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带头人 ——河南省林州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闫增山 |
一、以科学发展观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构筑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新格局 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企业赖以生存的许多优势,诸如政府的支持、财政的补贴、银行的供给已不复存在,我市粮食经济和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一样在困境和低谷中徘徊。此时,先后在商业、供销、经贸等单位任领导的闫增山同志受命担任粮食局局长。上任伊始,面临的便是企业减少三分之二,人员减少三分之二的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困难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闫增山同志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本着对革命事业执着的追求,义无反顾带领广大粮食干部职工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作为商业战线的老兵,粮食企业的新兵,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粮食企业,到广大农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同时,先后到孟州、襄城、息县等粮食企业先进县市进行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讨论会,进一步解放广大粮食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领导的思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向农村要市场,向城市要空间,向荒山要效益”的发展思路,把建设农村网点,实施土鸡散养荒山立体开发作为粮食企业二次创业和安置分流职工的载体,强力推进,使粮食企业发展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二、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大力兴办经济实体,为分流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促进了改革平稳过渡 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是摒弃传统的经营体制和理念的一场革命,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如何使粮改有所突破,使发展有新的局面,对他来讲都是严峻的考验。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工作态度,在吃透上级粮改政策精神,掌握基层企业实际状况的前提下,本着对国有资产负责,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提出了我市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即有进有退,创新机制,谋求发展,逐步状大,并积极稳妥地进行推进。一是推进粮食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形成了合理的布局和结构。我市原有粮食购销企业18家,整合后,保留了6家骨干企业。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在改制中主要采取了股份制改革,租赁、出让和出售等几种形式,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对承担中央储备粮任务的林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实行国有独资,对5个骨干购销企业实行国有控股,职工参股的改革形式,改制为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大力兴办实体,为分流人员再就业提供载体。为使分流人员转岗不下岗,他提出加快发展,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并把创办实体作为手段,强力推进。两年来,投资近1500万元,创办改扩建多种经营实体140多个,涉及养殖、面粉加工、食品生产、小杂粮经营、种子经营、宾馆服务业、百货超市等10多个经营门类。这些实体安置分流职工231人,占全部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95%,从而保证了分流人员转岗不下岗。 三、以土鸡散养基地为龙头,大力实施荒山立体综合开发,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为充分利用林州荒山荒坡资源丰富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闫增山局长又提出了向荒山要效益的发展思路,决定建设万亩土鸡散养鸡地,实施荒山立体开发。一是租赁荒山6000余亩,投资500余万元在合涧、城郊、东岗、任村四个乡镇建设了土鸡散养荒山开发基地四个。动工以来,已先后完成鸡舍和供水、供电、场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建桥梁三座,蓄水池三个,房屋、育雏房、鸡舍50间1000平方米,水泥硬化道路2500米,埋设引水管线3000米,架设电线5000米。从固始、运城等地购入优质品种鸡苗50000多只。此外,又抓住栽种果树的有利时机,及时栽植了核桃、花椒树10000棵,种植蓖麻200多亩。二是孵化厂、包装厂、保鲜库等配套设施已完成规划选址,年内全部建成。2005年底,已建成的四个基地已达到散养土鸡10万只,优质林果10万棵,药材种植500亩的规模,初步形成土鸡孵化、散养、销售一条龙,林果木、药材种植、深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示范基地。三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基地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土鸡散养,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合涧、任村等地已有农户与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养殖规模达到5000只。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称号。四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我们与郑州牧专、河南农大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以提高基地科技水平。 四、以农村粮油服务社为载体,大力拓展代农储粮和加工兑换业务,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部门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的对象在农村,我们的阵地在农村。为拓展农村市场,他把农村网点建设作为重头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明确责任。把农村网点建设列为粮食工作重要目标,重点考核。明确各企业主任、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市局领导包片、科室工作人员包企业的工作责任制。网点建设任务与包片领导、科室包企业责任人奖金挂钩,年底考核兑现。二是严格奖罚。由市粮食局拿出10万元,每个企业拿出5000元,设立了网点建设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完成建设目标的企业和个人。完成目标任务的企业按完成数量定额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少建一个罚1000元,并进行通报批评。三是“开门”办店。为解决在农村网点建设上的资金和管理机制问题,通过广泛调研,采取了职工自办,与供销社经营网点联办、优秀农民入股合办等多种形式,“开门”办店,引进了人才和资金,从而加快了农村网点建设步伐。两年来,共新建成“大山粮油”连锁超市、农村网点105个。其中职工自办61个、与供销社经营网点联办16个、吸收优秀农民和商户加盟28个,农村网点覆盖面达到40%,农村连锁配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实现了粮食购销企业与农民互惠双赢的目的。 五、以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革命本色。 闫增山同志,是从一名教师开始,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的。职位升了,官当大了,但他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丢掉。从他担任领导职务的那一天起,他就更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他先后任职的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无一不是受到市场冲击最严重的。企业效益普遍不好,职工下岗失业的多。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成为他牵挂最多的事情。“群众的事情无小事”成为他的座右铭。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涉及人员多,许多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做得好,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从改革方案的制定,从人员分流的政策界限,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操作,他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班子集体研究后决策。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做到办事程序公开,谁去谁留公开,不搞暗箱操作。解除劳动关系人员一律采取自愿申请,不搞强迫,所有在册职工的基本情况全部公开上墙,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深入分流人员家中,了解情况,解决困难,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誉。为充分发扬民主,还在粮食企业强力推行企务公开,让职工群众参与决策,民主理财,并采取会议、简报等形式,对企务公开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对发现的问题,他能够开诚布公地指出,并且秉公处理,职工群众心服口服。在他担任粮食局局长期间,他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思想作风赢得了广大粮食干部职工的敬仰。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粮食系统上上下下形成了“比工作,树正气,讲奉献”的良好风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他亲手勾画的林州粮食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他坚信,只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林州粮食工作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