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 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

青海省粮食局

    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2006年4月,国家粮食局在认真总结 “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粮食科技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工作重点等问题,为我国粮食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意见颁布实施后,我省在总结“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的基础提出了青海省“十一五”粮食科技工作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发展规划。现将我省粮食科技总结材料报送如下:

    一、“十五”粮食科技发展成就与总结

    “十五”期间,我省粮食科技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确保粮食安全为主线,科学技术创新为支撑,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为主的发展思路,始终贯穿在整个粮食工作之中,期间重点开展了以绿色储粮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技术、检验检测技术、粮食深加工技术等为代表的粮食科技创新活动。为“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利用高原气候特点,大力开展绿色储粮技术研究。青海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是我国天然的最佳储粮地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展绿色储粮技术研究的地理环境,近年来随着一大批新型粮仓在我省的建成投入使用,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电子测温系统、安全检测系统等储粮新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开展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硬件设施。“十五”期间,我省结合气候地理特征分布状况,在海拔较低、气温相对较高的东部河湟谷地,开展了以三低(低温、低氧、低药量)为主的绿色储粮技术研究;在海拔高、气候寒冷的西部地区,结合机械通风系统,重点开展了 “低温”绿色储粮技术研究,经过科技人员的大量工作,掌握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低温”储粮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基本实现了少用药或不用药,保持粮堆无虫,安全过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在冬、春季充分利用自然冷空气,适时采用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方法降低温度,春末及时采用一定的保温措施,使冬季平均粮温控制在0℃以下,夏季平均粮温控制在10℃以下,有效地控制了虫、霉孳生,较好地延缓了粮食的陈化速度,达到了绿色储粮的目的。

    (二)依据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消除粮食不安全隐患。青海是一个缺粮大省,每年的粮食缺口在100万吨以上,在目前我国粮食长期供求紧平衡的状态下存在 “潜在风险”。特别是2003年和2004年的两次国内粮食市场波动,给我省的粮食安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现实告诉我们:一旦国内粮食市场紧张,我们将很难在短时间内筹措到大量的粮食。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以应对紧平衡状况下的粮食供求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这一实际,2004年提出了建立青海省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得到了青海省政府肯定与支持,并于2005年正式开始立项建设。该系统建成后,将通过对国内外粮食供需预测分析,当出现粮食不安全隐患时,提前向政府发出预报,提出应对建议,以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和社会稳定。根据系统建设规划,系统建设的内容为:综合办公子系统、业务子系统、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子系统、粮食信息服务子系统、粮食安全预警预报子系统等5个子系统。系统建成后将覆盖全省各州、地、市,并与国家粮食局、青海省委、省政府及省发改委、财政厅、农发行、工商、质检、农牧厅等相关单位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系统实现的目标是:通过对国内外粮食市场的监测、分析,实现对省内粮食市场的实时、有效监测,实现各类信息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工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全面收集我省粮食产、购、销、调、存、加以及全省粮食供求情况等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市场信息监测功能、数据查询、维护功能、数据分析挖掘功能、决策分析模型、预警预报功能、专题研究分析报告功能、资料信息查询功能。截至“十五”末项目的招标工作已结束,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已安装调试完备,应用软件开发已完成了总体的30%,预计在2006年底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三)粮油质量检测技术创新和检测体系建设。“十五”期间新的粮油检测技术开始在粮油质检行业得到广泛使用,形势发展要求粮油质检机构必须要不断的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检测能力,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省粮油质量检验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结合国家粮食质量检验仪器专项配置工作,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首先对省粮油质检站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环境改造,努力将省粮油质检站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员、一流的管理的质检机构。经过改造,省粮油质检站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大大改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工作已完成投入使用,检验业务管理软件年内即可完成开发,检验仪器设备得到了大量的更新换代,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粉质仪、酶标仪、烘焙设备等一大批先进检验仪器陆续购置到位,随着检验人员再学习和培训工作力度逐年加大,省粮油质检站的检验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已能够开展包括农药残留检测、重金属离子检测等在内的所有粮食质量检验工作,能够承担储备粮食质量的监督检测和技术服务任务,拥有粮食质量仲裁检验能力。针对我省粮食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州、地无粮食检验机构的实际情况,我们详细规划了全省粮油质检体系建设,首先完成了省级粮食储备库化验室的建设工作和人员培训工作,州、地(市)、县级质检机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推动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发展。油料、马铃薯和地产弱筋小麦是我省的优势资源,“十五”期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重点加强了优势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工作,以青海马铃薯优势资源为依托,引进全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自动、全封闭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和微生物制剂生产设备,建成了两套年产2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和一套年产5000吨马铃薯微生态制剂生产线,承担了国家“有益微生物生态恢复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利用青海优质的地产弱筋小麦和引进的瑞士布勒面粉生产线开发生产出高质量的酥性饼干专用粉,结束了本省不能生产高档面粉的历史,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根据本省及周边省份亚麻籽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引进国家863高科技计划引导项目:亚麻籽高科技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进行了亚麻籽深加工综合利用产业化生产,2005年初步实现年产亚麻油2500吨,功能性亚麻调和油4000吨,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二、“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和决定因素,发达国家以控制核心技术为特征将继续保持优势,同期国内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将不断加大,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13.6亿,粮食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青海地处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耕地资源先天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瘦、薄、坡地比重大,粮食产量和质量提高的空间十分有限,全省540万总人口中,商品粮人口占总人口的46.9%,自产粮食只能基本满足农村用粮需求,城镇居民所需口粮、饲料、酿造等工业用粮需从省外采购,每年的粮食缺口都在100万吨以上,缺粮将是我省长期面对的现实。同时,我省粮食市场不健全,粮食经营规模小、层次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粮食流通设施规模小、投入不足,运距长,成本高、运输方式落后,缺少有规模、有影响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等因素将严重制约我省粮食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优先发展的领域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紧紧抓住技术进步给我国粮食产业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本省的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在粮食行业的应用,确保全省粮食安全,提高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是我们 “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发展的主导思想。

    (二)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

    1.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工作。采用现代预警技术,在已建成的省级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的基础上,建设青海省粮食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库存、进出口和市场行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实施先兆预警,建成粮食应急供应和行之有效的跟踪及调度指挥系统。

    2.绿色储粮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十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以“低温”储粮技术为主的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面粉、大米等成品粮的储藏技术研究,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生态型转变,以改善储藏环境、降低储粮成本、提高监管手段为主要技术取向。

    3.以提高粮食质量检测水平为主的粮食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按照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和WTO市场运行规则,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全省粮食质检机构的规划建设,健全和完善省、州(地、市)、县和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的三级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形成以省级粮食质检机构为中心,州(地、市)、县和骨干粮食批发市场检验机构为依托,与国际检测标准方法接轨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促进省内粮食质检机构建章立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提高检验水平;加强粮食检测检验法制化工作,使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依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开展粮食检测检验工作,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粮食。

    4.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省级储备粮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建立一个省级储备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储备粮的多信息查询功能和动态管理功能,确保储备粮轮换及时、帐实相符、质量合格。

    5.现代粮食物流系统建设。利用现代技术对现有粮食储备库、加工企业、运输和供应网点的物流设施进行整合和集成,新建和改造粮食铁路专用线,新建一批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仓库,培育、扶持几个骨干粮食批发市场,购置一批粮食中转、装卸的机械化设备,进一步构造我省粮食物流系统的组织化、网络化,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损耗、降低费用,重点解决中转、接卸能力薄弱的流通瓶颈问题,重点发展粮食散装、散储、散卸和散运“四散化”工作,构建一套高效、便捷、安全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6.以成套高技术设备和生物工程技术为重点的粮食深加工技术。本着“抓大放小、富优扶强”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有利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粮油增值、企业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创建名优品牌,带动整个产业链持续、良性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集团化、产业化并举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粮油加工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在继续大力发展马铃薯精淀粉的基础上,引进技术和人才,实现进行马铃薯变性淀粉的规模化生产。全面完成亚麻籽油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实现年产亚麻胶110吨、清脂康120吨的生产目标。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两个利用油脚和废弃油脂年产6000吨生物柴油的生产工厂,提高油料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先进设备,加快麦胚资源和麸皮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实现麦胚粉、麦胚油、膳食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加快蚕豆、豌豆资源的深加工技术开发研究,尽快改变目前做为初级原料的现状,实现产业延伸、增值的目的。

    四、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 “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为我们描述了未来5年我国粮食工作将要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未来5年内,我们要以《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为总的指导方针,狠抓落实,大力发展粮食科技创新工作,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我省粮食科技工作的主要支撑,促进粮食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