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五”
努力实现江西粮食科技工作新跨越


江西省粮食局

    一、“十五”期间江西粮食科技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在国家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省粮食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围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这条主线,根据行业需要和市场的需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产业,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加粮食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组织粮食企业积极申报科技攻关项目。有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0个项目列入江西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0个项目列入地市级或自设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横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项目30多项等。

    (二)企业科研成果硕果累累,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十五”期间有10多个项目获得科技奖,项目申请专利2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专利15项。

    (三)区域资源优势显现,特色粮油加工呈较好发展势头。现有茶油生产企业10多家,基本是民营企业,其生产的绿海、仰山、润心牌茶油等茶油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2005年我省油脂加工生产近50%为茶油产品。

    (四)通过产品开发和培植品牌,依靠科技进步,开展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形成了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五)“十五”国家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提升了粮食仓储技术现代化水平。

    (六)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粮油学术交流活动及粮油产品展销和技术贸易洽谈活动,招商引资成果显着。

    “十五”期间江西省粮食局直属单位立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投入项目经费总额约3000多万元,项目新增产值达6000多万元,创利税500多万元。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500多万元。

    二、主要体会

    回顾“十五”粮食科技工作的主要体会:一是粮食科技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二是研究解决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中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是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参与粮食科技创新活动,吸引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工作。三是注重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以市场需要、行业需要和生产实践为标准,建立粮食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速度,构建支撑有力、机制灵活、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粮食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五”江西粮食科技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面对“十一五”粮食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科研实力还有很大差距。明显存在科研基础条件差、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管理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人才匮乏、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四、粮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粮食科技重点领域发展方向

    (一)粮食科技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不断调整优化粮油工业产业、产品结构,积极引导企业间和地区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织以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走粮食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之路,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特别是利用高科技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科技项目,加快我省粮油加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粮食产、购、加、销一体化,原粮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粮食科技重点领域发展方向:不断提高稻谷加工的集约化程度,要大力开展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

    五、粮食科技的主要工作

    一是加强粮食科技管理,完善粮食科技协调管理机制。二是推动省粮科所和粮食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三是提高粮食加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粮油精深加工和特色产品,提高粮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四是积极开展粮食流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科学普及等工作。五是开展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在粮食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应用的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作。

    六、加强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以省粮油科学研究所、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组建省粮食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完善粮食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的机制,鼓励人才流动,形成“竞争、协作、流动、开放”的运行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吸引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创新。组织实施“领导人才、经营人才、专业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级粮食行业协会、学会联系各创新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粮食科技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供信息指导和市场服务。广泛开展粮食科普宣传,在全行业形成爱科技、懂科技、重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