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青岛市粮食局

    一、“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总目标,引导和促进粮食先进科技在粮食行业的应用,以先进科技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科技在我市粮食流通体系、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建设以及粮食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五”期间,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一批先进、适用的储粮、加工、检测、管理新技术,在全行业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粮食流通、储备、加工等环节的装备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全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取得的长足的进步,科技创新带动粮食传统行业发展初见成效。

    应用现代化储粮技术加快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十五”期间,按照国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及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粮食工作提出的目标任务,我市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全市建立起市级粮食储备库和区市中心库两级储备、相互补充的粮食安全储备网络。先进的储粮技术在粮食安全储备网络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环流熏蒸技术、粮情自动监测技术、粮食出入库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等一大批粮食科技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粮食的储备安全性,降低了储粮成本,有效保证了储备粮源质量的稳定。

    粮食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配粉技术在全市200吨以上骨干面粉加工企业得到成熟应用,精炼及营养调和技术的应用,使油脂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品种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了三个市级技术中心,为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改进工艺技术,研发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十五期间,有两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在面粉和主食品深加工方面,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应用使我市骨干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实力,如白樱花公司引进的GBS面粉碾皮生产技术和星华公司开发的第三代保鲜方便面生产技术等在国内同行业都处于领先水平。

    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为进一步促进米袋子放心工程建设,保证全市居民粮油产品放心消费,通过政府支持和扶助,我局投资近400万元,全面完善了市级粮油检测机构,以粮油检测站为核心,建立起覆盖全市范围的粮油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对全市80%的入市粮油的质量进行了有效监督。我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粮食行业进行了推广。

    粮食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粮食行政管理已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市区及各区市粮食储备库已全面列装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储备业务和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粮油加工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在“十五”期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粮食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坚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发展方针,以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心,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导,加快粮食科技创新发展,为粮食流通体系、储备体系建设和完善应急保障机制、社会粮食管理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全市粮食行业科技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粮食科技发展主要目标:

    ---建立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散粮集散输送、高效熏蒸灭虫、粮仓环境自动调制监控技术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及装备在全市粮食流通及储备体系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贡献率显着提高。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粮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行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整体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具备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市场竞争的实力。

    ---完善粮油质量监督检测技术体系,进一步增强市级粮油检测中心的功能,加快区市粮油检测机构的配套建设,使全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网络更加完善,技术及装备更加先进,市级粮油检测中心技术装备及检测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国内一流。

    ---建立粮食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在粮食宏观调控、行政执法监督,粮食商务流通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实现粮食预警、监测和市场动态的适时信息管理,全市粮食预警调控及市场信息动态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进粮食流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流粮食品种市场流通实现电子化交易。

    重点发展应用技术:

    1.现代化粮食仓储新技术。大力推广基于生态理论的绿色高效储粮新技术,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改善粮食储藏环境,降低储藏成本。

    2.先进粮食物流新技术。推广应用基于“四散化”的粮食集散运输、物流信息及标准化技术,提高粮食物流系统的高效便捷和安全性。

    3.面粉、油脂新工艺、深加工转化技术及营养强化调制技术。 提高粮食利用率和营养价值,增加粮食加工的附加值。

    4.粮油先进检测分析技术,推广应用粮油快速检测技术、痕量分析检测技术、加速粮食质量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

    5.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主要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宏观调控及储藏、加工、物流、质量标准仪器、品质测报等领域的应用开发。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搞好统筹规划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粮食产业中的重要意义,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提高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上来。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切实发挥科技在我市粮食流通体系、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建设以及粮食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二)加快投入,完善基础性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粮食科技能否发挥支撑作用,因此,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性设施建设。

    1.加强粮食储备库仓储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储备网络化工程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达到储粮的低药剂、低污染、高效益、绿色化储粮的目的,提高投入产出率。

    2.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流程,研发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大粮食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其中,面粉加工侧重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专用粉加工技术,尤其是营养强化面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引进和应用;植物油加工侧重脱脂和精炼技术,尤其是植物油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进一步完善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精密度,强化科学检测水平。使设施环境和设备技术指标达到现行粮油国家标准检测项目的要求。

    4.建立并完善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化。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将粮食的收购、储存、加工、供应整个过程的信息统一化、网络化,促进粮食的管理、流通和储备的科学化、高效化。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企业创新为核心,建立研发应用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核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引导、帮助粮食企业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不同方式的合作,互惠互利,大力推广应用成熟科技成果,有针对性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生产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以“实验室一方面搞基础性研究,企业一方面搞生产应用”为模式的研发应用体系。以此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更快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粮食行业的发展要由重点提高生产能力转向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投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中心是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机制。应当真正确立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组织,并利用和集成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企业乃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从而使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自主创新的载体。

    (五)实施“引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战略

    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重要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全面提高科研队伍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十一五期间要不断完善制度,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上,既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引进粮食行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又要重视从现有人才资源中选拔优秀人员组织进行专业深造,通过再教育、再培训进一步提高粮食行业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六)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深入挖掘民间科技资源

    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大力开展粮食技术专向攻关、技术大比武、“合理化建议”和“QC”活动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粮食职工的创造力。

    (七)积极争取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协调各方,充分利用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同时争取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做好对上争取、对下落实的工作,让政策的效力真正发挥出来,把政策落实到粮食科技创新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