月中旬,王文玲生病痊愈出院不久,又赶往山东出差,连续到3个业务点联系,由于旅途的劳累,加之身体虚弱,在山东泰安一客户办公室晕到,客户及时联系医院进行了救治,身体稍微恢复又马上赶回所里,她没有向家人透露这一细节。2004年夏季购外地统筹粮的五天五夜中,所里两班倒,大老爷们都累成了一摊泥,她一到家里,饭也吃不下,澡也顾不得洗,和衣上床就躺下了。丈夫于心不忍,下班后就赶到所里替班,但这班替也替不下的,因为她不能离开所里。王文玲很累,但她没有后悔,当她回味到,自己辛勤汗水换来的成就感到欣慰,每当回味到自己以敏锐的视觉准确预测到市场走势为所里带来效益时,心里就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四、热爱职工,润物细无声 王文玲在粮站就喜欢和职工打成一片。当上所长后,虽然经营机制转换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她凭着女同志心细的优势,凭着对职工的一片爱心,逐渐融洽了干群的关系。收购紧张时,她亲自为职工做可口的饭菜,送到收粮现场,天热时送上清凉的开水,递上擦脸的毛巾,人心都是肉长的,职工能不感动吗?她在工作中也不断探索和创新融洽干群关系的做法。也因此促进了粮管所的全面发展。地处农村的企业,对待生日比较模糊,也很少人关心自己的生日,但细心的王文玲,从档案中逐个摸清职工的出生日期,在职工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为他们举行一个一个小型的生日晚会,那些从未举行生日仪式的职工,看这大大的蛋糕,看到她在蛋糕上精心设计的祝福语,看到蛋糕上错落有致的红蜡烛,听到组织一帮朋友唱的生日歌,心情激动无从言表。 对于地处农村企业来说,文化娱乐十分匮乏,王文玲不管多忙,每隔半个月时间,在所里她都将精心布置,举行小型舞会。由一开始不少职工羞羞答答到后来大大方方。这一做法不仅融洽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职工之间的关系,过去积累的疙瘩逐渐得到了解开。职工生活冷暖始终装在她心中。无论职工还是职工亲属生病,她都亲自看望,东西不在多少,职工心里感到欣慰。遇到喜事她去祝贺,遇到丧事她去慰籍。50多岁的老职工张锦树, 一家人生活全靠他一人工资收入,2003年年初因病半身不遂,也失去了上岗的机会,家庭生活困难不言而喻。王文玲和班子商量,一方面迅速向区粮食局请示,为张锦树办理内退手续;另一方面,自己带头为张锦树捐款200元,在她的带动下,不到一天,就为张锦树捐款2000余元,张锦树激动得老泪横流。2002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到了关键的一年,按照上级要求,要全部解除职工劳动合同,这无疑多数人要回家。在粮食战线上工作几十年、十几年的职工,他们和粮食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时难以想开。王文玲不是简单地把职工赶回家,而是着手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全所67名职工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从年龄结构上,从自谋职业的能力上摸清摸透;其次,认真排查所内岗位职数;三是扩大经营范围,扩展就业岗位。通过以上工作,全所67名职工有12名职工办理了内退,所领导班子、会计、保管员等骨干人员被局里返聘,13名职工因自己家中有企业或有其他发展自愿离开,12名职工聘为所内岗位职工,25名职工被聘为粮食收购员。从而使青山泉粮管所的改制工作率先在全市完成,实现了改革的平稳过度。所里聘的粮食收购员按规定所里不提供资金,实行差价补贴,职工利润是比较可观的。收粮员蔡可金因家中困难,没有可用资金,为扶持蔡可金,在不挤占农发行资金的情况下,为他筹集10多万元,蔡可金非常感激。次举不仅在收粮员队伍中树立了威信,同时,也加强了相互间的信任,从而激发了收粮员的积极性,确保了所里粮源的供应。 粮管所里的职工收益是与职工所创造的效益挂钩的,收益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同行业水平。除此之外,每碰到节日,她都会给职工送上一份意外的惊喜。做青山泉粮管所的职工有一种满足感、荣誉感。充满着自信,这些都离不开好领头者王文玲。 五、名利无所求 但愿明月清风相伴 16年如一日,她经历好多诱惑,她始终坚守“做清白事,当清白人”。在激烈竞争的生意场上撇不开利益,生意场上搞回扣似乎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王文玲身居商海,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经常说:搞好一个企业表率作用很重要,作为企业负责人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利,如果那样,不仅害了自己,也毁坏了企业。 1998年上半年她做粮店经理时,从沛县一家面粉厂购入500袋计25000斤面粉,由于生产时间过长,色泽不正,要求退货,对方以2000元回扣希望王文玲买下,当时2000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王文玲当面拒绝,500袋面粉全部退回。2001年为提高商品质量,决定上一套玉米烘干机,在考察时,对方悄悄把她拉到一边,要给她1万元回扣,王文玲当即回绝,使这套主设备价格由60万元降到32万元。2004年10月,王文玲到河北邢台采购玉米,当时订合同采购600万公斤,对方也把王文玲拉到一边,提出要给王文玲1.2万元的回扣提高玉米价格,王文玲依然当面拒绝。 王文玲在16年的商场滚打中,一次次拒绝回扣,据不完全统计,拒绝的回扣超过20万元。王文玲没有过多重视自己的名利,她把与市场搏击作为一种乐趣,她把清白做人当成一种信念。王文玲的经营,使青山泉粮管所的发展象滚雪球,与日俱增。持续8年不亏损。2000年以来,每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毛利在150万元以上,2005年在粮食行情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实现销售收入4300万元,实现纯利润60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文玲的努力,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认可,1994年被贾汪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995年3月被徐州市授予“徐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9年11月被徐州市粮食局授予“首届徐州市粮食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1年3月被贾汪区妇女联合会授予1996-2004年度“三八红旗手”称号;1998年3月被贾汪区委、区政府评为1995-1997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2005年4月被贾汪区委、区政府评为2002-2004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1999-2004年连续6年被徐州市粮食局评为生产经营管理先进个人。 她所在的粮管所,1999-2004年连续6年被徐州市粮食局评为先进集体,2004年被江苏省命名为“农民满意粮管所”称号。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