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促发展 精深加工结硕果

湖北省粮食局

    湖北是产粮大省,稻谷产量居全国产量第四位,油菜籽居第一位。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省粮食行业科技开发及粮油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十五”期间我省粮油加工业依靠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米、面、油、食品、粮机加工为主体,具有较大生产规模,较强经济实力的粮油工业体系。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湖北粮油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大米加工量居全国第4位,油脂加工量居第9位,小麦粉加工居第9位,直接为粮油加工提供工业母机的粮油机械制造业,其技术水平和经营规模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部分碾米成套设备和单机机械性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并出口到国外。

    一、十五期间,我省粮食行业依靠科技创新,结出丰硕成果

    “十五”期间,我省粮油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粮食经济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粮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回顾“八五”、“九五”以来的历程,我省粮油科技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科技成果的推广使得粮油加工业、科学储粮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于食品专用粉、色拉油、高烹油等系列开发,我省粮油食品基础原料的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米、面、油加工行业的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较陈旧,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很被动。我们意识到,只有提高“科技兴粮”的共识,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选择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这些不足,在“十五”期间,我们从理念上升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意识,振兴粮食行业。在“十五”期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1.以科技为先导,选择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逐年提高

    “十五”期间,以实现现代化粮食加工,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重点研究粮食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增值技术,研究开发粮食加工新工艺、新设备及多级利用增值技术,如谷糙分离、多级轻碾、抛光色造、营养调质,特种米,配制米的加工生产工艺;小麦碾皮及剥皮制粉技术新工艺等不断完善和探讨系列高效碾皮机的研制。食品专用粉等系列产品开发的延伸。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技术,开发“无刑粮田”,重点研究产后的收购、储藏保鲜、害虫防治等系统工程技术,通过这些攻关及相应措施,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粮食产业。湖北省粮机厂承担的省科技厅“重中之重”项目:“小麦剥皮制粉新工艺及设备的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技术在省内外小麦主产区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我省的粮机业立足于消化、吸收和创新研发,我们原省粮机厂研制的喷风米机、抛光机以及100吨碾米成套设备的工艺都是在国内领先,用户反映很好。目前,我省部分粮机厂又在研发“低温米机”、“低温抛光机”。我们的谷糙分离机在国内同行中也是处于领先水平。襄樊一粮机制造的重力谷糙分离机,纸坊粮机厂的挑担筛,都是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被同行当认可。鄂州方方模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碾米砂辊是我省的又一个特色制造业,全国的碾米砂辊标准就是由他们起草的,这个厂经过改制后,仍然管理十分规范,依靠科技不断开发系列产品。

    2.以企业为主体,推广成熟实用的科技成果,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科技成果的最终用户主要是企业,企业不仅要成为市场的主要载体,还要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主体,成为技术开发,科技进步的主体。在“十五”期间,我们拟推广了省粮机厂研制的日产50吨、100吨大米加工新工艺及新的成套设备;襄樊一粮机厂生产的新型重力谷糙分离机(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粮机厂的立式碾米机(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食品专用粉系列生产工艺和技术。推广小麦剥皮制粉新工艺新技术,在枣阳和襄阳建立了示范基地,并在省内外推广改造18—20个厂家,并不断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工艺完善,向省内外市场和乡镇企业进军,在一些小麦主产区扩大影响和占领市场。推广科学储粮技术,以荆门市沙洋县和枝江市粮食局等示范基地,向全省辐射。在粮机制造方面,我省位于安陆碧山粮机城的永祥粮机厂,率先立足自身优势开发研制了色选机,正在我省相当一部分企业中推广使用,取代进口的设备,不仅性能好,而且投资少,成本低。目前,我省相当一批大米厂配备了色选机,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以品牌建设为契机,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提升

    稻米加工是我省优势,“十五”以来,我省大米形成了普通米、精制米、免淘米等各种系列的小包装,开发了营养强化米、米饼、米粉及利用碎米生产果葡糖等产品;面粉、面条形成了普通粉、精制粉、自发粉、食品专用粉、各种特色面条、方便面、热干面等系列;油脂形成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各类品牌的色拉油、调和油、高烹油,其中色拉油的生产比例超过35%;还有云梦大豆蛋白以及野菜系列开发等食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通过连续7年举办粮油精品展销会,开展“放心粮油”等活动,企业的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粮油品牌,已大量进入超市和省内外市场。从2003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粮油精深加工和产业化项目贴息。通过近三年的项目扶持,全省粮油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名牌产品的创建。

    4.以粮油转化为主体,粮油精深加工水平逐年提高

    “十五”以来各地加大了在粮食转化增值方面的投入,利用粮油副产品大做文章,与此相应也加大了粮油加工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工艺水平和设备档次,增加了大米色选、小麦配粉、油脂精炼及真空包装等设备,加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地还开发了稻壳发电、稻壳筒、米糠油、利用碎米生产葡萄糖、蛋白粉,利用饼粕生产饲用蛋白、提取植酸等高附加值和综合利用产品,利用玉米、麦麸生产可降解一次性餐具,正在开发利用菜籽转化生物柴油项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全省粮油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档次不断提高。

    二、当前我省粮食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由于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我省粮油加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丰硕成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布勒、佐竹公司的制造实力相比、与国内沿海开发地区相比,与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湖北的粮机行业尤其是大米、油脂加工机械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后发优势,在全国同行业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粮机制造业还有差距,在产品的研发中还要注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国情、省情自主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档次,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

    2.我省的粮油加工企业比较分散,中小型企业较多,真正形成合力不够,加工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强,规模偏小,有较强的竞争力的集团不多,粮油产业化程度不够高,粮油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分割,形成不了整体优势。

    3.在精深加工上技术创新不够。目前多数企业仅限于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对大米做进一步的深度开发,综合开发不够,尤其是稻米产业链短,缺乏突破。要提高品位、做大做强,必须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必须延伸产业链,抓两头带中间。

    4.稻米加工的“两端”研究和开发不够,国外十分注重对稻谷前端的种植、收割、烘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的研究,在稻谷加工后端的营养强化、免淘、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我省也存在差距。目前我省已在推广稻谷“不落地”工程。

    下一步针对目前的现状,我省主要精力要放在加大开发粮油新产品的力度上,放在粮油深加工设备的研发上。拟邀请日本、韩国的同行专家来我省开展专题技术讲座与交流,使我省有更多的企业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开展龙头与农户紧密联系的粮食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实现从粮食品种研发、供应、种植、收割、烘干、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不落地”工程,减少粮食损失,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项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5.粮食消费观念不够科学,我国的大米消费大多停留在吃精吃细上。实际情况是大米加工越精细,营养损失越大,日本对大米的消费已转到营养保健快捷的功能上,所以糙米、发芽糙米、营养强化米、方便饭有一定市场,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大米新产品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同时也要合理引导消费,由吃饱吃精尽快向科学、健康、营养方面引导。

    三、“十一五”期间我省粮食科技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市场导向、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和政策引导,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改造进程,提升行业科技水平,经营规模和竞争实力。整合现有粮食行业资源,加快粮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努力向生产和市场延伸,实现产、购、加、销一条龙产业化经营。利用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粮油加工的技术改造力度,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作用,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重点培植一批加工主导型粮油集团,提高粮食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在粮食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1.实施“四个五工程”。一是全省重点培植50家销售额过2亿元的粮油龙头企业,组建一批加工主导型的粮油集团。二是突出抓好5家影响大、带动力强、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粮油加工龙头和集团,实现销售额过20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三是培植50个知名粮油品牌(包括大米25个,面粉、面条10个,油脂10个,粮机5个)。四是集中扶持50个粮油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2.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扩大日处理原料在100吨以上的粮油加工企业比例,尽快改变目前“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含量低”的局面。每个县(市)重点扶持1-2家骨干加工企业,作为应急预案的重要载体,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这类企业可以保留一部分国有股份,或者与购销企业组成一个法人,吸收民营和社会资本参股,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3.提高粮油转化率。3-5年内,全省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达到60%,其中外销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全省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在本省粮油市场和各大超市中,省内粮油产品销量达到50以上,外销粮油比例逐年提高,有一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4.扩大精深加工比例。3-5年内,粮油精加工产品比例提高到80%,其中精制米占总产量的85%以上,专用粉占总产量的50%以上,色拉油和高级烹调节器油点总产量的80%以上,餐桌主食的工业化比例达到35%。

    5.加快基地建设。推广“公司+基地(或中介)+农户”经营模式,实现粮油原料基地化和优质化。龙头企业加工原料70%实现基地化,省级龙头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市、县级龙头达到5万亩以上。

    提升粮机装备水平。在全国“十一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中湖北被列为四大粮机生产基地,并以武汉、安陆的粮机企业为龙头,延伸鄂州、黄石等地,组建粮油集团,形成全省粮机产业集群。大米、油脂加工机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装备达到同期国际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机生产基地。

    (二)重点任务

    1.在稻谷生产量、商品量大的长江、汉江流域,构建稻米加工产业群,包括大米加工及米糠、稻壳、碎米等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项目:

    (1)重组构建年产10-15万吨大米加工龙头企业;

    (2)建设示范性米糠综合利用企业,年处理米糠1-2万吨,与之配套的糙米生产项目、米糠保鲜项目以及生产米糠油、天然维生素E、米糠营养素、糠蛋白等;

    (3)稻壳综合利用项目,包括稻壳发电,以稻壳为原料生产人造板材及餐具等用品;

    (4)营养强化米项目;

    (5)以大米为原料的米饼、快餐食品工业化生产项目;

    (6)利用碎米生产果葡糖、葡萄糖、蛋白发泡粉等其它综合利用项目;

    (7)留胚米、无公害保胚灭菌优质米和发芽糙米生产项目。

    2.在沿(武)汉十(堰)高速公路的优质小麦产业带和黄石、荆州等面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馒头、饼干及其它专用粉生产,增加各类系列面条规模。重点发展项目:

    (1)冷冻面团的开发与生产;

    (2)以小麦胚芽为原料开发与生产维生素E;

    (3)小麦胚芽蛋白的提取及应用等。

    3.在双低菜籽和棉花主产区的长江、汉江流域及武汉等主销区,发展全省菜籽、棉籽等油料加工基地,在现在基础上形成年加工油脂8-10万吨的大型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

    (1)菜籽冷榨、脱皮加工技术;

    (2)200-300吨/日油脂精炼及专用油脂制品生产项目;

    (3)饼粕脱毒,提高其利用价值;

    (4)回收生活废油,转化为生特柴油。

    4.在十堰、恩施等地区,依据资源状况发展绿豆、豌豆、芸豆等杂粮加工,形成具有杂粮特色的加工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项目:

    (1)开展杂粮精深加工,制成各种优质食品或食品原料;

    (2)开发新产品,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3)实行杂粮精选与包装,扩大出口创汇。

    (三)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全省重点扶植一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品牌。树立“大企业,大品牌”的观念,努力在机制创新、政策倾斜,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增加科技投入,争取多方政策,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重组和联合,通过相互参股、控股实施工商联合,优势互补等形式,扶植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全省大、中、小的骨干企业群,每个县(市)重点培植一家龙头,每年开一次现场会,每个阶段确定一项工作重点。今年省里突出抓好20家影响大,带动力强,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粮油龙头企业,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定期通报。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形成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各级、各类粮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推进资源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优化产业资产和产业结构,重组整合现有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粮食销区到产区投资,建立优质原料和深加工基地,提高科技含量,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联合,把企业自身滚动发展与同类企业联合有机结合起来,争创科技型企业。

    3.增加科技收入。依靠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多方筹措资金,增加科技投入,开发高附加值的粮油精深加工产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一支具备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技术能人队伍,一支具备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一支业务精、作风好的职工队伍,为粮食行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四、几点建议

    1.请国家粮食局将科技创新工作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发展粮办工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粮办工业要做大做强做出品位,必须充分发挥资产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延长产业链,从整体上提升粮油工业发展水平,开创粮食科技工作新局面。

    2.希望国家局能够争取多方政策,推进和扶植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设立科技开发专项资金,鼓励各级粮食部门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建议国家粮食局在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时,设立表彰科技创新企业奖项,出台科技型企业评比表彰办法。

    3.建立沟通平台,提供横向、纵向的沟通渠道,有针对性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技术交流培训,包括技术讲座及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技术创新和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题,在发挥各类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用的同时,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管理咨询团,巡回开展技术服务,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