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粮油质检事业不懈耕耘的人

----记全国劳动模范奖章获得者周光俊
 

    在年轻职工心中,他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领导眼里,他是辛勤工作的“老周”;而在同行看来,他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高级专家,国家粮食学术会议现场经常出现他的身影。他就是全国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所长周光俊同志。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

    周光俊,男,194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他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到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工作,至今过去了23个年头,当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个人谦逊和勤奋的品格,加上扎实的专业功底,周光俊在短时间内便脱颖而出,成长为技术骨干。20年的时间里,周光俊始终忙碌在科研第一线,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这一点,他的司机姜师傅最有感受,“周所长经常是早上提前一个多小时进入办公室,晚上更是没点”。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很少有人能够潜心钻研,更多地是频繁出没于社交场所。曾经有人对周光俊说:“你就是个傻老土,当着所长还这么辛苦,值当吗?”他的回答却掷地有声:“科研就是我的生命,值。”周光俊的刻苦钻研,换来的是丰硕的研究成果,至今他还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名粮油质检专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两次入选“北京市高级专家数据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粮油产品纷纷面世,这也给粮油质检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周光俊坚持深入科研一线现场办公,减少冗余环节,少开会、开短会,确保时间最大限度地用于研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近几年,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承担了一些新科研项目任务,为确保成功,周光俊带领技术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8年,北京市市场销售的面粉出现滥用添加剂现象,消费者反映强烈,市政府要求对此问题进行调查。北京市粮食局决定由周光俊同志主持“面粉改良剂过氧化苯甲酰测定方法的研究”科研项目。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课题,他不停地学习、研讨、试验,再学习、再研讨、再试验。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翻阅了多少本中外专业书籍,组织、协调、参与了多少次研制技术论证工作,更不清楚多少个节假日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圆满解决了面粉中增白剂没有相应检验标准的问题,并对北京市销售的面粉增白剂含量进行了监督检测,对全国10个省市销售的面粉增白剂含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根据抽查结果,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该项研究已被转化为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1998年,周光俊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粮食局的委托,主持起草了《粮食陈化管理办法》,并参与了《粮食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起草论证工作,这两个文件现已作为全国陈化粮处理的规范性文件。1999年,周光俊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粮食局的委托,主持起草“小麦”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他不辞辛劳,多次组织人员了解农业部门品种发展种植现状和面粉加工企业、食品行业的需求,平衡各省要求。国家标准的出台为农业调整种植结构,保护国家、农民和企业利益,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标准公布后,他又亲自主持起草贯彻新粮食标准培训教材,并对部分省市粮食收储企业质检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标准宣贯和技术培训。2002年,为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周光俊两次参加国家粮食局十五攻关课题技术论证会,参与研究国家粮食局十五攻关课题“粮食定等感官检验辅助系统的研制”项目,担任十省小麦组组长,组织完成小麦感官检验辅助系统的研制工作。2003年,为配合国家储备粮库重点工程建设,解决粮食检测设备技术落后、品种不全、陈旧老化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问题,作为课题组和专家组成员,他又率领粮检所技术人员与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共同承担十五攻关课题“粮食质量检测仪器调研测评优化定型研究”调研工作,根据质检工作需要对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省级质检部门进行考察,提出仪器设备配置方案,并组织对仪器的型号、生产企业技术标准进行汇集整理,起草了政府采购标书的技术文本,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该项目的完成,实现了粮食质量检测仪器关键技术装备集成、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的预期目标,对提高粮食收购检测技术水平、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稳定粮食质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粮油质检专家,周光俊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还有很多。面对这样一位视科研为生命有收获颇丰的学者,同行们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辞,“周光俊,我佩服”。

为北京粮食安全再累也在所不辞

    熟悉周光俊的人都知道,这个人老是飘忽不定,见不着踪影。但时,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明镜,这些年周光俊为了粮油质检事业四处奔波,全国各大产粮区的田间地头、粮库检验室、大型粮油批发市场都曾经留下他的足迹。他所忙碌的,都是“公家事”,而家庭却很少顾及,他就是这样一个“工作至上”的人,为了事业他可以豁出去一切。

    1998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粮食流通市场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粮食主销区,流通市场也有了与计划时代截然不同的特点。为了保证北京的粮食安全,市政府提出要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首都粮食流通体制新模式,而作为其中四大体系之一的粮油质量检测体系则是由以周光俊为所长的北京粮油食品检验所担纲。他不辱使命,带领检验所全体干部职工跑市场,搞调研,出规划。而他自己更是为此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睡不能眠则是常有的事。2005年,周光俊按照市粮食局的工作部署,带领粮检所的技术人员和储备处的工作人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主持起草下发了《北京市储备粮承储企业检验室标准》,并对全市储备库检验室进行了检查验收,现已完成50个检验室的检查验收工作。在市粮食局的支持下,他又认真指导全市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和部分批发市场设立专门的粮油质量检测机构,为各检测机构选配优质检测设备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经过努力,目前北京已初步形成以粮油食品检验所为龙头,各大粮油加工企业、大型粮库和粮油批发市场检验站点为补充的的粮油市场检测体系,为确保北京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4年,全国粮食市场出现“民工米”是陈化粮的风波。周光俊迅速组织粮检所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进行技术鉴定,顺利完成北京市场大米黄曲霉含量检测工作,并会同卫生部门进行技术分析,写出“陈粮不是陈化粮、黄粒米不是有毒米”的宣传材料,为国家粮食局进行正面宣传报道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有力举措不仅消除了消费者恐惧心理,还制止了恶性炒作,有效平息了风波,恢复了粮食市场正常交易秩序。2005年,为满足北京市粮食市场供应,市政府决定从东北采购30万吨稻谷。为了使这批稻谷保质保量进入地储,周光俊带领粮检所的技术人员积极赶赴东北开展现场检测工作。由于检测设备受环境和温度影响较大,为确保采购稻谷质量,他不顾严寒三下东北,一方面对稻谷进行质量普查,一方面对采购稻谷进行质量把关。当时东北室外温度最低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别人考虑他年龄太大,都劝他不要去了。而他非但不听,还亲自查看一个个储存点,检查代储稻谷质量和储存条件。同时,他还指导检测室技术人员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现场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其中脂肪酸值快速测定是根据检测原理首创的检验方法,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过度劳累,周光俊身体出现了透支。面对家人和同事的担心,他却显得很坦然:“为了北京的粮食安全,我累趴下了也在所不辞啊!”

有了你们,检验所就有希望

    小刘200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粮油食品检验所,谈及所长周光俊感慨颇多:“他一点架子也没有,有点不像领导,还手把手地教我,比老师还亲切呢。”这就是周光俊的真实写照,作为所领导,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检验所的长远发展。

    担任所长以来,周光俊充分发挥班子整体合力,创造了一支稳定和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团队,共同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奋勇拼搏,各项工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近年来,他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树立大局意识。他从党员抓起,积极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和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并结合检验所工作实际亲自上党课,将党员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党员监督管理。他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驾驭全局和领导决策能力。及时了解全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新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粮检所的发展方向。

    2002年,为了开拓市场,拓展粮食质量检测项目,周光俊抽调骨干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粮食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粮食储藏品质和粮食深加工产品质量检验技术等多项研究,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小麦、稻谷等进行定标,为政府制定新的检测方法和新标准提供了依据。2002年,为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在市粮食局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粮检所计划兴建新的检测大楼。为此,周光俊多次勘查现场,在组织人员参观国内外先进实验室的基础上,亲自绘制实验室布局草图,确定设备安装位置。由于“非典”影响,新大楼招标工作受到限制,他又带领有关人员克服施工时间紧、装修改造难度大的困难,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解决施工实际问题,最终用三个月时间完成装修改造施工任务。在整个基建工作中,粮检所认真贯彻“三重一大”制度,在规划设计、大额资金使用上均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并上报审批。在周光俊和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粮检所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经济收入从2001年的180万元攀升到2005年的480万元。

    周光俊不仅工作勤奋,心中还始终惦记着广大职工的生活。上任伊始,由于经营状况不佳,职工福利得不到落实,住房公积金一直没有办理。他主动想办法,积极筹配资金,咨询相关政策,妥善解决职工住房公积金的补缴问题。粮检所新修检测楼后,地处郊区,职工上班路途较远。周光俊急职工所急,积极想办法,最后根据单位经济状况租用汽车作为职工班车,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稳定了职工思想。2004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又花费50万元为职工购买了新班车,彻底解决了职工上下班困难,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誉。

    周光俊深知,要推动粮油质检事业向前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后备人才。这些年,他想办法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所里来了年轻人,他主动搞好传帮带。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年轻人争相竞秀,业务进步很快,有的已成长为所里的业务骨干,能够独立处理许多技术问题,有的已经走上技术领导岗位。有人劝周光俊:“你别太无私了,当心别人抢了饭碗!”他却说:“一代就要比一代强。”小刘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一次职工大会上,周光俊曾经动情地说道:“我很快就要退休了,但是粮油质检事业不能停步。有了你们,检验所就有希望!”

    周光俊已在粮食战线奋斗了二十多个年头。如今,他仍然孜孜不倦,身先士卒,为粮油事业的发展、为北京粮食安全无私地奉献着。

    岁月的刻刀,镌刻了精彩的人生。让我们用最真诚的掌声为周光俊喝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