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五”粮食科技工作的回顾和
“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方向


辽宁省粮食局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的回顾

    (一)对粮食低温、绿色储藏等技术方面的研究

    1、以省粮食科研所为主体完成了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储粮生态区域及配套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低温储藏关键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

    2、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粮食局“十五”国家重大科技研究课题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东北平原玉米产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

    (二)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面的研究

    1、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承担完成了省科技厅攻关课题《辽宁粮食安全预警与发展战略研究》。

    2、完成了“辽宁省‘十一五’粮食现代物流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辽宁粮食物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2005—2010年辽宁省粮食物流的布局及主要建设项目,对全省粮食物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参与完成了国家储粮技术标准、规程和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制定工作

    1、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谷物冷却机、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已在全国颁布实行。

    2、省粮食科研所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LS/T1205-2002)》,已在全国颁布。

    3、省粮食科研所参与完成了国家粮食局《粮食储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粮油仓储标准体系》、《粮油仓库管理规范》、《糙米储藏技术规程(试行)》的制定、修订。

    4、省粮食科研所参与完成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2005~2010年仓储科技发展规划》、《中央储备粮系统粮食仓储配套设施改造及功能提升专项规划》、《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的编制。

    (四)粮食加工及工程技术开发

    1、省粮食科研所与东北大学联合中标完成了国家粮食局《粮食水分在线检测和自控控制》。

    2、省粮食科研所在“国家粮库建设项目粮食烘干系统专项工程”和国家储备粮库项目辽宁省15个库点二类设备制造、采购、安装的招标活动中标,并按照招标任务书规定和国家要求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3、省粮食科研所受辽宁省建库办的委托,完成了粮食烘干机专项建设项目“辽宁省粮库烘干机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和国储库新建高大平房仓气密性测试工作。

    (五)科研基地建设方面

    “十五”期间,在国家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省粮食局的直接领导下,省粮食科研所综合研发基地于2004年分别通过了国家专项工程竣工验收和研发基地总体验收,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300多万元。

    (六)“十五”期间完成科研课题所取得的成果

    “十五”期间共承担各级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科技攻关课题7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专利1项,待批2项。

    (七)“十五”期间我省粮食科技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科研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上采用内部干部聘任制,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战略思想,三是在大力发展科研单位的软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硬件建设,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粮食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集中体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成果少;创新能力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差距;高新技术储备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我省粮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粮食科技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主题,结合国家“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规划和辽宁实际,在一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二)发展目标

    增强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在粮食产后减损、绿色高效储运、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有所创新,使粮食储藏技术研究方面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农村传统粮食储存方式得到明显改变。

    (三)重点任务

    1、继续组织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进一步扩大农村储粮示范区建设,构建和完善农村安全储粮技术服务体系。

    2、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粮食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科技支持力度。

    3、发挥现有优势,开展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重点技术标准和边缘学科的研究。

    4、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科学数据、科研资源、科技信息共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