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情况报告

重庆市粮食局

    “十五”期间,我市在开展粮食科技工作中,坚持以推广应用为主、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为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储粮科技实验,并先后承担了多项科技储粮项目,优质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制定粮食政策、技术规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科学、详实的数据资料,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国家粮食局国粮办展[2006]154号精神,结合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围绕增强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现将我市“十五”期间的粮食科技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积极承担国家粮食局科技项目,推动储粮技术进步。“十五”期间,我市积极主动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承担国家粮食局储粮技术的研究应用项目。以重庆铜梁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代表的大型仓储企业,先后于2000年承担了“粮情自动检测分析控制技术、PH3环流熏蒸技术、机械通风储粮和谷物冷却低温储粮技术”的生产性储粮试验;2001年参与了“中澳合作项目—PH3对储粮害虫抗性治理的研究”;2004年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硅藻土防治储粮害虫方法研究》;2005年又与河南工业大学、成都粮科所等共同承担了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及国家粮食局联合批准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粮库储粮害虫监测技术研究与开发》。这些项目有的已经通过国家验收,有的正在按计划顺利组织实施。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使我们了解和学习到了国外在防治储粮害虫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掌握了储粮“四项”新技术的操作规程,降低了粮食中的药物残留,达到 “绿色无公害”储粮要求。并借此契机,带动了我市储粮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确保了粮食储存安全,延缓了粮食陈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走科研为生产服务的路子。2003年经重庆市科委立项,与河南工业大学开展了《不同温度下储粮品质变化规律研究》项目。2004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同承担了重庆市科委《虫螨霉生物防治方法研究》的科研项目。2005年4月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合作,联合向市科委申报了《米糠稳定化及米糠食品开发研究》、《硒对糙米发芽力的影响及其有机转化的研究》、《稻米品种与工艺和米机加工适性对胚芽米生产的影响及胚芽米保鲜技术研究》等三个项目,并成立了科研班子。目前这些科研工作正顺利推进。对掌握粮食储藏品质变化规律及虫害防治方法,粮油深加工、精加工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储粮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延缓了粮食的陈化。如重庆铜梁国家粮食储备库2001年产新并入库的稻谷,在2004年轮换出库时,其发芽率还接近80%;脂肪酸值比其它库同期入仓的平均低4mgKOH/100g,其它指标均优于宜存最低指标。同时,《米糠稳定化及米糠食品开发研究》、《硒对糙米发芽力的影响及其有机转化的研究》、《稻米品种与工艺和米机加工适性对胚芽米生产的影响及胚芽米保鲜技术研究》等大米精深加工新产品研究,为重庆粮油集团食品工业园的建设做好技术储备和铺垫。

    (三)积极参与中储粮公司科技项目和技术规程制定。2003年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低温储粮优化集成》示范项目。2004年《储粮新技术与设备优化集成示范(安全低温储粮技术)》示范、试验项目。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仓房功能得到了提升和完善,储粮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配套,技术运用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储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探索适合我市实现低温储粮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并先后参与起草和制定了中储粮系统的《仓房隔热保温储粮技术规程》、《膜下环流熏蒸技术规程》、《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经济运行模式》和《南方低温储粮技术工艺》等操作规程。

    (四)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加强对粮油工业的技改,加大粮油新产品和品牌开发力度。近几年,我局争取了市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分四批对全市部份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实施了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成率和质量,增加了产品的多样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培植力度,形成了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如“红蜻蜒”、“人和”、“铜梁龙”等品牌系列粮油食品,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以实验项目为依托,以推广应用为主,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引进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粮油产品及附产物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庆领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α化方便米饭生产线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是国家级星火计划推广项目,工艺上采用了最先进的生物酶工程技术,获得多项KNOW-HOW和专利技术,已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美国FDA和日本厚生省两个国际上的品质机构认证。公司与多所着名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在国内外同行中率先攻克了方便米饭生产的难题,独创并采用最新的“生物酶工程技术”“复合糊化技术”、“超微孔生成技术”、“防哈喇喷洒保护及联动工艺技术”,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工艺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设备研发方面,实现了营养大米方便化生产中连续蒸煮、连续干燥设备的联体运行,不论是自动化程度、节约能源、产量、价格均优于日本同类设备。公司已经在 “组合式方便饭”、“方便食品包装”、“方便米粥及其制作方法”、“斋饭及其制作方法”等方面拥有九项专利技术。以上科技项目的实施,促使企业创利税、出口创汇能力显着增强;重庆市油脂公司拟开发的生物柴油项目将采用先进的酶催化剂法合成生物柴油生产技术,进行连续化生产生物柴油,节省了甲醇等辅助材料的消耗和能源消耗,同时以油脂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廉价油脚为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产业技术升级,对生物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能创造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庆上桥粮食中转库组织实施的主城区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利用现代物流技术,选择以托盘+叉车作业方式、行车+网兜作业方式和包装改散装作业方式相结合的组合式技术方案建设,分别用于楼房仓中转成品粮和小批量原粮、货棚中转大批量玉米、立筒库中转小麦。在不新征土地、不新建铁路专用线的情况下提高中转能力3.6倍,对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按照重庆市粮食局“十五”粮食科技的发展规划,各级粮食部门领导十分重视,思路清晰。坚持以推广应用为主,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为发展方向。采取自主申报为主,多种形式合作,严格项目论证、立项、申请及审批程序。在科学指导下,探索和推广应用储粮科技、粮油加工新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新途径等。同时,成立专门的科技项目领导小组,确保多项科学储粮项目、优质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完成,为生产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走合作道路,科研生产紧密结合。我们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上的优势,发挥我们自身在实验场地、熟知生产第一线的需求的特点。积极与西南农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无锡粮科所和成都粮科所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达到科研实践的目的,同时也培训了人员,增强了自身的科研和应用能力。

    (三)加大投入,严格管理,效果明显。在粮食企业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市各级粮食部门在“十五”期间加大了科技投入,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2000万元(其中:国拨项目资金700万元)。同时,严格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实行专款专用,保证了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完成。科研成果也同时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地方对粮油科技不够重视。认为粮油科技只花钱,不找钱,以至个别地方粮油科技没有发展规划,管理机构形同虚设。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政策导向,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装备未能较好地结合和应用,造成资源浪费。导致这些地方粮油科技水平低下,粮油科技发展缓慢。

    (二)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多年来知识更新慢,引进科研技术人员做得不够,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三)科技资金严重不足,成果转化力度不够。由于资金等原因,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不够;粮食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尚未实现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较差;缺少应用基础理论的指导和前瞻性的思考。致使一些生产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研究解决,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得到推广普及,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缺乏科技伦理意识,可持续发展观有待加强。粮油科技没有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应有地位,缺少科技伦理意识,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资源意识、成本意识。尽管在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四项”储粮新技术生产应用,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数据和经验,在某些方面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效地提高了储粮稳定性,粮食储藏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同步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我国以储粮生态为指导的粮食储藏理论体系。

    (五)粮油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滞后,粮油技术规程规范不够健全。

    四、对“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粮油科技发展规划,实现粮油科技规范化管理。尽快制定全国粮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和引导粮油科技的发展。推行“四化”管理(即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严格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加大粮油科技的开发力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使粮油企业加大科技的力度。

    (二)大力推进人才开发,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要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的机制,培养一大批专业性、实用型技术人才。要从政策上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开发、研究粮油科技,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解决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积极推动建立粮油行业生产、技术、市场销售及产业政策信息网络,支持和鼓励大型粮油企业集团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新产品开发,把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类粮食科技中介组织作用,搞好科技中介服务。

    (四)注重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搞好项目的储备工作。粮油科技的发展首先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如:储粮害虫对PH3抗性的治理,粮食物流技术研究,“无公害”储粮技术等,实现科技为生产服务,建立项目信息网,广泛收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产品开发策划,筛选出切实可行、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实施,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要搞好项目的储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