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科技工作总结和 “十一五”科技工作目标 重点任务 工作措施 陕西省粮食局 |
一、“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按照国家粮食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科技工作的有关部署和安排,我省粮食科技工作围绕国家粮食局制订的《“十五”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努力推进粮食科技发展,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粮食科技工作得到重视 “十五”期间,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科技工作非常重视,牢固树立“科技兴粮”的思想和意识,始终将粮食科技工作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粮食事业的关键,把粮食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贯穿在粮食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岗位,即使是在机构和人员的变动时期,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省内各粮食科研机构及企事业粮食科技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粮食科研院所和粮食企业也将科技视为事业发展和企业壮大的生命线,千方百计增加科技投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工作。在“十五”期末我局编制《陕西省“十一五”粮食流通专项规划》、《陕西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等4个规划以及各市编制的粮食专项规划中,粮食科技更是得到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普遍重视,不仅抽调科技人员参与规划编制、邀请粮食科技专家进行评审、把科技思想贯穿于编制规划的始终,而且还把科技研发、项目攻关、科技资源、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作为规划方向、重要环节和规划实施的关键步骤、有利条件及应采取的措施等,使我省编制各项规划的科学性和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得到了国家局和省政府的肯定和好评。 (二) 粮食科技工作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初,我局即按照国家粮食局制定的《“十五”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结合我省粮食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我省粮食科技工作在“十五”期间的指导思想、科研与技术推广应用的重点等,并在指导科技研发、推介科技项目、技术推广应用等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起到了显着的指导作用。在日常的科技管理工作中,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科技宣传、科技指导和科技服务工作,积极争取各项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为鼓励、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应用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今年,按照国家粮食局的统一部署,我局联合省粮食行业协会、西安市粮食局在西安市新城广场成功举办了以“粮食科技创新,粮油食品安全”为主题的科技宣传日活动,组织9家中、省、市科研单位、质检机构和粮食企业,采取架设拱门、悬挂宣传条幅、摆放宣传展板和标准样品、发放宣传材料、赠送和品尝实物样品、专家现场讲解、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向前来参观咨询的近2000多名群众展示了我省的粮食科技成果,宣传了粮食科技知识和粮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此次科技宣传活动由我局主管粮食科技工作的处室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实施,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我省进一步营造了粮食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为推进我省粮食行业科技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我省粮食科技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三) 一批科研成果得到充分推广应用 “十五”期间,经过我省以省粮科院等为主的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技项目研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相继立项研究,部分项目已取得了科技成果,粮食科技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1.“GSM粮情测控系统”、“省级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研究开发成功,并得到推广。“GSM粮情测控系统”是省粮科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智能型库管系统,该系统集粮情测控、数据分析、综合管理、信息共享为一体,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2003年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在中央储备粮库建设设备招标中中标,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粮库安装使用,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省级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是省粮科院与省储备粮管理公司合作开发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查询粮情,传输储粮信息、处理储粮计划、轮换、台账等业务,自动生成、传输和汇总所有省级储备粮的报表,目前已在全省18个省级储备粮承储单位安装使用,切实提高了省级储备粮的监管水平和管理效率。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酚棉蛋白开发”项目和“粮库管理系统”通用软件取得成功。“脱酚棉蛋白开发”项目是省粮科院针对脱酚棉蛋白这一难题,经过4年多的努力研发成功的技术,目前已取得中试成功,已申请一项技术专利和二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以工艺路线短、设备投入少、产品质量好受到用户的青睐。“粮库管理系统”是省粮科院自主开发,以实现粮库业务信息化管理为目的应用软件,功能涵盖购、销、调、存等环节的信息以及人事、资产、设备的管理。目前正在省级储备粮库安装运行中。 3.“小麦胚芽深加工研究”、“粮食在不同区域最佳储存年限研究”等课题正处于攻关阶段。“小麦胚芽深加工研究”是省粮科院自主开发的项目,2003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小麦胚芽膨化浸出”、“脱脂超微粉生产”等新工艺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该项目的延伸课题“小麦胚芽深加工产业化开发”已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粮食在不同区ā域最佳储存年限研究”是省储备粮管理公司与省粮油质检所于2004年联合开展的研究课题,目前正在我省不同自然区域内的各类型粮库中进行试验,预计将于2009年完成。省储备粮咸阳直属库开展的《离心风机小功率降水试验》和《抽样杀虫保鲜试验》等课题也正在试验之中。 (四) 省级粮食科研院所稳步发展 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是我局直属的省级粮食科研院所,创建于1959年,是全国粮食系统建院较早、学科全、专业配套的省级应用开发科研机构,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技术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71%和50%,建院以来取得了200余项科研设计成果,60多项成果荣获国家、部、省级奖励。“十五”期间,该院继续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的研制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尤其是在电子工程技术方面成果显着,研制开发的“GSM粮情测控系统”、“省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其中“GSM粮情测控系统的研制开发”项目获得了2003年度由陕西省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并在中央储备粮库建设设备招标中中标,为11个省的近100家中央储备粮库安装了粮情测控系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局已推荐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申报组建国家电子工程技术中心,以进一步发挥其在电子工程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五”期间,我省粮食科技工作尽管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面对新的国内外粮食科技发展环境和重大需求,我省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科技投入偏少,申报立项的项目少,全省还没有国家级的粮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十一五”粮食科技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粮食科技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局制定的“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我省粮食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院校、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力争在粮食信息、物流、仓储、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提高全省科技总体水平;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以促进申报国家电子工程技术中心为重点,加大对省粮科院的支持力度;完善粮食科技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粮食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1.加强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新型散粮装运方式为带动的高效快速的粮食物流技术,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和粮食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力求重点突破关键环节,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加以推广应用。 2.利用国家局组织开发的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结合我省农户储粮实际,研究适合我省的农户科学储粮实用技术,探索建立农村粮食产后存储、整理等处理技术服务体系与示范,推广适用农户储粮的新型技术设备,切实减少农民粮食产后损失,确保粮食安全。 3.继续加强对省粮科院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对其科技项目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科技运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使其成为我省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优良资源和重要创新主体。加快省粮科院申报组建国家电子工程技术中心项目进度,发挥其科研和技术转化优势,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创新主体与经营主体的紧密结合。 4.完善粮食科技协调管理体系,指导科技发展方向,统筹、协调、管理科技资源,积极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参与粮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跨行业、跨区域的科技合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吸引优秀科技人才,逐步建立以粮食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为粮食科技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粮食科技的宣传和学习,使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粮食科技工作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粮食科技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粮食科技工作列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从政策上、观念上、组织上支持粮食科技发展,经常性的研究解决粮食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参与和支持粮食科技工作的强大合力,认真做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全省各级粮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和措施等。 2.逐步改变粮食科技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工作水平。要不断调整粮食科技工作思路、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适应新时期粮食科技工作的需要。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引导粮食科技发展方向,将项目安排与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和充实科技项目储备,加强对储备项目的指导,做好前期准备和论证工作,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可行性,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推荐、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在科技项目上的支持。加ā强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努力增加科研投入。积极 加强与科技、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的联系,争取对粮食科研和高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逐步增加科研资金投入。要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开辟贷款、融资等渠道,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科技投入体系,为粮食行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