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增活力 抢抓先机谋发展 ——安徽省南陵县粮食局先进事迹 |
![]() |
近年来,我们按照各级政府和省、市粮食局统一部署,大胆探索和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敢于在困难中寻找出路,在逆境中力求生存,在发展中抢抓先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2002年完成了购销企业减员分流,由1705人减至现在的142人,减幅达91.67%;2003年完成了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个国有独资公司,组建了六个国有控股公司,妥善处理了“老人”、“老粮”、“老帐”;2004年完成了7个附营企业的改制任务;“打包”解决了1.14亿元银行债务,使改制企业人员各项补偿得到全部落实;2005年对购销企业进行了整合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接。企业状况和经济效益节节攀升,粮食经营量由2001年的16.25万吨增至2005年的25.66万吨,增幅达57.9%;粮食收购量由2001年的5.37万吨增至2005年的9.78万吨,增幅达82.12%。企业效益由2001年亏损596万元,到2003年至2005年三年累计盈利701万元;职工年收入由2001年人均0.5万元增至2005年的1.5万元,增幅达300%。四年迈了四大步,四年上了四个新台阶。 改制后的粮食购销企业经过三年的运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矛盾已初露端倪,企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经营方式不灵活,发展后劲力不足,抢抓机遇能力差等。为适应市场需要,2005年,我们以创新机制增活力,抢抓先机谋发展为目标,对企业进行了整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把握市场规律,不断创新企业新机制 随着粮食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粮食企业必须朝着做强做大方向发展,强了才能占领市场,大了才有发展后劲。于是我们顺应市场,当机立断,打破原有的企业重组框架,以做强做大为目标,开展新一轮的改革。 首先,积极引导企业重新整合。许镇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和许镇粮油储备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同在一个区域内,不仅每年为收购价格、收购粮食而产生矛盾,而且两个企业的收购量都不大,销区来订购粮食往往是上万吨,甚至是几万吨,一个企业吃不了,两个企业又不好吃。与其一碗饭两个人吃,还不如让一个人吃饱吃好。于是,我们就积极引导经营效益比较好的许镇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兼并了许镇粮油储备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兼并后的企业,不仅扩大了公司规模,注册资本比原来增加了一倍,粮食收购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年收购量达3万吨,而且使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规范企业法人治理。同时,还建立了一套考核企业业绩的奖惩办法,做到赏罚分明,激励企业不断创新。 其三,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分配机制。随着企业市场理念的增强和经营水平的提高,企业有了长足发展,职工收入得到了提高。为激活企业分配机制,我们及时总结推广了许镇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的分配经验,即:建立个人分配帐户制,实行内部银行结算法,概括为五句话:资金统贷统还;经营风险到人;效益比例分配;年终按股分红;增加企业积累。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顺应市场变化,不断更新企业经营新方式 产权制度改革后,如何使企业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创建新的经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南陵现有粮食经营和大米加工企业198家,粮食年加工量在180万吨以上,而且本县商品粮只有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粮食加工企业的需要。市场竞争十分激励,传统的经营方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顺应市场变化的、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新路子。 首先,建立信息网络。一是以云谷公司信息广、渠道宽、客户多的优势,建立粮食购销信息中心;二是鼓励职工家庭买电脑、上宽带,做到人人采集信息,个个掌握信息;三是保持与产、销区新老客户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四是建立信息通报分析制度,有效指导企业购销。 其次,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一是内购外销,实行订单收购、上门收购、委托经济人收购。稀有品种,先订后销、快购快销,有利就销;大综品种,以量取胜、以质取胜,薄利多销。二是外购内销,2005年,云谷公司从东北购进粳稻3万多吨,从江西购进籼稻1.5万吨,从河南购进小麦0.8万吨,销售给本县加工企业。三是外购外销,云谷公司在 2004年与2005年从江西、湖南等地购买籼稻5万多吨,销往浙江。经营利润近80余万元。四是分购联销,以一个企业为龙头,实行委托代销,互惠互利,利益共享。 在2005年非正常年景、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各企业仍创造了令人可喜的经济效益,实现销售收入13500万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8.5%,实现利税总额240万元,列全省盈利第六位。 三、抢抓市场先机,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立足做“大”的同时,必须在做“强”上做文章。要做“强”,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收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抢抓先机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首先,借鸡下蛋。粮食购销企业资金不足,技术薄弱,人才缺乏,必须借助外力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2003年,许镇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与澳门雄发米业合作投资兴办了一条日加工100吨大米生产线;2004年,云谷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与广东广福好米业合作投资兴办一条日加工100吨大米生产线后, 2005年,三里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投资商徐竹平共同投资兴建了一条日加工100吨大米生产线。这三条生产线设备都具有领先水平,三个项目实际引进利用外资1200万元。三个加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品牌优势,雄发米业的“小丫山”牌粳米,广福好的“云谷堂”牌马坝小占米,欣禾米业的“欣禾”牌糯米。畅销沪、浙、粤、滇等市场,供不应求,深受市民欢迎。 其次,对接双赢。充分发挥粮食购销企业仓储、信贷、质检、粮源、诚信服务等优势,积极开展代收、代储、代销以及租赁等业务。目前,东源米业、兴农米业、雄发米业、金穗米业、家祝面粉、欣禾米业等6个私营龙头企业分别与我们6个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了对接,达到了双赢。2005年全县共为龙头企业代储粮食约3.1万吨,代收粮食约1.2万吨,购销企业就获利近70余万元。 再次,建设粮食产业物流园区。目前,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已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土地的征用以列入县政府2006年规划之中,年底前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力争1-2个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入园。从而为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县粮食企业,把资金、政策、人力等资源向园区集中,繁荣园区经济,尽快形成和培育壮大一批顶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产权改革是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重要核心;创新机制是激活国有粮食企业迈入市场的关键环节;特色创新是加快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产业经营是实现国有粮食企业新跨跃的方向。南陵粮食企业是改革摆脱了困境,是改革创新了机制,是改革创造了效益,是改革促进了发展。放眼“十一五”规划,我们豪情满怀,决心继续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力争实现南陵粮食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