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十一五”粮食流通发展新局面

江苏省粮食局
 
    根据会议的安排,就我省“十一五”粮食流通发展规划,给大家作一简要的汇报:
    一、“十五”期间江苏粮食工作成效明显,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十五”是我省粮食流通体制实现重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机制出现深刻变化、粮食经济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的时期。江苏粮食行业不断创业、创新、创优,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努力推进体制创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实现了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粮食经营方式多样化、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粮食流通管理开始步入法治化。截至2005年底,全省粮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75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占3%。全省获准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累计为7271家,其中国有经营者与非国有经营者比例为22:78,“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粮食收购市场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收购粮食726亿斤,规模以上企业粮油、食品加工量948亿斤,销售粮食724亿斤,购加销协调发展。
    ——着力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基本解决购销企业“三老”难题,企业机制转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面达100%,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减员分流职工9.8万人,减少96%,粮办工业调整职工劳动关系100%,附营企业调整职工劳动关系100%;国家定购粮和保护价粮已处理完毕;经审计确认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财务挂账,已全部上划至县级以上粮食主管部门管理;市场化后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经营量占全社会的75%左右,人均购销存量是改革前的8-10倍,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了当年经营不亏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粮食财务状况得到改善。
    ——不断充实地方粮食储备,逐步构建粮食调控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立起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和全省粮食应急保供机制,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地方储备“十五”期末比期初翻了三番;全省粮食批发市场年成交量达120亿斤左右;与省外产销区购销协作关系进一步加强,省际间年贸易总量达到320多亿斤;建立100个价格监测点,落实应急调控经营企业和零售网点1106个,落实应急保供加工企业186个,部分市县还建立了低收入特殊群体保供措施。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全省现有各级粮油龙头企业125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国家级3家),初步形成了大米、面粉、油脂加工和粮机制造群。“十五”期间龙头企业累计建立生产基地2844万亩,带动农户510万户,新增产值37亿元,新增利税1.8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粮食收购和仓储压力,粮食流通效率和加工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投资达35.6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24亿元,占67.4%,为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粮食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近三年,全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粮油加工设施建设总投资达28亿元,其中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亿元,粮油加工设施建设投资20亿元。全省新建仓房20亿斤,新增设施1187台(套),维修改造仓房30亿斤,新增粮食加工生产能力240亿斤。
    二、求真务实,积极开创江苏“十一五”粮食流通发展新局面
    当前,江苏粮食工作正处于粮食流通新格局的加快构建阶段,粮食流通产业的加速发展阶段,粮食行业的全面提升阶段。我们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流通发展全局。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粮食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大力实施“五一一工程”,寓意“我要创一流”的精神,即:“突出一个主题、完善一个格局、完成五项任务”,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情省情的粮食流通体制,保障粮食安全,努力实现粮食流通又快又好地发展。
    “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粮食“安全、发展、法治”的主题。所谓“安全”,就是保障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安全;所谓“发展”,就是加快粮食流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所谓“法治”,就是推进粮食政务公开化、粮食经营主体资质化、粮食行业公约化、粮食监管制度化。
    “完善一个格局”就是加快建立起“规范的市场、合格的主体、合理的储备、稳定的产销、便捷的物流、灵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江苏粮食流通新格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江苏“两个率先”,不断发展全省粮食事业。
    “完成五项任务”就是“健全一个体系、加强四个建设”:
    ——健全粮食安全体系。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基本口粮立足省内自给,工业饲料用粮缺口依靠市场调节”的基本原则,保持全省粮食供求平衡。抓好粮食购销,全省主渠道年均粮食收购量预期调控目标为120亿斤,年均粮食销售量预期目标为120亿斤,购销平衡。进一步稳定和巩固粮食产销衔接关系,完善粮食产销衔接长效机制,促进全省粮食供求平衡。地方粮食储备继续保持“十五”期末的规模,优化储备粮布局结构,健全粮食储备管理和运作制度,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粮油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全社会粮食统计和信息监测网络,充分发挥批发市场配置粮源功能作用,完善市场预警预报制度和粮食供给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业建设。经多方专家学者论证和评审,我局与省发改委已确定全省现代粮食物流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将对保障江苏乃至区域粮食安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我省将围绕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框架规划的“两纵两横”(两纵:京杭大运河、沿海走道,两横:长江沪宁沿线、陇海铁路线)、“四大枢纽”(南京、南通、连云港、徐州)与“八大节点”(省辖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先整合现有资源的原则,在粮食主产区,做强做大若干股份制粮食购销企业,逐步增大散粮收购量,建立粮食快速流出通道。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建立区域性粮食物流园区,发展区域粮食物流,建立粮食快速流入通道。在交通枢纽地区,选择一批基础设施较好的企业,加快完善“四散”作业设施,大力发展散粮运输,提高其辐射功能,发挥粮食集散地作用。到“十一五”末,全省稳定粮食有效仓容220亿斤,使具备现代储粮科技水平的仓容达到80%;培育年成交量达到5亿斤左右的粮食区域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8个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150亿斤;全省散粮运输份额由现在的不足20%提高到50%左右,到2015年提高到80%,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建设起以“产销一体、节链网络、骨干四散和特色明显”为核心内容的江苏现代粮食物流业,把江苏建设成全国粮食物流的重要通道和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重要枢纽。
    ——加强粮食产业化建设。创新现代粮食企业组织结构,促使粮食骨干企业明晰化,作为粮食市场的主导力量。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产品链较长、附加值较高的综合性粮食龙头企业。不断拓展粮食基地和订单粮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至“十一五”期末,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少于60个;扶持发展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以上,10-20亿元的企业5个以上,5-10亿元的企业15个以上,1亿元的企业50个以上;继续重点发展苏南面粉加工、苏中稻米加工、沿江油脂加工以及苏北多样型粮油加工集群,整合改造现有粮油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资源利用、管理技术等,实现粮油工业的集约、规模生产,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粮油加工企业群体。“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企业粮油、食品年总产量达220亿斤。
    ——加强科技兴粮建设。把科技兴粮作为粮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粮食流通业为重点,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推动粮食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粮食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大型粮食企业技术开发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建立依托中心城市,面向中小粮食企业的技术开发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引才、用才新机制,建立现代粮食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全省粮食行业科技水平。力争在粮油精深加工、食品工程、食品安全、粮食储藏保鲜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创省级以上名牌45个,粮油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达50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
    ——加强粮食经营信用体系建设。粮食经营信用是粮食经营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信用。我省将严格实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度,严把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关,深入开展以便民利民、满足军需民食为中心的各项活动,积极推进粮食经营信用体系建设,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起粮食经营者的诚信、评价、披露、服务、奖惩等制度,努力营造粮食经营者公平竞争的环境,塑造诚信的江苏粮食从业者队伍。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逐步建立起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合法利益,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粮食流通产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加快发展。江苏粮食行业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以发展粮食经济为中心,以“农民卖粮更方便、居民吃粮更安全、政府调控更有力、企业发展更强劲”为我省粮食工作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江苏“十一五”粮食流通发展新局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