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长远发展 争创效益型粮库 ——湖北省荆门市北郊国家粮食储备库先进事迹 |
![]() |
湖北荆门北郊国家粮食储备库是集粮食收购、储备、加工和中转于一体并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粮库占地面积220亩,现有固定资产6890万元,仓容11万吨,现存中央、省和地方专储粮共82098吨。自1992年以来,我们着眼长远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争创效益型粮库为目标,做实主业、搞活产业、深化改革,连续14年盈利,累计盈利达1640万元,其中2005年盈利220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由1992年的1420元增长到2005年的15600元。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多年来,我库连年被评为湖北省粮食系统先进基层单位和“一符四无”先进单位;连续三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5年,被湖北省粮食局列入全省粮食产业化龙头重点扶持20强企业,被湖北省科技厅列入全省百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重点科技服务企业;今年3月,被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被人事部、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2年、2005年,国家粮食局先后有两位局领导亲临我库视察,对我库争创效益型粮库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主要做法是: 一、做实主业,向安全储粮要效益 我们坚持围绕效益抓储粮,抓好储粮促效益,既保证了储粮安全,又促进了效益增长。近年来,全库因安全储粮节支增收300多万元。 (一)着力造就高素质的仓储队伍。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职工”当作仓储工作的重点抓,并从制度上、资金上、时间上、组织上予以保证。明文规定,凡进修专业是企业所需,并取得证书的,专科补助2000元,本科补助3000元,研究生补助5000元。经过不懈努力,现库领导班子6名成员全部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在岗146名干部职工中,有48人取得中级职称,51人取得初级职称;有12人取得高级技师证书,65人取得技师证书;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42人,满足了企业各岗位的任职要求,持证上岗率达100%,为安全储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人才保证。 (二)高标准建设“一符四无”。建立健全了“一项论证”、“两个确保”、“三个严格”、“四项新技术”、“五化达标”、“六个狠抓”的管理体系,确保了“一符四无”建设卓有成效地进行。一是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论证,保证了储备粮储存与动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确保了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了储备粮管理达到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的要求。三是全面推广和应用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及机械通风“四项新技术”。四是达到了管理规范化、储粮科学化、人员专业化、行动军事化、库区园林化的标准。五是坚持狠抓仓储管理制度的完善,现已修订完善仓储管理制度268项,做到了用“制度管人,职责管事”;坚持狠抓责任制的落实,库对科、科对仓组、仓组对个人层层签定承包责任状和安全责任状,核定工作任务、经济指标和责任范围,按月实行简易核算,每月一统计、一公布、一兑现;坚持狠抓粮食出入库管理,严把粮食出入库质量检测关;坚持狠抓粮情检查和综合防治,认真落实库领导月查、科长周查、保管员天天查的粮情检查制度;坚持狠抓仓储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累计投资600多万元对老仓库进行了全面改造,对库区环境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坚持狠抓典型引路,通过开展树标兵、办示范仓、评流动红旗等活动,使职工在高标准建设“一符四无”活动中学有样板,赶有方向,干有劲头。 (三)扎实开展科学储粮活动。把研究、推广和运用新的科学保粮技术作为仓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学保粮水平,依靠科技手段延长储备粮的宜存时间,千方百计延缓粮食品质下降的速度,使储粮损失由0.2%减少到了0.1%,年均增效12万元;储粮成本由60元/吨减少到了50元/吨,每年节支增效80万元,促进了全库经济效益的提高。我们主动承担、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2003年,我库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湖北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下达的重点研究项目—二硫化碳与四氯化碳混合熏蒸技术研究生产性试验任务,为延缓储粮害虫抗药性、延长磷化氢的使用寿命、提高高大房式仓杀虫效果、缩短熏蒸作业时间、降低熏蒸劳动强度和节省防治费用摸索出了一条新路,为全省的粮食安全储存作出了贡献。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开展科学储粮活动,改常规熏蒸为磷化氢环流熏蒸,改粮温杆查粮为计算机检测,改薄膜封窗为泡沫板密封隔热,改薄膜密闭为粗壳压盖隔热,改手筛筛虫为微机陷阱检测器测虫,改仓墙石灰套白为涂料穿衣,改单一地下通风槽为地下槽辅以地上笼通风道,改大功率离心风机降温为小功率轴流风机降温。目前,我库的科学储粮比例达到100%。我们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广泛开展科学储粮理论研究。近3年来,先后有14篇专业论文在省部级杂志和学报上发表,80%的论文在各级组织的研讨会上获奖。 二、搞活产业,向市场经济要效益 我们体会到,要争创效益型粮库,就不能只守着主业吃补贴,必须千方百计搞活产业,向市场经济要效益。 (一)库厂联营,搞活加工业。我库下属北郊米业公司拥有日产大米150吨、元宵粉20吨的生产线各一条。我们坚持主辅分离不分家的原则,加强库厂联营,优势互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了库厂“双赢”。一方面,利用粮库资金雄厚、原粮充足、仓储设施齐全的优势,对大米、元宵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加工的原粮供应,为基地建设、品牌建设、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扶持。米业公司建立了13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开发生产了龙泉香米、漳河菁米、尚泉晶米、楚霸王龙米等“月珠”牌系列大米,并对元宵粉车间实施改扩建;另一方面利用米业公司在厂房、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工转化库存粮食,延长产业链,彻底改变了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做法,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近3年来,共加工稻谷12万吨,转化增值240万元。“月珠”牌大米、“月珠”牌元宵粉先后荣获中国“放心大米”和湖北省“放心元宵粉”称号,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远销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进入省内外20多家超市,成功实现了“粮超对接”。 (二)参与竞争,搞活粮食购销业。充分发挥粮库信誉高、条件好、网点多的优势,发扬诚信经营的作风,勇于参与市场竞争,努力搞活粮食经营。一是积极主动抓收购。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彻底转变收购方式,大力开展优质服务。近年来,年均收购粮食4万多吨,基本满足了大米加工的需求,也为搞活销售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开拓市场抓销售。主动与销区建立产销协作关系,大力开展委托代销和窗口直销,积极参加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的粮油精品展销展示会,抓住了机遇,扩大了销售。近年来,年均销售粮食近6万吨,年均销售收入过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三是立足增值抓转化。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年均加工转化粮食近2万吨,提高了成品粮的销售比率。四是落实政策抓轮换。坚持落实政策不走样,科学决策不盲干,及时“推陈储新”,创最佳效益。2005年,轮换稻谷3.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8亿元。 (三)盘活存量,搞活中转业。充分发挥铁路专用线和仓储设施优势,积极开展“三代三租”(即代接、代转、代储和租仓库、租货位、租器材)业务,业务由本市辐射到周边县市,经营品种由单一的粮食及副产品发展到石膏硝铵、农资百货等几十种社会商品物资。解决了铁路专用线和仓库“吃不饱”的问题,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近年来,年均发运车皮3500个以上,货物中转量近45万吨,创收60多万元。 (四)挖掘潜力,搞活物业。我库现有临207国道门面房91间(套)。为搞活物业,我们遵循“管理、服务、经营、招商”的理念,一手抓资产管理、后勤服务,一手抓经营创收、招商引资,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广大客商来库设点经营。目前,我库的门面房供不应求,前店后场的格局已经形成,粮油产品及社会商品交易十分火爆,每年给粮库带来了近30万元的收入。 三、深化改革,向转换机制要效益 我们认识到,改革是动力。只有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争创效益型粮库才有活力,才能持续、有效发展。 (一)精减人员降费用。2001年改制前,我库有在岗职工321人。近几年来,通过调整内设机构和采取内退安置、买断安置等分流措施,现有在岗员工146人,减少175人,每年因此减少费用开支200万元。 (二)强化管理堵漏洞。我们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量化费用开支,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加速资金周转,狠抓企务公开等一系列措施,堵塞漏洞,节约开支。近5年来,全库累计节约和减少费用开支260多万元。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二是加强成本管理。对设备、原材料和办公用品实行招标采购、比价采购和公开采购,控制费用,堵塞漏洞;深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修旧利废,开源节流,基本上杜绝了跑、冒、滴、漏。三是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库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和委派会计审核把关制度,严格报销程序,大力压缩各种费用支出,重点管住小车、通讯和业务招待费的开支。四是加强销售回笼资金管理。确保货款及时回笼,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损失和利息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库没有大额外欠货款,没有呆死帐。五是加强承包管理,严格执行承包合同,按承包合同结硬帐。 (三)转换机制增活力。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内部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三项制度,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实行了定岗定员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了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原则,建立了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按照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的原则,建立了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收入能增能减的激励工资制度。机制的转换,大大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争创效益型粮库而努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倍增,热情高涨;为争创效益型粮库献计献策蔚然成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