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及“十一五”发展思路


湖南省粮食局

    一、“十五”时期湖南省粮食科技发展状况

    1.主要成就

    (1)粮食储藏技术明显提高。1998年以来,国家投资在湘兴建高标准仓容47亿斤,新库配置了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监测及谷物冷却等储粮设备,进出库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部分粮库开展了准低温储粮研究;储粮防护剂开发取得初步成效;高水分稻谷防霉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2)粮食加工转化技术有一定发展。上规模大米加工企业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制米加工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工工艺更为灵活,产品方案更为合理。少数企业的稻米加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油脂、面粉制品加工技术更趋成熟。开发利用高效、节能、低耗的新型组合米机逐步取代陈旧、资源消耗型小型米机。米糠、碎米和稻壳等稻米加工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得到加强。

    (3)粮食质检技术有所提升。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站配备了先进的检测仪器,检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4家市州粮油质检站的技术条件也有一定改善,一些大型粮食企业建立了质检中心。通过不断培训,全省1800多名粮油质检人员检测水平有所提高,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质检骨干队伍。

    (4)行业科技攻关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个,地方及企业自选项目30多个。获国家成果奖1项、获省部级成果奖6项,获省粮食局科技成果奖10项,并承担了4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5个专题研究,获省部级级软课题研究成果奖11个。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稻谷产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农户设计的5种新仓型提升了防鼠、防虫、防潮功能,已在省内及江西省部分市县进行示范。衡阳县粮食运输公司研制出“粮食散装卸运输车”获得科技部新产品成果奖并开展了试制应用。郴州粮机厂、湘粮机械厂研制的白米抛光机和新型碾米机取得了重大进展。

    2.存在的问题

    (1)行业科技发展能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市级国有粮油科研机构已解散,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在科研机构改革后面向市场开展科研的能力有所下降。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还未建立,技术装备更新与产品升级换代缓慢,科技发展能力不强。行业应用基础和软科学研究经费不足,各级政府对粮食预算资金一般限于产前环节科技投入和政策性经营补贴,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与机制没有形成,成果推广应用缓慢。省、市两级粮食学校基本转向,行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现有粮食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生化、食品等专业人才与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缺乏。

    (2)粮食加工转化技术无实质性突破。粮油加工业小型分散,工艺水平较低,技术低水平复制,以初级产品为主,能耗高、出品率低、效益低,专用品种少。特别是农村小型粮油加工企业,质量差、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稻米加工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率和综合开发利润贡献率仍较低。利用生物等高新技术开发稻米加工副产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关键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粮食机械企业自主研制能力不强。

    (3)粮食储运技术研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储粮害虫的非化学防治等绿色生态储粮的研究与应用亟待开展。传统的磷化氢熏蒸杀虫面临着害虫产生抗性、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优质稻米保鲜技术研究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形势还不相适应,高水分晚稻安全度夏和北方玉米入湘储存等问题仍长期存在。储粮机械通风失水与保质保水矛盾没有较好地解决。农村储粮水平落后,普遍存在落后的晾晒、储存方式,虫、霉、鼠害损失严重。散粮流通各环节不配套,自动化程度不高。粮食物流信息产生与采集分割,信息共享程度低。提供较为完善的粮食产后科技支撑。加强农户产后环节传统技术改造,建立农村粮食产后储存、加工、运输技术服务体系,实行绿色储运,保持储存、运输中的品质,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4)粮食质量检测能力与技术研究不能满足需要。全省粮食质检体系不完善,基层检测站仪器配置落后,整体检测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粮食质量快速检验方法与仪器不能适应粮食流通需要。地方粮食标准和粮食制品质量标准制订滞后,关于农药、化肥新品的应用对于粮油质量安全影响等前沿性研究少。

    二、“十一五”时期湖南省粮食科技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要求,加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提高粮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粮食储运、加工成本,维护粮食安全,加速实现粮食经济强省目标。

    2.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科技创新立足于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全省粮食宏观调控、产业化经营、现代物流、科技创新、监督检查五大体系建设,注重适应市场需求。

    (2)企业为主。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项目建设必须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优化机制。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引领作用,有效配置粮食科技资源,充分调动粮食科技工作者积极性。

    (4)统筹协调。跟踪世界粮食科技发展前沿与解决行业建设中实际问题相协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协调,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与推广普及现有技术成果相协调,重点技术突破与行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3.总体目标

    初步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全省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解决制约稻米加工、储藏、物流、质检四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技术。争取获国家级科研成果8项以上,省部级科研成果35项以上。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稻谷储藏、大米加工与转化技术和产品标准领先国内、接近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龙头企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管理水平极大提高,行业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企业科技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

    4.发展重点

    1.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建成“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校和人才培养为支撑,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1)完善粮食科技协调管理机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科技指导、协调和管理,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方向,为行业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环境。协调行业科技资源,实现行业项目建设与科技进步的紧密结合,推进行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大行业基础性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积极研究有效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管理模式。(2)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龙头企业技术(科研)中心建设,使企业成为创新人才聚集地、研究资金的主要投入者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建成2个粮油机械研发中心、3个稻米加工转化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2个面业及2个食用油产品开发中心,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力实施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把企业科研、技术练兵、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行业“产学研”互动机制建设,实现科技研究主体与企业紧密结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3)发挥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科研龙头作用。加强省粮科院稻谷储藏加工技术研发、粮油质检技术开发与质量检验能力建设,建成为国家级稻谷产后工程技术中心,发挥其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重点突破一批行业基础、关键、共性科技研究,完成一批应用型科技攻关和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以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省粮食技工学校为基础,组建省粮食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完善粮食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的机制,组织实施“领导人才、经营人才、专业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5)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粮食行业协会、农村与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服务。加强粮经学会建设,将科技期刊——《粮食科技与经济》办成行业科研重要阵地,完成一批重要软科学课题研究。广泛开展粮食科普宣传,在全行业形成爱科技、懂科技、重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尚。

    2.粮食加工

    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粮油精深加工和特色产品,提升稻米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开发的粮食机械水平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并形成产业规模。(1)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着力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加工过程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研究,开发传感检测控制、工艺秤等机电一体化装备。促进企业普及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2)大米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精制米加工和转化技术与装备,提高优质米比重和深加工比重。改进加工工艺,加强专用米研制和专用设备开发,开发有机(生态)米、营养米、保胚米、发芽糙米等。加强米制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发展大米(碎米)深加工,开发大米淀粉(淀粉糖)、大米粉丝(米线)、大米蛋白、膨化食品等。(3)稻谷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深度利用米糠和稻壳资源。利用米糠开发米糠多糖、膳食纤维、米糠蛋白等食品或开发日化、医药产品,利用稻壳发电和生产环保纸杯、包装材料、脱色剂、硅胶、热耐火材料等。开展专用稻综合利用技术研究。(4)油脂及面业加工。加强油脂精炼与深加工技术研究,深度开发茶油、米糠油、菜籽油制品。加强专用面粉、营养面粉生产技术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加大面条加工先进装备采用率,加强面制品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5)杂粮加工与综合利用。开展杂粮基础性营养研究,为实用性技术开发提供依据。开展杂粮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强方便、功能性新产品开发。开展薯类保健和方便食品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延长产业链。(6)粮食加工装备研制。逐步实现粮油加工关键设备国产化,提升大米精加工工艺水平和规模化配套,优化油脂、面制品加工工艺水平,提高粮食机械性能和自动化水平。适应粮油产品专、精、深加工需要,加大专用设备的研制。适应农村粮油(饲料)加工需要,开发环保、节约、实用的新型的粮食(饲料)加工技术和装备。

    3.稻谷储藏

    加强稻谷储藏应用基础研究,开发我省的绿色生态储粮新技术,大型粮库稻谷储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户储粮损失率明显下降。(1)稻谷储藏生态系统研究。储运品质变化原因及陈化劣变机理研究;储粮害虫种群变化规律及害虫抗性调查、监测与对策研究;储粮微生物的控制与应用研究;粮堆温度(热量)、湿度(水分)、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磷化氢释放与降解、储粮防护剂降解等生态系统研究;粮食损失关键控制点及技术装备研究;不同地域的最佳储存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及气候变化对粮食晾晒及储存影响研究。(2)低温、生态储粮技术。自然低温通风技术开发;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机综合应用运行模式研究;低温仓优化设计及旧仓改造技术研究;粮仓保温、隔热、防水、防潮、防霉、防虫、气密性技术及新型材料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新型气密材料和密封技术,储粮保质和防治虫霉最佳气体配比;采用冷、热、气调(高CO2或低O2)、辐射、筛理、阻隔等各种物理技术综合防治储粮虫霉技术。(3)高效低毒防治储粮害虫保护剂。研究替代及减少磷化氢使用的方法与技术,开发低剂量、低残留、有效期长的新型储粮防护剂(包括植物性杀虫剂)。(4)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病原微生物利用研究。化学信息素(食物引诱剂、性信息素、甲虫聚集信息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遗传防治以及对储粮害虫有抗性的粮食品种的研究与开发。(5)储粮装备研究。加强粮库进出仓、装卸设备开发;加强稻谷烘干设备的应用,发展稻谷低温快速干燥及水分还原技术与设备,开发反映储粮稳定程度和虫霉危害状况的粮堆气体成分分析仪器、反映储粮害虫危害状况的声学测定仪、反映粮食储存新陈状况的检测仪器等专用仪器。(6)农户储粮技术及装备。开发农户储粮防虫、防霉、防鼠技术及装备。(7)储粮信息和管理技术系统。应用电子传感、通讯和远距离遥控技术,实现大型粮食储备库储粮实时动态监控。重点发展粮食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储粮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储粮虫霉防治专家系统和远程咨询服务支持系统。对稻谷储存规模、轮换周期与优质保鲜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粮食安全成本优化”模式。

    4.粮食物流

    按照“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现代化”的要求,发展高效、便捷、安全的粮食现代物流技术。高标准规划、科学论证金霞粮食物流园的发展问题,充分发挥园区聚集效应,打造全省粮食“航母”。(1)现代粮食物流模式研究。探索与本省粮食生产、流通相适应的现代粮食物流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粮食收纳库、中转库和储备库综合技术应用示范;开展粮库建设合理布局与设施配置优化技术研究和粮食物流项目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评价模型研究。(2)粮食运输技术与设备开发。粮食运输方式和工具优化研究;稻米专用运输工具开发;集装箱粮食运输技术与装备开发;粮食“四散”流通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3)粮食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粮食电子商务关键技术,为粮食企业、粮食批发市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技术平台,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

    5.粮食质量标准及检测

    完善粮油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粮食快速检测方法与仪器研制开发,建设全省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稻米标准与检测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接近或超过国际水平。(1)粮油产品质量标准研究。研究科学评价粮油及其制品质量、品质的指标及相应的标准;研究储存粮油品质变化规律和监测指标,指导粮食科学储藏;研究制定地方标准,完善粮食标准体系。(2)质量快速检测方法与仪器。根据粮油质量标准要求,研究开发适用性强、实用的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方法和仪器。(3)卫生安全指标检测技术。加强WTO标准政策与技术壁垒和对策研究,开展粮油产品中有毒物质残留的检测与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4)完善粮油产品品质测报制度。开展粮食收购、储存品质调查和原粮卫生抽查与对策研究,建立稻谷品质测报数据库,指导种植结构调整。(5)质检体系建设。将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站建设成南方稻谷区域重点实验室,建成7-9个市级区域性粮食质量中心及一批基层检测示范点(主产县或企业),满足全省粮食流通质量检测需要和粮食科研检测需要。

    6.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指导。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粮食行业科技的指导职能,加强《规划》的宣传,支持企业做好项目管理,建设科技发展项目库,争取科技计划和资金。及时发布行业科技信息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要求行业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引导行业合理投资,减少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对粮食科研活动的引导,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和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政策支持。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并帮助企业切实落实。鼓励龙头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2-3%的科技开发经费,在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预算中列出3%专项资金用于相关科研。加大对粮食科技进步政策的研究力度,积极争取新的政策支持,鼓励粮食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继续落实《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1000万元。争取省市财政对粮食科技进步保持一定的资金支持,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政策性贷款,对企业设立科技研发中心进行配套资金支持等。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500万元规模省粮食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支持基础、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争取设立湖南省农户储粮装具示范工程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在42个粮食主产县推广应用“农户科学储粮”研究成果,确保农户绿色安全储粮和减少损失,促进农民增加储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专项建设资金1700万元,等等。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拓宽粮食科技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及院校多元化投资机制。

    (4)促进合作交流。广泛开展调研研讨、新技术推介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行业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开展投资与合作做好牵线拱桥和组织协调工作。推进省内外粮食企业、科研院校、中介组织的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项目。加强粮食科技信息交流,跟踪国际粮食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实现全省粮食科技能力和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