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增活力 整合资源促发展 ——湖南省醴陵市粮食局先进事迹 |
![]() |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湘赣边界,因盛产陶瓷和花炮,素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称;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0.3万。醴陵是长江中下游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县(市),年产粮食50万吨,其中商品粮15万吨。近年来,面对粮改和粮食市场化的新形势,我们围绕"改革脱困,整合资源"这个主题,以扭亏增盈为出发点,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确保粮食安全为落脚点,因地制宜,不等不靠,大胆探索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5年被株洲市人民政府授于粮食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2006年3月被评为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粮食企业活力 我市粮食系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走下坡路,至九十年代末跌入低谷。当时,全系统在职职工达1207人;固定资产净值3400多万元,18家独立核算企业全部亏损,政策性补贴以后年平均亏损1100多万元,可谓运转艰难、濒临崩溃。面对困难与压力,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两个置换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置换职工身份,明晰企业产权,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促进粮食购销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一是实行两个置换,解决了人员包袱。到去年底,实行两个置换后,上岗职工由1207名减至186人,仅为改革前的15.4%。自筹改制资金1700多万元,其中:拍卖闲置资产11处,变现资产500万元,市政府免收了离退休人员预留1700万元;妥善分流人员:"40、50"人员托管到社保机构122人,"45、55"人员实行提前退休70人,通过经济补偿自愿置换身份815人。二是实行企业重组。企业从改革前的18个减至6个,减少三分之二;将原来18个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企业予以撤并,保留2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在东、南、西、北四片,每片合并为一个粮站;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粮食购销总公司",承担全市粮食调控等政策性业务。三是落实审计挂帐,甩掉企业包袱。通过审计落实政策性亏损6200万元,实行停息挂帐并全部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使整个企业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轻装上阵走向市场。四是创新经营机制。将三个股份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全按市场模式运作;将六个国有独资企业,采用国有企业的模式、民营企业的管理,实行企业法人招标承包,实现了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承包人在保证上岗职工工资、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保证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证政策性收购的基础上,实行法人治理,自主经营,盈亏包干,自管工资福利。员工通过定员定岗、考试考核、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分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及安全合同。2000年以来,已开展三轮竞争上岗,做到了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企业全部实行效益工资制,即从事政策性业务的收购、保管费、经营实现的利润按规定参与分配。职工的工资由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组成,实行多劳多得。为确保改而不散、改而不乱,做到放管结合,健康运行,完善配套措施,实施动态管理。承包人必须交纳风险金。若发现责任人未履行义务,可以随时解除合同,造成损失的则在保证金中扣抵。通过转换机制,职工的经营积极性和创业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近年来全局不仅未出现一起经济责任事故,而且职工年均收入比过去增加了3000元,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达80%,购销企业连续三年全面实现盈利。 二、整合资源,巩固阵地,夯实粮食工作基础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职工置换身份,但优秀人才不流失;拍卖资产,但优良资产不能丢。为了巩固阵地,拓宽经营,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我局还进行了五大工程建设: 1、建设两个国储库 争取国债资金1100万元,将一个农村粮站建成泗汾国家粮食储备库,仓容达四万吨;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改造原阳三石粮库,建成醴陵国家粮食储备库,仓容达六万吨;两个库都获得了国家粮食局批准的中储粮代储资格;现承储了国储粮2.5万吨,省储粮6000吨,最低粮2.1万吨。 2、建设粮贸大楼 在醴陵火车站对面的黄金地段,征地2700平米,投资1300万元建成8000多平方米的粮贸大楼,我局拥有一二层产权,面积3400平方米。 3、扩建金穗宾馆,新建了近7000平方米的金穗宾馆二号楼,使宾馆增加住房100多间,餐厅面积1200平方米,集餐厅、住宿、娱乐一体,功能齐全的经营场所;盘活了原宾馆520万元的闲置资产,弥补了机关经费之不足。 4、建设四个中心收购站。 根据粮食市场放开后,过去由农民一家一户送粮,改为粮商进村入户分散收购,集中送粮,运输工具吨位大、装载重、流量多的新特点;过去的粮点小磅秤、人工搬运入库等已不适应的特点,我们利用原有的收购网点,挑选粮源足、交通方便、仓容较多的地方,采取资产转移的办法,投资500多万元,在东、南、西、北四片分别扩建了一个仓容5000吨以上,上规模、上档次、具有收购、储藏、加工多功能的现代化中心收购站,配备了电子磅、输送机等先进设备;既能搞经营,又能完成国家最低价收购任务。全市粮库布局实现合理化,仓容创历史最高,达到12万吨,为发挥国有粮食企主渠道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2005年最低价收购粮食名列株洲第一。 5、 我局还投资400万元收购了原株洲粮运一队的全部资产,现升值到1200万元,面积达14000平方米,并与阳三粮库相连。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投资6300万元,拟建湘东粮食物流中心。 两个置换改革,不但没有减少固定资产还新增优良资产4300万元,由于现存资产均处于城镇繁华地段,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升值,按市值估算已达1.5亿元以上。 三、用活政策,多元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 ⒈粮食生产方面:面向市场,产业经营,我们以"订单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思路,建立以"乡牵头、村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开发协会,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狠抓"订单粮食"生产,实现了农企双赢。近三年来,粮食企业累计收购"订单粮食"10多万吨,仅优质稻差价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800多万元。企业由于拥有了优质粮源,加工的湘优米、清洁免淘米、优质稻米深受市场欢迎,并有6个品种获得省优,其中"角里池"牌系列优质大米获金奖。 ⒉粮食经营方面:去年,我们抓住市场机遇,收购粮食4.7万吨,可获费用补贴500多万元;加工大米8000 吨,销售粮食14600多吨。特别是在4月份粮食高价位时,国储粮轮换销售早稻4000多吨,平均销售价72.5元/50公斤,七月份价格下降到65元/50公斤,仅此一笔就获利50多万元。 ⒊搞活附营业务方面:一是新建了粮贸大厦,创办了"来龙门超市"股份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700万元,年利税380万元,安置下岗职工178人。二是新建金穗宾馆二号楼以后,提高了宾馆档次、扩大了经营规模,预计年经营额在千万元以上,利税在300万元以上;还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三是搞好开发建设,实现资产增值。粮改以来,引资开发房地产5宗,面积5000平方米,开发增值近1000万元。 2004年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结束了多年亏损的局面,实现盈利100多万元。2005年又保持了盈利的好势头,实现利润150多万元。 4、在利用政策方面:粮食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政策优势,我们把他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他,用活他;市局成立政策研究室,专人研究政府出台的有关粮食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农发行政策,农业产业化政策等;对研究政策有成效的、特别是对解决粮食工作中突出问题的新方案,新思路的,一律重奖。近年来政策研究室研究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在千万元以上。如土地经营权换投资,资产转移集中,粮食审计挂帐等。 四、加强管理,搞好服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力度。一是认真开展粮食市场摸底调查。对全市从事粮食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经营者的资质及经营粮食品种、数量、来源等进行了全面普查,建立健全了粮食经营户档案,购置了粮食执法专用车。二是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我们在株洲地区率先成立粮食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与个体粮食和民运粮食企业的联系,直接为企业服务。在协会的组织指导下,各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充分发挥搞活流通、保障供应的作用,成为了粮食购销的重要力量。去年全市社会收购粮食2.3万吨,达到总收购量的33%。三是强化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的管理。我市建立了由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坚持每季对超市、商店等粮食批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米、玉米、米粉加工厂(点)进行检查。对违法经营、掺杂使假、哄抬价格等行为予以查处;对销售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质量标准、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责令限期整改。去年,我们查处无证收购粮食案件5起,涉案粮食136吨;查封黄变、霉变不能食用的大米1吨,下发限期整改通知7份,有力地维护了粮食市场食品安全。 五、拓宽思路,培养人才,提高粮食队伍水平 拓宽思路创新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局机关大部分干部是八、九十年代,通过大浪淘沙选调进来的,也是很优秀的;但长期工作在机关,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后,他们的市场意识、经济头脑、管理水平和服务观念远不及基层干部,能力上下形成反差,但由于行政编制限制无法交流;我们采取机关干部下基层,与懂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干部签订师徒合同,将基层年轻的优秀干部借调机关任职,这上下交流既培养了干部,又为机关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对自学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和注册会计师、电脑操作等专业等级证书的,分别奖励800-1000元,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局机关全部配备了电脑,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人人会电脑、基层财务电算化,业务水平大有提高。坚持唯才是举、用人唯贤,选拔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实绩好的干部担任股室负责人,并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四年内使6名干部走上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其中市局内部提拔副局长四人;还向市委政府部门输送干部四人。 今年我们又在机关人员推行了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采取工作效率评价和公开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每半年对机关人员进行一次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与奖惩挂钩。对第一次评为末位的人员只发80%的工资,劝其离岗休息;连续两次评为末位的实行淘汰 先后选送30名年轻干部到深圳、省粮校等地进行中、短期培训,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出台激励措施,企业负责人实行信用等级制,采用A、B、C、D四级,B级以上才能任法人代表;A级可长期返聘,任职期可到法定退休年龄;根据政绩每年评定一次,并建立档案。通过创新机制,在全系统营造了一种爱岗敬业、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发展氛围。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