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海潮头唱大风 ——海南省琼海市粮食局局长李琼冠的先进事迹 |
琼海市现有国有粮食企业30家,职工总人数856人。国家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大多数企业陷入困境,工资、生活费等发放困难,社会保险费施欠严重。深化改革,打破僵化的体制束缚又一次摆在他的面前。当时局内有些人认为此次改革其深度和难度远远超过93、98年两次,还是慢慢来,看别的市县如何动作后再动议,个别企业领导也担忧改革将改到自己头上,有些职工出于对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身份的留恋,思想阻力更大。李琼冠同志主持工作来,琼海市粮食局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同系统前列,得到组织的肯定,也在全系统干部职工中赢得好口碑。他想,这次改革千万不能因众多人视为畏途而出乱子坏名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导向了他。改革政策导向明确,条件日趋成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同时不跨过这道坎,整个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将成泡影。因此,他勇立潮头,铁肩挑重担。他深知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政策性强,任务繁重,便学笨鸟先飞,争当早行人。2002年6月,他先后主持召开局务会议和粮食所主任、公司经理会议,学习国务院相关文件,通报企业改革的动态。把局内人员分成3个组,分片分点对30个企业资产、债务、人员等进行摸底,力争掌握第一个手材料。同时下发《关于加强改革期间人员、资产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在思想和行动上为即将铺开的改革作准备,他还亲自参加省粮食局举办的粮食企业改革政策培训班学习,认真研读《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资料汇编》,使相关的政策规定成竹在胸,为依法改革奠定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认为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职工认识不到位,他把思想发动作为改革的“抓手”,手执金钥匙,解开职工思想的锁。在职工学习动员会上,他亲自作动员和辅导报告,他结合国家、省有关改革政策,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形势和琼海粮食企业现状,阐述改革的背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的作法、步骤等向职工讲清讲透,帮助职工掌握政策规定,认清形势,消除思想障碍。他还多次深入企业,主持召开职工大会、职代会等解决职工认识问题。大路粮所是全市第二大单位,共有职工59人。由于职工人数多,思想难于统一,曾视为全市改革难度比较大的单位之一,也被列为第一批改革的单位。为使改革开个好头,他把职工思想工作作为切入点,反复对职工讲解政策宣传形势,对个别“困难户”,他还带领所领导登门进行谈心,晓之以理,明之以义,最后使全所59位职工都在改革方案上签名确认。中原粮油公司资产处置收入扣减安置费用后有结余,个别职工便强烈要求增加安置项目或标准,情绪比较偏激,致使公司改革一度受阻,对职工的要求他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热情接待上访职工,耐心细致解惑答疑,同时多次深入公司向职工进行政策交底,促膝谈心。精诚所至顽石为开,最后拨开了职工思想上的迷雾,确保公司改革的如期完成。一年多来,全市共召开学习动员会等会议100余次,有900人次参加,印刷和发放文件资料240份。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路。因此,他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石壁粮所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加之资产质量差,致使资产难于变现,安置资金无法筹措。眼看其改革将无法实施,急在心上,同时也在谋划新路。他到该粮所蹲点,认真调研,了解到不少职工住在所内,承包的铺面等经营活动正常,也有利用原有资产继续经营的愿望,他便另辟蹊径,采用资产抵顶职工安置费的方法解决安置难题,实现了改革和职工就业的双赢,在安置职工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做法被省粮食局作为经验推广。在组建企业中,他独具匠心。在拟定方案时,很多人主张保留原承储省、市级储备粮的大路、塔洋、中原3家粮所作为政策性企业。但他意识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大,原享有琼海产粮区的塔洋、中原两镇粮源锐减,而两所承储的规模不大,船小难冲浪,在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下,两个所难于在市场上立脚。他便主张整合3个所的资源,组建琼海市粮食储备经营公司。该设想得到琼海市政府领导的赞赏。目前经营公司已正式挂牌,作为琼海市粮食系统旗舰式企业,在琼海的粮食调控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他坚持“无情改革,有情分流”的理念,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改革始终。把职工的冷暖记在心头,有些职工年龄偏大,缺乏技能,难于再就业和自主创业。他积极协调全系统41位困难位职工进入“低保”待遇,主动帮助个别职工解决住房困难,带头并发动局内人员捐款,资助困难职工创业。特别是在资金缺口大,安置职工难于兑现的情况下,他及时向市政府反映,积极奔走各职能部门,在他的努力下,全市共减免养老基金补偿金912万元、土地出让金550万元,大大减轻了即期支付的压力,为改革的稳步推进创造条件。至2005年年底,全市30家涉改企业全部完成改革任务,520位职工顺利解除劳动关系,两家政策性企业的组建基本完成,成为全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的市县。既稳步推进改革,又不发生群体性不稳定事件,琼海市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得到海南省政府的肯定。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国计民生,粮食工作是政府联系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工作好坏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一局之长,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为此,他长期坚持学政治和业务,不断提高履行职责需要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参加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锤炼了他的党性,增强依法管粮,履行职责的决心和信心。 琼海市有12个乡镇,经营粮食的商家和私营加工厂有200余家,呈点多面广之势。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很多粮食经营者对粮食局的监管职责也产生模糊认识。为宣传贯彻国务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营造依法经营的社会氛围,他不辞劳者带领局内人员深入乡镇,走访经营户,耐心宣传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国家的粮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据统计,全市共悬挂横幅30条,张贴宣传图画和标语240张,发放资料220份。为搞好粮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为政府实施粮食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在他的主持下,建立和完善以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中心的5个粮情监测预警系统。近年来,粮食供求形势发生变化,影响粮价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这对确保粮食安全和供应稳定提出新的课题。他经苦苦思索,建立应急预案构思又跃然纸上。因此,他多次深入基层,走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掌握粮食市场突发情况下的供求趋势变化,亲自起草制定《琼海市粮食市场应急预案》并得到琼海市政府的审批。 搞好轮换,推陈储新是确保储备粮安全的基础。近年,粮价波动较大,浪源竞争激烈,这对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2005年,琼海市遭受50年未遇的旱灾和32年罕见的强台风袭击,全市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粮源奇缺,粮食收购压力陡增。面对现状,他不怨天尤人,不等待观望,而是审时善变,从容应对。在收购季节前及时召开财政、农发行和储备库点人员座谈会,认真探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颇有见地的全市性指导意见。在开展设点收购,上门收购的同时,创立了粮商+企业的收购新制机,与讲信誉有实力的粮商订立购销合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外,还走出市门,积极从岛内临高、澄迈等地组织粮源。大灾之年,全市粮食收购达15150吨,收购实绩创出粮食市场放开以来的新高。在粮食入库的质量把关上,他以身作则,秉公办事。很多老客户因质检不合格,稻谷拒绝入库后,便打电话或登门向他求情,要求高抬贵手,下无为例准予入库。这事的确让他犯难,从市外几十公里甚至近百公里运来,光运费就不是一笔小开支,又是自己老客户,但理性战胜感情,他对说情者一一予以拒绝。仅去年他本人就拒收不合格稻谷300吨。 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他主要在规范化上下功夫。根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结合琼海粮库实际,制定出《琼海市储备库管理实施细则》,制度管人,制度管财,制度管粮,在规范化管理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还充分利用粮库的新设备新技术,开展科学保粮,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储粮成本,延缓了粮食陈化。管理出成果,2005年琼海市储备库经营效益再创历史佳绩。被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国储库,在两个“确保”中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军供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而且是一种政治任务。他认为军供工作虽然同样是卖米卖面,但事关军政军民关系和部队建设,事关琼海双拥模范城的创建。因此,他经常深入军供站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发现一些员工对军供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便亲自对职工进行国防、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树立爱兵爱站爱岗思想,以军供为荣,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他狠抓军粮质量,从粮源组织、保管到供应做到三专。即专人检验,专仓保管,专项加工。这么多年,每年供应部队粮食数十万斤,从不出现一桩质量问题。还要求军供站坚持送货上门,即使部队拉练野外,也照送不误。仅送货一项,一年就为部队节约费用近1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向部队捐送电脑、书籍等物品,节假日坚持走访部队,密切了军地军民关系,为琼海市实现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做出突出贡献。
李琼冠同志在粮食部门工作几十年,主持粮食部门工作也有九年之多。多年来,琼海市的粮食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现在精力和身体状况已今不如昔,家人和同事都劝他再也不要这么玩命,健康是福啊,也该歇歇脚喘喘气了。但他认为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人生的追求没有穷期,作为一个具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要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逢勃朝气和活力,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他襟怀坦荡,为人厚道,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受到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尊敬。2004年11月,琼海市粮食储备库招聘员工,公告经市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种种议论和猜测。有人说人选也许已圈定,应聘者多数都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他的同事朋友及有关领导纷纷打电话或登门要求予以关照,特别是他的一个老领导,三番五次找到他,要求为其侄女能聘上助一臂之力。一边是私情,一边是原则,在情和理的艰难抉择中,他没有为情所困。经笔试、面试等程序后,最后择优录用了2名员工。录用的人员跟他没有沾亲帯故,招聘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聘上者开心,未聘者甘心,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2005年9月,32年未遇的强台风“达维”袭击海南,严重威协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来势汹猛的灾情,他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投入抗击风魔,奋力护粮的战斗。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琼海储备库2号仓屋盖掀开大口子,其余4个仓屋盖也存在不同程度损坏,粮食随时被水浸泡的紧急关头,他二话不说,立即冒着10多级的大风和随时被树木、电线杆等倒塌物砸伤的危险赶赴库区指挥抢险,最后在驻军官兵帮助下及时排除这场重大险情。他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一心为公,奋力护粮的举动,赢得干部职工的赞誉。 李琼冠同志从1980年成为粮食人那天起,他就默默地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融化于平凡的工作中去。几十年来,他一片丹心写春秋,完成了一次次的人生跨跃,充分展示了一个老党员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面貌。成绩和荣誉已成过去,瑞犬报新春,战鼓催征人,在服务调控服务大局中他一定会续写新篇。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