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发展部队后勤保障事业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军粮供应站军供饮食服务中心经理张双喜同志先进事迹
 

    张双喜是武汉市江岸区军粮供应站军供饮食中心经理。他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致力于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2000----2005年,在承包部队食堂工作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改善部队官兵就餐环境,提高保障对象餐饮质量,工作成效显着,保障安全及时有力,得到后勤保障部队单位官兵的肯定和赞扬,多次受到军地各级领导机关的嘉奖。2005年10月,经部队推荐,张双喜赴京参加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十五”期间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总结表彰大会,并被授予“总参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地方)先进个人”称号,成为湖北省粮食系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他领导的军供饮食服务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餐饮实体,企业成长历程对粮食军供部门探索开拓军供服务渠道、壮大军供企业实力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张双喜同志的创业实践,展现了粮食职工勇于改革、开拓市场、体现价值、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

    一、心系国防建设 稳步扩展保障规模

    2000年初,江岸区军粮供应站在全市粮食系统率先参与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为搞好这项工作,江岸区军粮供应站成立军供饮食服务中心对承包的部队食堂进行管理,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筹集资金,聘用经营管理人选。这对粮食职工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张双喜以一个粮食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合作,并通过竞聘,担任军供饮食服务中心经理。

    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当时在全国刚刚起步,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张双喜在市区粮食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对军供事业执着追求、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实力,五年中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承包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出的第一个试点食堂——机关食堂。张双喜一方面对食堂进行全面粉刷和改造,更新就餐桌椅和餐具,另一方面招聘等级厨师,提高烹调水平,官兵就餐环境和餐饮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食堂坚持“微利经营、优质服务”的原则,运行当月,就餐人员满意率就达到85%。部队从机关食堂的成功营运中看到了区军供饮食服务中心的合作诚意和保障实力,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第二步是承包通院三个学员食堂。2000年7月,通院在扩大社会化食堂过程中,与区军供饮食服务中心站签订承包其学员二食堂的同时,选择铁道部江岸车辆厂承包学员一食堂,两个食堂楼上楼下,形成同台竞争之势。张双喜面对竞争,以提高官兵餐饮质量为主线,制定了“准时、量足、卫生、可口”的饮食保障八字方针,扎扎实实抓降耗节能,堵跑冒滴漏;抓烹调质量,增花色品种;抓清洁卫生,创洁净环境。通过努力,经营成本有所降低,餐饮质量得到提高,官兵满意率稳步上升。2001年,通信指挥学院再次扩大社会化保障范围,在诸多竞争对手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区军供饮食服务中心。双方签订了学员三食堂、四食堂的承包协议,到此,军供饮食服务中心承包了通院五个社会化食堂中的四个。第三步是承包空军雷达学院两个食堂。张双喜在经营通院四个食堂后,进一步巩固提高保障成果,在提高优质服务和餐饮水平上下工夫,适时增加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同时,积极抓住机会扩大保障规模。2004年,区军供饮食服务中心在空军雷达学院学员食堂社会化单位招标中以较大优势战胜竞争对手,承包了学院本部教工食堂和雷院改装系食堂。至此,张双喜领导的团队经营两个部队单位的七家食堂,担负近5000官兵的饮食保障任务,成为武汉地区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单位中规模较大的一家。

    二、科学管理 后勤保障安全有力

    部队后勤保障工作有其特殊性,张双喜同志悉心钻研积极探索,较快地掌握了部队饮食保障的特点和规律。他从科学管理入手,努力提高企业餐饮经营能力和优质服务水平,保证饮食保障安全有力。

    第一,狠抓食堂规范经营,提高官兵餐饮质量。他聘请有经验的餐饮管理人员担任食堂经理,实行经理负责制。同时,招聘等级厨师主理厨务,严把烹饪技术关。制定操作规程,规范红、白案操作。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高员工烹调技艺。多次聘请武汉老字号名店老通城的特色师傅来食堂传授技艺,指导制作。内部则采用练兵比武的方式,鼓励员工学艺、练艺,提高饮食制作水平。2003——2005年,军供饮食服务中心组队参加通信指挥学院烹饪比赛,均获得团体第一名。张双喜针对部队官兵来自五湖四海的特点,要求各食堂制定食谱注意兼顾南北、调整口味。同时,注意引入特色品种、增加花色品种。每天各食堂早餐品种保持在15——20个,中晚餐品种达到20——30个,且品种经常转换调剂,供官兵选用。张双喜非常重视优质服务工作,每年对员工进行一次服务规范和礼仪服务培训,并组织相应的练习和比赛,不断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将文明服务、礼貌服务应用到为官兵服务中去。

    张双喜在食堂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各食堂的餐饮用具一律使用不锈钢制品,实行“洗涤剂冲洗,消毒柜存放”等餐具保洁措施。平时,无论是厨房还是餐厅均要求保持洁净。多年来,各食堂在通信指挥学院举行的卫生大检查中,均名列前茅。通过努力,军供饮食服务中心的餐饮经营能力不断提高,官兵的餐饮质量显着改善。承包的通信指挥学院五个食堂中有三个先后被评为学院的优秀食堂。

    第二,立足部队需要,做到保障高于一切。张双喜给企业定下了“保障高于一切”的纪律。多年来,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理解、支持部队在伙食管理、食堂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那怕牺牲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2002年,通院决定将食堂包伙制改为售饭制,在食堂推行官兵就餐“一卡通”制度。尽管这项制度的执行会给军供饮食服务中心带来投资成本的增加和经营管理的困难,但张双喜同志仍义无返顾地对这项改革给予了支持和配合。一方面投入资金20万元,对二食堂、三食堂进行了再改造,建起了IC卡售饭窗口,配备了先进的电脑控制系统。另一方面,投资30万元,因地制宜开设了明珠餐厅,内设小餐厅,向官兵提供小炒服务,进一步改善了官兵就餐环境,满足了官兵各种口味的需求,受到官兵的欢迎和好评,从而保证了部队改革的顺利进行。企业也通过改善经营服务,顺利地进行了包伙制到售饭制的转变。通信指挥学院干休所食堂是个老大难食堂,不到三年时间换了四任承包人,结果承包人和就餐人员都不满意,食堂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通院军需处把办好该食堂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交给张双喜来承办。他接手后立即选派得力人员,以大食堂为依托,采取保本经营的办法,很快使食堂恢复了生机与活力。为此,老干部多次感谢院务部门为老干部办了一件实事、好事。

    张双喜多年来遵守部队规章、尊重部队领导,和部队保持着良好的和谐互信关系,工作配合默契。通信指挥学院举办全院烹饪比赛活动和教师节活动多次邀请张双喜参与策划和组织,总参谋部等上级单位来院举办短训班,餐饮接待任务大多选择军供饮食服务中心承担。通院军需首长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张双喜的工作给予褒奖,称赞他“在通院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中,无论是包伙制还是售饭制,无论是固定保障还是跟随保障都做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第三,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张双喜在组建军供饮食服务中心过程中,没有沿袭粮食部门老的机制,而是采用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悉心打造一支素质高、纪律强、技术好、服务优的职工队伍。在管理上,建章建制,先后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在用人上,对员工一律公开向社会招聘,择优录用,贯彻“同等条件下,下岗职工优先”的原则,先后录用下岗职工48名其中包括粮食职工32名;在分配上,按技术高低、劳动态度好坏确定收入水平,注意拉开档次;在服务上,要求员工先培训后上岗,统一着装,佩带号牌,讲求仪表,规范服务语言,提高服务质量。在对职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利益,关心职工的生活,他经常找职工交心谈心,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在食堂内设置医药急救箱,常年备有一般常用药。员工遇到特别困难,发动捐款予以资助。今年夏季,为改善员工居住条件,投资近10万元改造员工宿舍,配置衣柜和电视机等,男、女宿舍分别设置卫生间、洗衣室和澡堂。五年来,军供饮食服务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20多人的食堂班子发展到拥有红、白案等级厨师28名、员工280多人,能承担中、小型宴席和进行大型餐饮保障的餐饮企业。

    三、热爱本职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张双喜参加粮食工作25年,具有粮食人一丝不苟、工作严谨、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从事部队后勤保障工作中,他将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并发扬光大。从粮食工作转行餐饮行业,困难可想而知。张双喜知难而进,他白天工作,晚上钻研专业书籍常至深夜,凭着这种钻劲,他很快熟悉了餐饮业务,掌握了行业规律。

    张双喜热爱部队后勤保障工作,将其视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饮食保障工作中,五年来,每年仅春节休息一周左右。平时,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始终坚持在保障工作第一线,甚至生病住院也惦记着工作,牵挂着企业。今年11月,他鼻咽开刀,手术第二天,适逢通院举行第四届烹饪比赛。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和参赛企业领导人,在他入院之前已对比赛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安排,但比赛当天他仍不放心,拔下输液管,立即前往赛场,直到比赛结束方回到医院继续治疗。2004年夏天,他母亲病重住院,盼望儿子到医院照料。当时,食堂正进行“生进熟出”一条龙改造工程,他把对母亲的挂念放在心中,始终忙碌在第一线,直到工程完工才赶到医院探望母亲,体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情操。

    张双喜对工作高度负责。部队后勤保障工作要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确定企业只能保本经营或微利经营。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张双喜殚思竭虑、精打细算、大处着手、小处着眼。他多次深夜两三点钟赶到蔬菜批发市场了解蔬菜价格。平时,经常到市内外批发市场捕捉各类行情信息,货比三家,择优而选。每月,他都督促企业财会部门进行成本分析,力争将经营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五年中,军供饮食服务中心在张双喜主持下,较好地完成了经营计划和经济指标,按计划收回了投资,实现了“利益兼顾、军地双赢”的预期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