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粮食局科技工作总结及
“十一五”科技工作思路


北京市粮食局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发展,粮食科技逐渐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我局围绕科技兴粮和科学管粮开展的粮食科技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一、“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 建立完善全市粮食检测体系。

    “十五”期间在全市完善了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了50个储备库检验室,完成了设备配置工作并制定了各种制度,为承储企业资质认定做了前期准备工作,使市储备粮的质量完好得到保证。

    (二)“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市粮食局共投资2669.3万元,用于局机关、信息中心和所属单位和区县粮食局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粮食市场行情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二是储备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是粮食购销竞价交易平台。四是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五是提高粮食仓储设施科技水平,完善粮食储存技术,粮食品质得到提升。

    “十五”期间,在三批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建设中,国家粮食局积极倡导以科技为先导,推广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变了以前低技术水平储粮的落后面貌,为提高粮食仓储科技含量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粮食现代化物流、现代化管理带来了可能。随着新粮库的建设,不仅增加了仓容,也使我市粮食仓储技术、现代化水平、仓储设施上了新的台阶。

    二、粮食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看,粮食系统的科技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科技队伍。

    2、 缺少必要的开展基础性研究的资金。

    3、 科技人才缺乏。

    三、“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意识,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基础管理,提高科技水平,确保首都粮食市场的安全和粮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粮食检验规划工作

    1、粮食中化学性污染检测与研究。提高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粮食安全等问题,为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国内外农药除草剂使用现状。

    2、粮食中生物性污染检测。确定粮食农残快速检测和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

    3、粮食营养性研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均衡和营养全面认识和需求,未来检验范围将越来越广,从扩展业务的角度,必须从常规检测向技术含量高的检测领域发展。

    4、粮食中化学性污染检测与研究。开展食品中染色剂、改良剂、抗氧化剂,氧化剂等类添加剂检测。

    5、逐步开展转基因检测由定性到定量研究,开展小麦、玉米、大豆、菜籽及油脂的转基因检测。

    6、努力提高家庭主食品、方便食品的技术水平。从减轻家务劳动等方面考虑,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冷冻食品以及方便食品产业。

    (二) 仓储工作规划

    1、在仓储工作中,要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环境,把推广应用低温储粮为主的绿色储粮技术作为重点,研究制定北京地区的科学保粮新方法。

    2、发展粮食现代化物流。以科技为主导推动高效快速的粮食物流技术和“四散化”的发展,积极发展散粮物流技术、集装化装备技术,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构建高效、便捷的粮食物流体系。

    (三) 信息技术规划

    认真贯彻市政府办公厅京政发[2004]29号文件精神,健全和完善全市粮油信息监测系统,针对本市大型骨干粮油批发市场现状,加强批发市场信息监测与发布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有效履行市政府赋予的粮油信息监测预警职责,为重点解决粮食供求平衡和应对突发事件等问题提供信息支持。一是在粮油批发市场建立信息发布大屏幕。二是强粮油市场信息采集监测平台建设。三是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通信指挥系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