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及
“十一五”工作思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

    一、“十五”期间我区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我区坚持科技兴粮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市场需求及行业特点,以粮油精深加工、粮食安全储藏、粮油检测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科学技术发展为重点,吸收、推广一批粮食科技先进技术,促进我区科学储粮、粮油加工业技术改造以及粮食产业化发展,对我区粮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主要做法及情况

    1.积极推广科学储粮技术,确保储粮安全。“十五”期间,我区根据南方气候特点和粮食储藏的实际,在巩固“双低”储粮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粮情检测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全区储备粮科学保粮率达90%以上,有效提高了我区科学储粮水平,促进了粮食仓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确保了储粮安全。一是通过对粮库技术改造,改善科学储粮条件。几年来,我区通过“地方财政支持一点,企业筹措一点”的办法,加大了对粮库技术改造的投入,配置了先进的仪器及设备,提升了粮库功能,直接推动了“三项储粮新技术”等储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我区科学保粮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开展广泛的科学储粮群众性活动,积极探索科学储粮新技术。“十五”期间,我区各地因地制宜、土洋结合,积极探索科学保粮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柳州粮食储备库、河池国家粮食储备库等粮库在部分仓库喷涂反光隔热涂料,使储粮仓温下降了5-7℃。广西南宁储备粮库、宜州市粮食储备库利用谷虫净防护剂作试验,有效地抑制害虫的生长。百色大同粮食储备库八角粉防护与磷化氢膜下环流熏蒸防治害虫试验、罗城县直属粮库泡沫板隔热控温与储粮品质变化关系试验、柳州黄村粮食储备库硅藻土防护储粮试验、临桂粮食储备库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储粮害虫试验等科学储粮试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科技为依托,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十五”期间,我区把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效促进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种粮科技水平,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一是科工农贸相结合,研究培育推广优质粮食良种,实施种子工程。在广西区粮食局和广西农业科学院支持下,由广西粮食仓储公司与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组建了广西农乐种业有限公司,研发、培育和推广优质粮种子,发展优质稻种基地、种植示范基地。几年来,该公司培育了10多个在全区很有影响力的优质稻品种,在全区全面推广,每年生产推广优质稻良种100多万斤,建立优质稻良种基地和种植基地,推广种植100多万亩。同时自治区粮食局和广西农业科学院建立了新品种研发、奖励基金,用于优质粮食新品种研发及奖励新品种研发有功科技人员。二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指导农民科学种粮。“十五”期间,我区粮食部门通过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相关科技部门合作,在全区建设了30多个粮食科技服务站(点),指导农民做好优质稻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工作,送优质良种、送科技资料、送技术给农民,提高农民种粮的科技水平,增加种粮收入。“十五”期间,全区粮食部门参与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500多万亩,收购优质稻15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亿元。通过了优质稻品种的研发、推广以及科技种植指导,使粮食产业化增强了发展的基础。

    3.发挥广西粮油特色资源优势,研究开发特色产业。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世界仅有的几种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我区是全国油茶三大产区之一。近几年来,茶油以其更优的品质和更高的营养价值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区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与林业、粮食科研部门合作,成立优质油茶研发中心,繁育高产优质油茶品种,研究开发油茶科学的种植技术及综合利用。同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广西巴马县发展万亩优质、高产的油茶示范基地,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及工艺及科技成果,在南宁进行油茶籽油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以先进的加工技术带动生产,促进我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4.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加快粮油工业发展。近年来,我区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技术及项目,促进我区的粮油加工水平的提高。如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引进了瑞士、美国等国先进成套精炼油等设备,拥有了油脂行业精炼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区沿海粮油加工的龙头; 2004年广西通过招商引资引来钦州大洋粮油公司年加工80万吨大豆综合加工项目,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进一步带动我区临海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多家大米加工企业引进了电脑色选机等现代大米加工先进设备和技术,增加了新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形成了一批影响力强的产品品牌。“十五”期间,我区粮食行业有广西名牌产品11个、广西优质产品12个;有全国“放心粮油”产品44个,广西“放心粮油”产品65个,让人民吃上优质、安全、放心的粮油食品。

    5.加大科技术改造投入,促进粮食科技进步。5年来,我区共投入约2.3亿元对油脂加工、稻谷加工、小麦加工等粮油加工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如中外合资企业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投入2500万美元进行二期技术改造工作,技改后形成日处理大豆7500吨,日加工毛油1900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达48.8亿元;南宁市储备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00万元引进日本佐竹大米加工工艺及设备,改造高棠粮库精制大米车间。广西粮油质量监督检测站投资500万元购买先进的粮油检测仪器设备、建设新的检测场所,各地投资300多万元改造、增添检测设施,确保粮油产品质量。

    6.重视粮食科研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取得良好的成果。 “十五”期间,全区对粮食科技加大了投入,科技人员积极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年来,仅广西区粮油科学研究所承担研究与开发项目5项,成果产业化项目3项,投入科研经费260万元,其中《油脂静电炼油新工艺》等项目通过了自治区科技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粮食仓储企业自主研究的《全自动粮库机械通风降温系统》及《粮库房仓自动化滴水保湿降温系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粮食种业研究部门培育了13个优质稻品种,通过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鉴定,已在全区推广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科学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全区粮食行业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全区培训粮食保管员2000多人(次),粮油检验员200多人(次),不少企业还结合业务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使粮食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职工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经验与体会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是粮食科技发展的前提。提高对实施科技兴粮重要性的认识,把粮食科技工作放到粮食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加强领导,采取有力的措施,充分调动粮食行业和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这是推动粮食科技发展的前提。我区一贯来对粮食科技工作十分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到粮油科研部门及粮油企业视察指导工作。我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粮食科技工作,积极促成粮食与农业、粮食与林业等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优质稻种子工程的建设,促进优质油茶综合研究开发以及一批粮食科技项目的研究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是推进粮食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是提高粮食工作效率,有效推进粮食科技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十五”期间,我区积极开展粮油保管防化员、检验员等的技术、技能培训,不少企业也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使得科学队伍的建设得到加强,推进企业的发展。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方向。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科技研究的方向,科技成果才能更快、更好地转化,才能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企业是应用科技成果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使科研成果更快推广。近年来,我区粮食科研部门根据市场的需要加强技术攻关,围绕粮油开展科技研究工作。如“油脂静电炼油新工艺”项目是根据我区消费者喜好浓香型花生油需要开发的,得到市场和加工企业的认可,在不少粮食加工企业中推广,使新产品保持原有的花生香味和风味,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4.加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给粮食科技发展注入活力。近年来,我区粮食系统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内引外联,积极引进科技项目和技术,促进企业发展。如广西粮食科学研究所与加拿大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开发 “合成抗小猪痢疾全谱疫苗及其被动免疫抗体”和“食品营养及残毒快速酶标免疫分析检测技术”项目,利用国外的高技术平台,进入到国际先进技术的前沿,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为科技和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主要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区粮食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1.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在粮油食品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投入较少,在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经费明显不足,与目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不相称。

    2.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新时期发展需要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比,我区的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普遍缺乏高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处于技术前沿的领军型人才。

    3.粮食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较低。我区在粮油科研方面通过技术鉴定的成果较少,特别是生产企业自主研究成果较少,成果推广应用方面也处在较低的水平。

    4.粮油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粮油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处在较低的地位,对木薯、红薯、马铃薯等特色资源开发和深加工还处在初级阶段。

    5.储粮技术与装备有待提。我区相当部分储备设施是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年久失修,储备条件较差,设备落后,这部分粮库的储粮技术与装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几点建议

    1.建议上级部门加强对粮食科技的投入。请国家粮食局积极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联系,争取增加对地方粮食科技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2.建议粮食科研部门统一归口粮食行政部门管理。目前一些省级粮食科研所转制后,划归到国资委管理,这对粮食行业科技以及粮食科研所本身的发展都不利。离开了粮食行业,粮食科研所就没有了发展的依托;没有了专业粮食科研部门同样影响到粮食行业粮食科学研究的发展。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明确各省(市、区)粮食科研所(包括已转制的粮食科研所)由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以利于粮食科技的发展。

    二、我区“十一五”粮食科技工作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我区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兴粮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及粮食科技推广应用,加快粮食科技发展步伐,为全面推进我区粮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 发展目标

    粮食安全储藏、粮食精深加工技术装备得到优化提升,粮食质量检测和粮食流通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粮食科技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粮食科技应用进一步提高,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3.主要任务

    一是为适应我区粮食安全的要求,集成科技资源,着力发展粮食绿色储藏技术、粮油精深加工技术、粮食质量检测技术、粮食现代物流及信息技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粮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行业发展。

    二是根据市场的的需要,鼓励粮食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对我区粮食农产品特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积极研究开发绿色、健康食品,以满足市场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是加强粮食科技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大中专学校及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强职工教育和科技培训,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粮食科技队伍,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使粮食事业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四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区粮食产业化发展,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粮食科技服务,带动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二)我区粮食科技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1.粮油深加工技术。以引进吸收高技术设备、先进技术为重点,促进粮油加工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传统加工工艺及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档次,争创优质、名牌产品;加强粮油农产品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在提高优质稻精深加工技术的同时重点发展优质油茶深加工技术、木薯红薯马铃薯等我区优势特色粮食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技术以及粮油产品综合开发技术;充分利用我区区位等优势,加快临海粮油工业的发展,形成粮油工业园区和科技研发中心。

    2.科学储粮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促进储粮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加强粮库技术改造,改善储藏环境及条件,降低储藏成本。“十一五”期间,主要是积极探索绿色储粮技术,使粮食储藏在生态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环保、无公害储粮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大投入对我区骨干粮库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粮库功能,推广储粮新技术新装备,确保储粮安全。同时积极指导农村安全储粮,运用科学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3.粮食产业化经营。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科工农贸相结合,加强研究、培育、开发、推广优质稻及优质油茶、木薯等良种,对我区现有的部分优质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增加优质稻新品种。积极探索高产粮食栽培技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指导农民科学种粮,种优质粮,促进粮食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4.粮食检验检测、粮食现代物流、粮食信息化等新技术。加快发展粮食质量检测技术,配置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加速我区粮食质量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建立健全全区各级的粮油检验机构,建设全区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自治区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争取通过国家级实验室的认定,促进检测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加强粮食科技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吸收和推广信息技术在粮食宏观调控及储藏、加工、物流等方面的全面开发应用。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各项战略部署,促进粮食科技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我区将充分发挥粮食科技对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切实加强对粮食科技的领导和指导。

    1.加强粮食科技工作的领导。全区各级粮食部门要提高对实施科技兴粮重要性的认识,把粮食科技工作放到粮食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充分调动粮食行业和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粮食科技的发展。

    2.加大对粮食科技投入。积极引导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对粮食科技投入,形成以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粮食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粮食科技的投入支持,用于粮食科研装备建设、粮油精深加工、科学储粮等技术研发。粮食企业也要自筹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粮食技术开发与引进,加强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粮食科技进步。

    3.积极为企业创造发展科技的良好环境,发挥企业作为科技主体的作用。积极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方面获取政策支持;督促各级粮食部门建立健全粮食科技奖励制度,表彰和奖励在粮食科技进步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和教育,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科技素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开发水平。

    4.坚持改革开放,为企业注入活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粮油科学技术、高层次的粮食科技人才,引进资金和科技项目,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粮食企业竞争力,推动我区粮食事业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