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顺畅流通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黑龙江省粮食局 |
![]() 一、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措施 为了确保粮食顺畅流通,我们转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做到“四个到位”。 (一)市场信息服务到位。建立了粮食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工作机制,在全省设定了3169户统计基础单位,并在城镇、农村设立了近6000户粮油信息固定采集点,通过及时采集、整理信息,分析省内外粮食产销形势和粮食市场价格走势。从秋粮收获期开始,我们通过省电视台、省电台、龙粮网、农业信息网、报纸等各类媒体定期发布粮食市场动态信息。专门设立了农民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常年免费为农民解答粮食销售中的各类问题,与农民建立了信息互动机制。通过采取上述信息服务措施,指导农民既不待价惜售,又不盲目抛售,引导农民适时以适当价格出售余粮、粮食经营者积极入市开展粮食经营,既扩大了粮食销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技术指导服务到位。每到入秋时节,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屯、农户,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进行粮食收获、脱粒、整理和储存等技术指导,帮助粮食生产者提高粮食质量,实现好粮卖好价。为各种所有制粮食经营者提供粮食检验、整理、烘干、储存等技术指导,帮助经营者提高经营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增加效益。 (三)政策协调服务到位。主要是协调农发行,对国有粮食企业放宽贷款条件。做到了贷款“六个不限”,即不限时间、不限品种、不限方式、不限贷款数量、不限地点、不限价格。同时简化了贷款审批程序,提前了贷款发放时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提前签定粮食销售合同,引进和筹集风险保证金,确保了粮食收购资金及时到位。从2005年新粮入市到今年3月1日,农业发展银行共发放收粮贷款资金96.02亿元,较上年同期多投放31.68亿元,吸引了销区客户来我省采购粮食,有力地支持了粮食购销。 (四)运输协调服务到位。为了增加粮食外运能力,我们积极协调铁路部门,积极争取和扩大粮食品类在铁路日装车中的份额,全年粮食日均配车达912车。对产销合作、政府采购、出口等粮食的运输计划,采取了单独协调、重点保证等措施。2005年全省通过铁路销往省外的粮食达405亿斤,其中:大米80亿斤,水稻32亿斤,玉米130亿斤,大豆133亿斤,其他30亿斤。 二、探索新的模式,扩大产销合作 我省从2000年开始,就把与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作为解决农民粮食销路和推进粮改的重要举措,确定了“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和“丰歉保证,同等优先”的产销合作原则,先后与浙江、上海、福建、北京、天津、江苏、云南等七个省市建立了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多方共同努力,粮食产销合作进展顺利,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形式有了新的突破。 (一)组建“农业合作社”。我们抓住上海市对黑龙江大米需求旺盛的机遇,主动衔接积极探索,2005年6月,我省木兰县与上海奉贤区共同组建了跨省区的农业合作联社——“沪哈南北粮食合作联社”。通过“共同组建合作社,共同培育市场主体,共同开发市场资源,共同打造优质品牌”,共同组成跨地区的产、购、加、销一体化的新型粮食合作社联合体,实行了基地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合作社新的合作方式,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双赢。到2006年,木兰县已落实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联结农民3万多户,上海奉贤区协调销售企业以每市斤高于市场价0.03元价格收购水稻,仅此一项可使农民实现增收6000万元。 (二)建立“委托代储基地”。我省位于祖国最北部,冬季时间长,气候干燥,利于水稻储存。我们利用这一优势,主动与北京市共同建立了“委托代储基地”。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北京市负责调控代储粮食数量、调拨计划、轮换节奏、支付费用等,我省受委托负责代收、代储和代管等事宜,既可以为主销区充实储备粮源提供可靠保障,又可以使产区粮食有稳定销路。2005年,北京市与我省签订了27万吨的稻谷采购协议,其中有7万吨用于北京市地方储备留在我省代储,目前代储粮源已经全部收购入库。 (三)建立“收储加基地”。按照粮食产业化经营思路,我们积极探索了主销区到我省建立“收储加基地”的模式,将传统粮食产销合作的单纯粮食一买一卖发展到粮食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层次。2005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在我省密山市建立了集收购、烘干、储存、加工和中转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收储加”基地。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收购当地优质新水稻16000吨,其中15000吨已全部烘干入库。同时,我省还为上海市提供储备轮换粮源2.5亿斤,目前正在积极发运,有利地保障了主销区的粮食安全。 4、打造“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洽谈会”品牌。为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快速健康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省联合京、津、沪、江、浙、闽、滇等主销区省市连续两年共同举办了“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在洽谈会上,既有贸易洽谈,又有现货交易,既有粮食交易,又有项目推介,办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我省以优质充足的粮源保障,诚信合作的良好信誉,稳定长效的市场机制,赢得了广大销区省市的信任。在省内外已经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2004、2005两届交易会比较来看,参会省市由6个发展到的21个,参会企业由722家增加到827家,参会多元主体由45家增加到180家,参会人数由800多人增加到1200多人,粮食交易量由296.4万吨增加到648.9万吨;“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既得到了省内外粮食企业普遍认可和赞同,也为扩大我省粮食销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培育多元主体,拓宽购销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始终把培育社会多元粮食主体作为促进粮食购销的重要措施来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支持多元粮食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工作。自2004年9月末开始实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以来,我省做到了随申请、随受理、随审核。截止目前,已为4200户粮食经营者发放了粮食收购许可证,满足了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开展粮食经营的需要,拓宽了农民余粮销售渠道。二是积极协调农发行、铁路、工商等部门,帮助企业在粮食收购资金贷款、铁路运输、市场环境等方面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好相关保证措施,保证多元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步伐,扩大粮食经营范围和规模,增加粮食经营数量,壮大经济实力。三是无偿为多元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做到国有粮食企业与社会多元粮食经营企业一视同仁,统一政策,公平竞争。在2004、2005连续两年的“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洽谈会”上,主动邀请省内外230多家社会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参会,无偿提供粮食产品展位空间,加强宣传,增加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扩大招商引资。为了吸引省内外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到我省参与粮食流通,通过实施开放式招商,积极支持和鼓励省内外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参与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盘活国有粮食存量资产,提高粮食市场整体实力,扩大粮食购销,搞活粮食流通。我们引进了新加坡郭氏兄弟集团在佳木斯市落户,一期投资1.8亿元,兴建大米加工和稻壳发电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05年,全省共达成招商引资项目80项,招商金额16亿元,其中仅在“2005·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洽谈会”上,就达成招商引资项目32项,金额达6.8亿元。 (三)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为了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粮食购销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们加强了对农村经纪人有关粮食市场经营方面知识的培训。从2002年开始,我们通过黑龙江粮油中心批发市场组织全省各地农村经纪人、粮食企业经营者分期分批地参加粮食期货知识培训。特别是2005年,我们抓住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千村万户培训工程”的有利契机,先后组织9个地市20多个县的农村经纪人和种粮大户、各类粮食经营者1300多人参加了13期粮食期货知识培训。经过培训,这些人较好地运用粮食期货、现货市场行情信息,组织和引导农民适时销售粮食,为搞活粮食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有利条件。目前这些经济人不但成为粮食经营中的“能人”,而且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和农民的信息员、联络员,在粮食销售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发挥主渠道作用,保证流通顺畅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我们注重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流通中的主力军作用,既保证了粮食顺畅销售,又发展壮大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一是规划布局,打造主体。根据全省宏观调控和确保粮食顺畅流通的需要,我们调整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战略部局,在全省粮食主产县市保留了269户国有控股和国有独资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承担政策性用粮和宏观调控的载体。这些粮库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好、资金贷款信誉高的优势,积极入市开展粮食经营。到目前,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收购新粮113.6亿斤。 二是分类指导,因企制宜。年初,我们对全省国有粮食企业下达指导性计划,要求收购新粮数量占当年粮食商品量的40%以上。各地因地、因企制宜,扩大粮食经营量。(1)以主要粮食品种为依托,就近向当地龙头企业和其它经营者靠拢,甘当配角、原料库、第一车间。利用现有条件为龙头企业和粮食经营者代收、代烘、代储、代运粮食,做到既保证国有粮食企业有活干、有效益、无风险,又支持了当地龙头企业和多元化经营主体发展。(2)逐步扩大国有粮食企业间的合作规模。做到仓储设施围绕加工能力转,小库围着大库转,非沿线围着沿线转,没销路的围着有销路的转,形成以强带弱、强弱功能互补、共同搞活粮食经营的良好局面。(3)对于有市场、有客户、有品牌、有经验,特别是已形成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准确把握市场行情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其扩大自购自销规模。 三是品牌战略,提升水平。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品牌,提升粮食营销水平。我们以虎林绿都集团、鹤岗鹤鸣米业、汤原香兰米业为基础,带动相邻、相关企业,整合品牌,逐渐做大做强,不但发挥了优势,提升了大米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而且拉动了水稻和大米价格的上扬,使广大农民增加了种粮收入。到目前,全省已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1423家,其中稻谷加工企业326家;全省已有45个市县164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实施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中,建设大米生产线178条,年加工能力达400多万吨,有90多家购销企业实行了“订单”收购,“订单”面积650万亩。 四是讲究信誉,诚信兴商。在粮食经营中以诚为本、以信兴商。巩固了老客户、发展了新朋友。近两年来,水稻的价格逐年攀升,但是我们粮食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协商定价的原则认真履行协议和合同,树立了企业的良好信誉,赢得了销区政府和企业好评,为扩大粮食销路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和扎实工作,实现了粮食顺畅流通,在我省粮食生产取得大丰收的情况下,农民既没有出现“卖粮难”和谷贱伤农问题,又增加了卖粮收入,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截至2006年3月1日,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已收购新粮近192亿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新粮122亿斤。全省农户已卖出水稻、玉米288亿斤,两大品种在卖粮收入上和上年比增加13亿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战略,为我们粮食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聂局长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位置,巩固阵地,进一步发扬粮食人求真务实的好传统,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粮食顺畅流通,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落实中央提出的粮食“紧平衡”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