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甘肃省粮食局

    “十五”期间,我们结合甘肃省粮食科技水平整体落后,资金投入长期严重不足,技术、设备陈旧,研发创新人才匮乏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积极推动、逐步发展的原则,狠抓全省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保粮技术,确保粮食储藏安全;实施“抓项目促发展”战略,以项目开发促进全省粮食科技进步,带动全省粮食经济发展;开发粮食人才教育资源,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建立新型的粮食专业人才队伍,使全省的粮食科技工作逐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甘肃粮食工作做出了贡献。

    一、狠抓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储粮条件,推广科学保粮技术,确保粮食储藏安全

    1.多方筹措资金,扩建、改善仓储能力。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制约,我省粮食仓储基础设施陈旧,仓容严重不足,影响了科学保粮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给安全储粮带来了诸多隐患。“十五”期间,我们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国债资金,分三批安排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4.6275亿元,建成总仓容19.6亿斤;二是安排省内预算内资金900万元,企业配套自筹1360万元,扩建省级粮食储备库仓容量1.65亿斤;三是采取企业自筹加银行贷款9932万元,新建、扩建、改建、迁建1000万斤以上的大跨度高标准平方仓4.13亿斤;四是利用企业筹款和主管部门拆借资金43294万元,新、扩建小型仓库5.58亿斤,维修旧仓库11.82亿斤。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通过上述努力和途径,我省共新增仓容30.96亿斤,维修改造旧仓容11.82亿斤,改善了粮食储备条件,提高了仓储功能和设施利用率,夯实了我省现代粮食物流建设的基础,有力地保障了我省的粮食安全。

    2.推广应用新技术,实施科学保粮,构建绿色储粮体系。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我省粮食行业,特别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三高三低”为现代储粮目标,树立粮食绿色保鲜新理念,积极推广应用环保型无公害的粮食储藏保鲜技术,不断提高科学保粮率,构建绿色储粮体系。一是积极推广环流熏蒸、粮情局部处理技术,有效减少了传统的化学药剂熏蒸和防护剂防虫、杀虫处理技术所造成的化学药剂残留物对粮食及环境带来的影响。二是应用新型无污染、非化学性的防护剂,针对不同类型虫粮,采取“压盖防治”、“气调防治”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绿色储粮和环保效果。三是广泛实施科学储粮,全省科学储粮率由“九五”末的46%左右,上升到2005年底的60%。至2005年末,全省国家储备粮的科学储粮率达到99.6%,省级储备粮的科学储粮率达到96.9%。其中,“三低”储粮率22%;机械通风储粮率35%;低温储粮率40%,其他科学储粮率4.2%。安全科学储粮取得了显着成绩。目前,全省共实现“一符四无”粮仓县73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1%;基层“一符四无”粮库956个,占全省总库点数的89%。

    二、实施“抓项目促发展”战略,以项目开发促进全省粮食科技进步,带动全省粮食经济发展

    粮改以来,我省国有粮食企业受体制、经营理念、资金、技术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强烈冲击。有些企业一蹶不振,逐渐被市场淘汰;有些企业举步维艰,勉强支撑。国有粮食企业的总体状况是江河日下,急需依靠转变观念,更新技术,改造工艺设备,开发新项目来摆脱困境。为了帮助企业更新观念,走出困境,我们向全省粮食企业提出了面向市场寻机遇、拓展经营找项目的思路,于2003年7月以甘粮行函〔2003〕9号通知,组织全省粮食企业,分别以“成熟项目”、“在研(建、开发)项目”、“拟开发项目”等三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申报。全省粮食企业积极响应,共筛选、报送了79个项目。其中:成熟项目29个,在研(建、开发)项目26个,拟开发项目24个。所报项目除涉及粮油精加工、深加工、专用化外,还拓展到粮食品种培育、饲料蓄草作物种植、家畜优良品种繁育和养殖、生态示范林等其他领域。特别是29个成熟项目,至2003年11月末,通过企业自筹、社会融资、引进外资、贷款等渠道,共投入资金2934.9万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547.9万元,净利润926.33万元,上缴税金380.95万元。这些业绩,充分反映出我省基层粮食企业在困境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顺应市场求生存、谋发展的自立自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省粮食企业面向市场寻机遇、拓展经营找项目,依靠新技术、新设备求得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

    2004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国企”的战略部署。全省各级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结合国有粮食企业实际,借鉴已经取得的经验,立足粮食本业,多层次、多领域地狠抓项目,广泛拓展,力图企业发展壮大,使项目开发、项目建设和企业经济效益等都取得了可喜进展。至2004年末,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共主持开展各级各类项目9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甘肃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提升服务功能项目),省部级项目7项,市(州)级项目34项,县(区)级项目56项。项目投资总金额达74107.03万元(项目立项拨款3655.8万元,企业自筹39137.4万元,贷款11084万元,引进外资4180万元,社会资金15898万元)。项目内容涉及粮油仓厂建设,粮油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农贸市场、综合贸易市场,粮油质量检测中心,粮油精细产品加工,小杂粮、地方特色产品深加工,饲料加工,农业产业化种植、养殖及经营项目开发,连锁超市,蔬菜恒温冷藏,主食厨房配送中心,复合肥料生产,中草药生产及零售,矿石收藏,陶瓷加工,餐饮服务业,乳品加工业等诸多领域。当年末,共完成项目建设48项,占项目总数的49%。其中,31项经济效益类项目共实现销售收入20593万元,利税总额2167.85万元。从项目的资产所有形式看,国有独资项目44项,占项目总数的44.9%;国有控股项目12项,占项目总数的12.2%。两项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7.1%。国有粮食企业在项目开发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实施,大大提高了我省粮食仓储、粮油加工、物流配送、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的科技含量、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拓展的研究领域和经营项目,增强了我省粮食行业的整体科技实力;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粮食经济的发展。

    三、开发粮食人才教育资源,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建立新型的粮食专业人才队伍

    行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科技进步更离不开人才。“十五”期间,我们着重实施人才培训资源开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工职业素质,努力建立一支新型的、符合时代科技进步需要的粮食专业人才队伍。

    1.依托省经济贸易学校(原省粮食学校),在做好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人才教育资源。从2002年起,先后与郑州工程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甘肃电大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市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办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粮工与储藏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9个专业的函授(本科、专科)、脱产(专科、高职)的学历教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了粮食职工的学历教育水平,增强了粮食专业的新技术含量,拓展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为我省粮食工作走向市场、广泛参与竞争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培育基础。

    2.加大职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为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强化职业技能,我们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是积极与省劳动社会保障厅联系,将粮食行业粮油保管员、粮油检验员、粮油加工技术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纳入全省劳动技能培训的范围,并专题向省劳动社会保障厅申请职业技能培训资质,最终确定省经济贸易学校为我省粮食行业粮油保管员、粮油检验员、粮油加工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门机构。二是制定了《甘肃省粮油保管员上岗资格证管理办法(试行)》和《甘肃省粮油保管员持证上岗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对全行业28000名粮油保管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全省粮油保管员(高、中、初)三级上岗资格证制度。三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订培训教学大纲,编写了65万字的《甘肃省粮油保管员上岗培训教材》。四是以有资质的省经贸学校为基地,分层次对全省粮油保管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对合格的1107人颁发了两证一牌(省劳动社会保障厅的“职业技能证书”、省粮食局的“资格证书”和“上岗证牌”)。其中:高级保管员514人,中级保管员481人,初级保管员112人。五是对现有922名粮油检(化)验人员进行了资质培训,经考试合格,有434名取得了粮油检(化)验资质证书。六是积极派员参加国家粮食局、上级各部门历年举办的各类业务技术培训和自主举办各类职工教育培训。据统计,仅2005年度,全省粮食系统就有5301人次参加了培训。在各类培训中,综合政治经济理论946人次,公务员岗位任职培训54人、专门业务培训378人、更新知识培训381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886人 ,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392人,职业技能培训1713人,其他培训551人。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共自主举办各类培训班136期,培训职工2673人。其中综合政治经济理论50期,738人;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1期,9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9期,322人 ;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8期,116人;职业技能培训51期,1325人;其他培训7期,163人。这些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我省粮食行业的职工素质,优化了人才结构,为实施科学保粮、安全储粮和发展全省粮食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没有能够引领全省粮食科技工作主导的专门(研究)机构。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腾飞的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理念早已深入到每个领域。而我们甘肃省粮食行业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至今没有能够引领全省粮食科技工作主导的专门(研究)机构。全省粮食科技工作缺乏权威专业人士的引领、参与和指导。

    2.基础应用研究和软科学研究急需加强。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形成针对甘肃省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开展粮食科技的基础性应用研究;对储粮生态环境及粮食陈化机理缺乏深入研究;粮食品质周期测报工作未能形成制度;通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带动粮食流通技术发展的能力很弱;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对粮食的储存、运输、加工、营销、进出口贸易等缺少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应用于基础研究、粮油质检、科学试验和工程设计中的分析方法、测试手段和技术参数仍很落后。

    3.粮食储运技术面临严峻挑战。我省粮食储存周期长,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导致粮食害虫抗性的成倍增长;国家储备粮库有相当数量的储粮陈化,造成巨大的降级降价损失;新建国家粮库需要进一步提供完善配套的储粮技术与装备;适合不同气候地区,不同仓型的储粮技术及高效、无公害的储粮方法急需研发和推广应用;农村储粮水平落后,急需开发适合农村农户科学储粮的新技术、新方法;散装粮流通各环节不配套,系统不完善,自动化水平低。

    4.粮油精深加工技术落后,资源转化利用率低 。我省粮油加工业小型分散,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技术落后。主要粮食产品专用品种较少,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基本上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产品监控技术、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等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粮油规模化,集约化加工技术装备和粮油深加工技术开发亟需加强。

    5.粮食质量标准需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装备落后 。目前,我省粮油深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制订滞后,粮油食品卫生指标快速检验方法几乎为空白,生产过程在线快速检测仪器性能差、价格高,粮食收购环节快速检测仪器的质量,性能和价格还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需要。

    6.粮食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滞后。目前,我省粮食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网络平台建设,信息的产生和采集相互分割,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尚未实现资源共享。粮食信息基本数据统计不准,对粮食流通过程难以实施全面准确的监测。

    7.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创新型人才缺乏。由于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的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我省粮食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特别是工业化试验与产业化生产的投入缺乏,致使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得到推广普及,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现行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和粮食流通发展的需要。

    五、结合省情,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

    1.粮食科技发展规划。为实现粮食科技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粮食科技资源,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的通知》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我们结合省情,按照推动粮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粮食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加速粮食行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合理利用粮食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思路,制订了《甘肃省“十一五”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在认真总结“十五”粮食行业科技工作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粮食科技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重点工作、组织措施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在今年6月初召开的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已将《规划》印发全省各地粮食部门进行修改、完善,预计10月份完成定稿并组织实施。

    2.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 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全国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粮管〔2004〕29号)要求,结合甘肃省粮油产销和加工业的实际,我们本着积极发展粮油精、深、细加工,提高粮油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开发土特小杂粮新品,不断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的原则,经调查研究与可行性分析,编制了《甘肃省粮油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包括正文、编制说明二部分。正文从编制指导思想、遵循原则、目标任务和配套政策4个方面作了简要论述;编制说明从全省粮油加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通过对有关统计资料分析,阐述了编制规划的依据。并于2004年4月14日以甘粮行〔2004〕2号文正式上报国家粮食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