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全面提升山东粮食经济发展水平 山东省粮食局 |
![]()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粮食产业化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实践表明,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是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前提。2003年初,省局新一届班子成立不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山东粮食产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感到,省内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仍然偏少,粮食产业链仍然偏短,粮食产业化整体水平还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省局党组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决定在全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五打破、五强化、五实现”,即打破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陈旧观念,强化以改革为动力的意识,实现改革创新的新突破;打破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的陈旧观念,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突破;打破封闭自守的陈旧观念,强化大开放、大招商、借力发展的意识,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打破忽视科学技术的陈旧观念,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粮、科技强粮的意识,实现科技进步的新突破;打破轻视知识,忽视人才的陈腐观念,强化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之后,我们又在全系统发起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子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振奋了精神,坚定了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思路上,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壮大粮食经济的第一要务,以加工转化、拉长粮食经济产业链和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重点,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粮油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从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产业化强省的跨越。发展措施上,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重组资源,聚集优势,在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两个主渠道作用 在粮食市场化的条件下,立足农村,构建城乡粮食购销主渠道和立足城镇,构建城乡群众主食供应主渠道,使改革后的粮食企业尽快实现从“计划主渠道”到“市场主渠道”的角色转换。这是近年来我省粮食工作抓的一个重点。 1.立足农村,着力构建粮食购销主渠道。2003年省局提出了“面向农村大市场,构建粮食购销主渠道”的要求。首先是推广粮食订单,建设粮源基地。我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为农服务、掌握粮源、抓好粮食产业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扩大优质、专用品种的生产,逐步扩大订单粮食规模。规范订单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利农、富民、兴企的“多赢”目标。菏泽市组织有关企业与外地粮食部门联合成立了优质小麦协作区组织,实施订单带动,去年底优质小麦基地已发展到50多个,种植面积达250万亩,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其次是整合购销网络,组建核心企业。在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全省各地打破了原来乡镇粮管所网点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以县(市、区)为单位,重新组建了一批布局合理、具备实力的粮食购销公司。莱州市将原来的粮管所、直属库和面粉厂等33个国有粮食企业整合为集团化的粮食收储管理中心,中心下辖的18个收储站、2个加工厂为二级报账制单位,变原来的单一原粮购销为购、加、存、销多元化经营。该市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自愿参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成立了粮食产业化协会,在16个乡镇设立了12个分会,在500个种粮大村成立了会员组,吸纳了10360个种粮大户。通过协会带动,全市优质小麦订单达4万户,订单面积达到20万亩,近几年粮食购销量始终保持在50万吨以上。三是创新经营服务,打造竞争优势。省局指导各地从抓服务入手,要求“铺天盖地建网点,大办农村服务社”,扩大服务范围,健全经营体系。目前,全省农村粮油服务网点已发展到1.2万个。人口仅28万的枣庄市台儿庄区,近年来立足区内,主攻区外,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购销网点和资金的优势,大购大销,年购销粮食在75万吨左右,进一步巩固了区域性主渠道地位。 2.立足城镇,积极构建城乡群众主食供应主渠道。城乡群众主食供应主渠道,是指为城乡群众一日三餐的主食提供服务,使放心主食进家庭、上餐桌,这是我省粮食行业管理部门近几年来着力抓好的一项工作。一是全面部署,逐步推进。2003年,省局党组提出建设城镇居民主食供应主渠道的思路。去年初又提出扩大服务范围,延伸和占领农村市场,并“力争全省新增300个城乡连锁店”的目标。今年初,又提出“重点扶持抓好30个县(市、区)”。特别是着力实施馒头社会化供应,叫响“小馒头、大市场、大产业、好效益”,加大“放心粮油进城乡”工作力度。章丘市粮食局生产的荣元牌馒头占本市城镇市场、农村市场的份额分别达70%和50%。二是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粮办企业济南金德利集团和滕州金利园集团是我省城乡群众主食供应主渠道建设中涌现的两个典型。为了推广这两个典型,2004年省局分别在济南和滕州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随后又下发了《关于推广金德利金利园经验大力发展快餐连锁经营的意见》,推动城镇粮油供应企业“二次创业”。金德利集团通过承包济南等地的大中专院校、企业、机关和部队食堂,目前连锁店已发展到117个,安排就业2700多人,去年完成经营额1.9亿元。现正按省局提出的“千店、万人、十亿元”的目标努力工作。通过典型带动,全省又涌现出了烟台蓝白、广饶半球和肥城富世康等一大批新典型。三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第一,拓展服务范围。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增设网点,发挥规模优势,同时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走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连锁经营的路子。仅去年,金德利和金利园便新增网点32个。大力开展“放心粮油”活动,全省已推出3批89个“放心粮油”产品,命名一批“粮油销售放心店”。第二,加强经营管理。一方面增加花色品种,美化就餐环境,改善服务态度,增强吸引力。粮办企业烟台蓝白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已发展到面食类、烘焙类、米制品类、速冻食品类、节令性食品类等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去年食品产量达8818吨,销售收入近9000万元。另一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统一商标、店面、服装,增强形象认同感,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实施“名牌战略”。品牌产生效益。我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以品牌拓展市场,提高效益,为企业占领市场、扩大销售赢得了先机。金利园公司为做大做强品牌,聘请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公司,从店面到员工、从经营品种到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策划包装,全面规范企业管理。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提高,不少省内企业要求以加盟、联营等方式进行合作。 三、突出重点,“四轮驱动”,提升粮食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粮食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我省积极采取了实施科技进步、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建设粮油产业园区和大力招商引资等四项措施,我们称之为“四轮驱动”。 1.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粮油精深加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决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队伍,大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邹平县怡康集团通过引进无水葡萄糖等高新技术项目,现已发展成为集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生产研发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利润9163万元,出口创汇120万美元。二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带动和促进粮办工业的快速发展。荣成市粮食局去年争取国家扶持资金1000万元,新上了以国家“863”研究成果为主导产品,总投资1亿元的无公害饲料添加剂苜蓿草产业化示范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2.培植骨干龙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发展粮食产业化,关键在于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多年来,我省坚持大力发展粮办工业,狠抓企业集团的培育,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合资等多种形式,实行低成本扩张,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省局选择10个粮办大企业集团重点调度,每年都要召开十大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企业发展。近年来,十大集团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粮办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5%以上,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目前全省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4家。滨州市大力培植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山东香驰集团等7大企业群体。到去年底,全市粮油年加工能力已达到小麦100万吨、玉米120万吨、大豆200万吨,成为该市重要的经济支柱。其中山东香驰集团去年完成大豆加工76万吨,其大豆蛋白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共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7017万元。此外,我省还加强对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的行业指导,积极支持他们发展。如莱阳鲁花,分别在莱阳、菏泽等地建设四个花生油生产基地,花生油年产量已达到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利润1.5亿元。再如山东西王集团,是一家以玉米加工为主业的大型民营企业,2002、2005两届荣获“全国淀粉糖20强第一名”称号,去年加工玉米9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4.05亿元。 3.兴建粮油产业园区,谋求规模化发展。我省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腾笼换鸟”、“退城进郊”等方法,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盘活了一大批城区的存量资产,在开发区或城市近郊兴建了一批粮油产业园区和粮食物流园区,并以此为平台,新上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粮食产业化项目,建设了一些高档次的仓储设施,形成了一批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群体。粮办企业高唐蓝山集团总公司,投资十几亿元,征地260亩建设蓝山食品工业园。其中去年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大豆蛋白项目,今年6月份可达产。去年蓝山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1亿元。 4.实施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粮食产业化发展,资金是瓶颈,而招商引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把借力发展、招商引资作为壮大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下大气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近三年来,全系统每年招商引资额都在15亿元以上,为推动粮食企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倡导以商引商。办好一家外来企业,就是一面很好的招商旗帜。认真对待每一户外来投资企业,及时帮助落户企业协调关系,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让投资者自觉引资、增资,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二是抓好会展招商。通过粮油精品展交易会、粮油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去,广交朋友,广为推介,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招商工作,力争做到“会前播种、会中开花、会后结果”。三是注重招商实效。力求抓实每一个招商环节,保证外来资金和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养得大,有效益。对于在谈项目,加强跟踪联络,力争早立项、早审批;对已审批项目,尽快启动建设,加快资金到帐进度和项目实施进度;对在建项目,主动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力争早日竣工投产,早见成效。 四、夯实基础,干事创业,增强粮食产业化发展后劲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去年是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攻坚年,全系统上下一致、集中精力、攻坚破难、扎实工作,基本完成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任务。在改革成本方面,省级财政拿出了2.88亿元,各地多方筹措资金累计12.6亿元用于改革。在财务挂账方面,认定、落实1998年6月1日以来政策性亏损挂账32.99亿元,127个县(市、区)完成了剥离划转任务。在职工分流方面,分流职工75973人,占需要分流人员的95%,其中置换身份职工65729人。在稳定方面,坚持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坚持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期间无人到省里集体上访,基本实现了无振荡改革的目标。这些都为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特别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甩掉了包袱,奠定了基础,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2.依法管粮迈出坚实步伐。先后出台了《山东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制定实施了《山东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暂行办法》《山东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配套文件。大力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全省135个县(市、区)全部明确或恢复了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其中有69个列入政府序列或政府直属部门,还有12个县(市、区)成立了粮食执法大队。认真开展执法培训,77人参加了国家局的行政执法培训,800人参加了省局组织的执法人员培训班。认真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全年共审批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3194个,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3025家,检查业户10890家(户),查处非法经营企业248家,查处非法粮食收购案件323件。省局获全国粮食监督检查一等奖。 3.建立起完善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2004年,全省核定地方储备粮规模××亿斤,其中省级规模××亿斤。省政府明确规定“省粮食局主管省级储备粮,监管市级储备粮,市粮食局主管市级储备粮。”去年,我省深入开展了“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制定了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业务、财务、人事和工资福利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今年又提出,要按照“流程细、操作精、指标细、控制精”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力争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截止去年底,全省地方储备粮到位××亿斤,其中省级储备到位××亿斤。对储备粮的轮入、轮出实施市场竞标运作,去年轮换××亿斤,全部实现“阳光操作”。 4.省局直接抓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2003年,省局党组提出:“干事创业不但要一级抓一级,还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为此,经反复论证,省局党组确定重点抓好8个项目,实行局长责任分工。这8个项目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5.2亿元,采取合作、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运作,到目前为止进展顺利。今年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烟台粮食学校,建立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我省历史上拥有了第一所正规的高等粮食院校。该院被列为“2005年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在校生规模要求达到8000人。现已征地1397亩,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7万平方米建筑已经封顶,今年9月将迎接第一批大学生入校。针对省局办公条件和机关干部住房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从2004年3月起,投资2.3亿元改善办公和住房条件。投资4300万元,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地处济南闹市区的科技综合大楼已于去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1.6万平米的写字办公楼和共220户的12幢宿舍楼已经封顶,今年10月可达入住条件。我局还在青岛开发区征地420亩,拟建物流园区。在淄博投资4000万元,正在建设一处现代化的省级粮食储备库。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