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科技工作总结及“十一五”科技规划 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
一、概况 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20余家,主要从事粮油储存、批发、加工、国内外大宗贸易、进出口业务、连锁销售、资产经营、实业投资等业务,并将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贸易中转四大主体业务。 集团目前拥有职工4897人,从事科技及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81人,约占职工比例的1.7%,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43人。从整个科技人员比例来说,集团的技术人员队伍比较薄弱,粮油专业性人才不够,尤其是粮食科技及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按照集团的发展战略,引进专业人才、扩大科研队伍是目前集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任务。 粮油食品精深加工是集团重点发展的主体业务之一,集团下设大米加工、面粉加工、大豆加工、油脂精练、面条生产、方便米饭、保健食品等多家加工企业,拥有乐惠、海狮、海鸥、沪1(雪雀)、味都等五大名牌产品。集团下属加工企业拥有技术先进的粮油食品和保健食品加工设备,具备上海规模最大的粮油装卸和仓储设施。 集团下设的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是集粮食、油脂、食品及衍生物深加工的综合性开发应用型研究所,有一批资深科研人员,具备先进的成套实验设备和研究工艺。另外,所内的上海市粮油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验收,可以承担油脂、面粉、大米、调味品等十四大类上百个粮油食品的检验和粮油作物转基因指标的检测。 二、科技项目执行管理情况 1.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和立项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十五”期间集团科技项目经费投入所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资金投入约100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资金投入9496万元。由于“十五”期间集团的整体目标处于改革调整阶段,因此各个企业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申报的项目数和科技项目经费的投入比例都不一样。 “十五”期间,集团共审批实施科技项目13项,承接国家专题项目2项(《销区糙米流通试点工程建设》、《糙米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的研究》)。在集团审批的科技项目中,新产品开发项目7项,以企业实施为主;应用开发项目6项,以科研所实施为主。另外,由集团审批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若干项,主要是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由企业负责实施。 2.科技项目单位参与情况 “十五”期间,从单位参与情况看,集团科技项目的实施主要分为:科研所实施项目和企业实施项目。 科研所实施项目:由我集团粮食科学研究所申报并实施,项目主要分为2类:一是借助科研所的科技力量,帮助集团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另一类是根据企业市场销售对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进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开发及相应的基础性应用研究。项目以服务集团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利用科研所的人员优势和先进设备,通过集团协调和双方配合,基本实现了科研为生产、销售服务的目标。例如:科研所实施的“小麦胚芽微胶囊化”项目,由科研所进行了小试研发,成果由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和销售,丰富了企业的产品种类和提高了经济效益,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企业实施项目:主要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向集团申报并实施,按项目性质又分为仓储保管科技项目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 1)仓储保管科技项目,主要由我集团下属仓储公司及有关库站申报并实施。项目是根据粮食仓库储粮保粮的需要,在仓房改造、粮食保管、通风降温、虫害防治、进出仓工艺、粮情检测等方面提出的应用性课题,除承接的国家粮食局销区糙米流通试点工程外,基本上以围绕解决集团内库站储粮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升储粮条件、保障和提高粮食质量为主要目的开展的一系列科研活动。项目先在有关库站试验研发,成功后推广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例如,“十五”期间,在保粮技术和粮情检测方面,集团仓储公司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在实施中不断总结修正,自主开发的新一代零布线远红外粮情检测系统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在集团系统内的各库点进行了推广应用,为保粮人员取得库内粮食的精确数据提供了先进的工具。 2)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由企业根据销售需要进行申报并自主实施,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体现短、平、快的特点。企业根据市场反馈信息,拟定近期市场销售较为热门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由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完成研发。项目研发周期较短,但市场导入快,而且企业可以较快取得经济效益。 3.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从“十五”期间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情况看,首先,项目的实施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家粮食局和集团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科技项目资金的落实到位得到了保障、项目工作的推动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各企业的配合。其次,组织到位、分工明确,按合同书或项目建议书内容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尤其是产业化项目,落实好项目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的分工职责。再次,充分利用行业内已有的经验,对遇到的技术问题,积极组织专家咨询和相关专题研讨会,博采众长,为达到各项技术指标提供了保证。 4.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十五”期间,对集团全局来说,是一个战略性调整的时期,对集团的科技工作来说,也是一个科研体制改革、技术力量重整的时期。企业重组、机制改革、人员分流等情况都给科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总结“十五”集团科技工作管理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技术人员队伍较薄弱,专业性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由于集团体制改革的需要,集团下属企业对人员进行了精减和分流,尤其是造成了许多专业性技术人员的流失,使得集团的科研工作出现了人才危机。另外,社会中粮油行业专业性人才短缺的现象,也给集团引进科技人才带来了困难。 二是适应集团发展的科研新体制还需完善,科技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仍需加强。集团成立后,粮食局下的大型企业一并划入集团,原先的科研模式受到了冲击,为了适应新一轮发展,集团在调整的过程中也对科研体制进行了探索并逐步实现调整。“十五”期间,在集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对企业与科研所的分工进行了明确,对于科技项目的管理也逐步规范化,科技及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日趋有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集团的科研管理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科技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科技项目的规范化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三是集团对外的技术交流不够,科技信息闭塞。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企业忙于经营,科技项目的出发点仅是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很少能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资料积累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相对薄弱;二是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活动参与不够,缺乏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对新产品、新工艺的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企业的科技工作发展较慢。 针对“十五”期间科技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集团在调整科研体制的过程中,已逐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矛盾。首先,集团已开始制订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和培训方案,针对不同企业和不同岗位的需要,招聘各类专业的应届生或社会成熟人才,并结合集团的资源优势拟定各岗位的培训计划,做到适才适用。其次,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体制,发展以集团为中心、企业和科研所配合互补的研发模式,通过集团统筹管理,加强企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不断规范科技工作的实施,提升集团及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再次,集团成立了粮油科技情报室,定期出刊粮油专题报告和《良友科技情报》,同时根据企业要求提供专题论文和技术情报,并为集团科技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信息支持。另外,“十五”期间,集团也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国家粮食局以及国内、国外举办的各种行业交流活动,并且组织了若干与外界合作的技术会议,通过邀请对内讲座、组织对外学习等方式,逐步改善集团科技人员及信息闭塞的现象。 三、科技成果情况 1.国家粮食局项目情况 “销区糙米流通试点工程建设”项目,是2000年我集团实施的国家粮食局糙米流通专项的一个子项目。上海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区,该项目以上海销区为基地,对糙米的储存、加工、成品的市场流通进行了研究,建成了年产30000吨成品米加工能力的糙米生产线一条,并改造现有仓房,实现了低温仓或准低温仓的设施要求,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摸索了一套糙米低温储存的技术参数和机械性能要求。2005年初,由国家粮食局组织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验收,项目专题设置合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考核目标,并取得了国家粮食局领导和专家组的好评,项目通过验收。 “糙米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检测手段的研究”项目,也是2000年我集团实施的国家粮食局糙米流通专项的一个子项目。项目由我集团粮食科研所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实施,完成了糙米样品的收集、容重器选定、主要指标研究等工作,并起草了《糙米》国家标准的送审稿。项目于2001年通过国家粮食局验收,《糙米》国家标准在2002年8月12日发布,2003年2月1日正式实施。 2.市科委项目情况 “十五”期间,集团共申请批准上海市科委项目4项,分别为:2000年《全天然植物蛋白饮料(燕麦奶)开发研究》,批准资金5万元;2002年《二聚酸聚酰胺热熔胶产业化研究》,批准资金195万元;2003年《转基因大豆的检测方法研究》,批准资金142万元;2004年《小麦胚芽生物技术及微胶囊化产业化项目》,批准资金182万元。以上项目,均按市科委要求完成了研发工作并通过验收,其中《二聚酸》和《小麦胚芽》2个项目,与企业配合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转基因》项目,通过验收并取得了检测中心的扩项认证许可。 3.企业自主研发项目情况 主要以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为主,详见项目表。 四、对“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1.我集团“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围绕油脂、粮食食品为主线的初级加工和深加工研究,产品定位是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等方向逐步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同时在粮食保管科技上,通过研究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升集团的储粮保粮水平,提高粮食质量。 1)围绕集团“十一五”期间的经营目标,优化现有油脂、大米、面粉、食品生产中的加工工艺,通过技术改造、工艺调整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2)在油脂加工方面,进一步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在精炼食用油生产中,开发具有各种保健功能的新型健康食用油产品;利用油脂加工的副产品(如磷脂等),开发具有特殊功效的药用产品和食品添加剂;另外,对于油脂初榨、精炼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废油,进行综合利用研究和转化应用。3)发展以粮油为基础原料的食品工业,目前重点是米饭食品和面粉食品的开发。利用集团的优质大米,进一步发展方便米饭系列食品,开发具有各种风味的菜肴系列;研究杂粮、粗粮加工工艺,开发各种杂粮、粗粮产品;开发具有各种功效的米、面类主食产品,以绿色、营养为目标进行功能型食品的研究开发;结合粮食加工产生的副产品(如清糠、麸皮等),研究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4)以保障储粮质量为出发点,对集团下属仓库的综合保管技术、仓储设施、粮情检测技术等进行应用性研究,改善仓库储粮条件,提升仓库储粮水平。 2.对“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的建议 综合“十五”期间粮食科技的实施情况,对“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提几点建议。 1)建议由国家粮食局牵头,联合各职能部门,加快对粮油食品标准化和安全方面的立法,通过引进先进的粮油产品标准,提升粮油产品质量,同时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加速淘汰落后工艺。 2)建议国家粮食局以行业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粮油企业、科研所及与相关的外行业之间的技术沟通,提倡信息互动,不仅为本行业的科技发展提供技术交流平台,同时也能拓展粮油科技研究的外延。 3)建议国家粮食局在“十一五”期间统筹对仓储、物流、加工领域的产后减损及粮食流通中的全程绿色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通过企业和科研所发挥各自优势、互相配合,提高粮油储存、流通、加工的整体水平。 引言 我国已进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粮食行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集团核心业务发展,提高粮油产品附加值,是集团面临的重大任务。 集团成立以来,对粮油加工和仓储物流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了设备的技术水平,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了粮油产品的升级换代。但是由于科研体制改革滞后、科技投入不足、科研人员缺乏等原因,科技支撑集团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制订和实施2006年-2010年科技规划,对提升集团竞争力、推动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和上海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制订上海良友集团五年科技规划,以明确集团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研发体系,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制订实施步骤和相关措施,使科技成为集团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围绕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研发体系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开发产品、增加效益为核心,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以科研所(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加工和仓储)相结合的研发体系,进一步提升集团粮油加工和仓储物流业的科技水平,促进集团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基本原则: 1.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研发体系;发挥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科研工作内部合作、内外交流的新局面;通过科研体制创新,实现科学管理、规范有序、交流合作的科研工作新机制。 2.实施人才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加强对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推动集团科研发展的技术队伍;通过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制订人才激励等措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3.强化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理念,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升级提高;加强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增加对科研资金的投入,积极扶持和推广优秀项目;坚持产研结合,促进科研项目转化,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实现科技服务生产经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以科研所(技术中心)为主体,企业(加工和仓储)相结合的研发体系,提升集团总体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 重点任务:成立集团技术中心,建立现代化研究实验、信息咨询、检测检验三大基础平台,建立油脂、食品、仓储三个功能性研究实验室及配套中试基地;形成所企分工合作、社会交流合作的研发机制,把科技成果落实到产品上,构建产业化实施网络,促进企业生产和销售;加强现代粮食仓储物流技术研究,提高粮食仓储物流科技含量;形成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机制,造就若干科技领军人才,为实施科技规划提供人才保障。 具体目标:通过五年科技规划的实施,平均每年推出5个以上新产品上市销售;年度研发与技改经费投入占集团生产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达到15%;打造1个市场份额居全国前10位的核心产品;申请成功1个中国着名品牌;建成1个集现代仓储物流技术的示范粮库;综合科研实力处于全国粮油行业前列。 三、重点领域 集团实施五年科技规划期间,在油脂加工、主食方便食品、米面制品加工、粮油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粮食仓储物流技术五个领域,从基础与应用研究、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技术改造与升级三个层面,加快推进,实现突破。 1.油脂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重点研究中高档调和油、天然植物营养健康型食用油、功能性油脂的开发,油脂产品中营养素、微量元素、脂肪酸的科学配比,油脂生产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 2.主食方便食品。重点研究高压蒸煮、无菌包装和烘焙应用技术;开发各种中高档方便面条、营养面条、方便米饭、营养米饭及其配套的各类调味包和菜包。 3.米面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营养面粉、各种食品专用面粉、营养大米等中高档米面产品,以及米面品质改良剂、添加剂的应用;研究先进的米面加工应用技术,优化企业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传统米面产品质量。 4.粮油副产品深加工。重点研究米糠、碎米等稻谷加工副产品,麦胚、麦麸等小麦加工副产品,豆粕、磷脂等油脂加工副产品,研究精深加工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高附加值的食品原辅料、原料药,以及生物柴油等新能源的生产工艺研究和应用。 5.现代粮食仓储物流技术。重点研究仓房改造、粮食保管、通风降温、虫害防治、粮情检测、新能源利用等装备和技术;推广和应用粮食散装、散卸、散运、散储的“四散”流通技术和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的“四新”储藏技术,延缓粮食陈化,降低储运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四、实施步骤 根据各阶段科研工作的不同侧重点,从科研所(技术中心)和生产(仓储)企业两个层面考虑,整个实施过程分为前期准备、中期试运行、后期完善提高三个阶段,通过分步骤实施,最终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经济指标。 第一阶段:规划实施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 科研所(技术中心):成立技术中心,初步建立研究实验、信息咨询、检测检验三大基础平台;组建油脂、食品、储运三个功能性研究实验室;做好年度集团重点科研项目和市科委项目的实施工作;完成1-2个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开发项目。 生产(仓储)企业:制订企业五年科技工作实施计划和产品规划;完成企业产品的梳理工作;建立企业内部科研管理、新产品开发制度;成立科研工作职能部门;实施1-2个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新产品产业化项目,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有所提高。 第二阶段:规划实施中期试运行阶段(2007年)。 科研所(技术中心):完善技术中心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发挥三大基础平台的作用;加强三个功能性实验室的人员和装备配置;建设完成与三个功能性实验室相配套的中试基地;实施一批改良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应用项目,完成2-3个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开发项目。 生产(仓储)企业:实施企业产品规划和科研管理、新产品开发制度;加强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施力度;实施2-3个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新产品产业化项目,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第三阶段:规划实施完善提高阶段(2008年-2010年)。 充分发挥成熟的三大基础平台的作用,三个功能性实验室和配套的中试基地体现技术和装备优势;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科研队伍壮大;技术中心和企业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完善,实现“转化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模式;平均每年实施5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好经济效益的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实现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15%;研发与技改经费投入占集团生产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基本实现五年科技规划的总体目标,完成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 五、对策和措施 1.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机构保障。 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集团职能部门、科研所(技术中心)、企业(加工和仓储)三个层次的机构框架,保障科研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 集团职能部门行使集团科研工作组织、计划、管理、协调,以及科研项目审批和验收的职能。 科研所(技术中心)作为集团科研工作实施的主体,行使粮油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好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开发,以及科技信息服务的职能。 加工和仓储企业作为与科研所(技术中心)实施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实体,行使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改进及一般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发、包装改进,以及新产品产业化生产和销售、新技术应用等职能。 2.拓展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企业要逐步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每年要按销售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开发经费,并逐年有所提高。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中,集团加大对技术中心和企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对集团重点科研项目的资金进行专项扶持。此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及市科委等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投入,鼓励和扶持企业开辟多元化、多途径的科研经费渠道,为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3.造就科研队伍,增强创新能力。 遵循专业、适用的原则,坚持人才的内培外引与项目研究相结合,抓紧对内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对外引进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坚持科研项目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落实科技人员的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和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建立开放式科研机制,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放、流动、竞争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装备建设,改善研发条件。 加强技术中心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建立现代化的研究实验、信息咨询、检测检验三大基础平台。针对五个重点研究领域,建立油脂、食品、储运三个功能性研究实验室,与企业相结合配套建立中试基地,加强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装备配置,改善研发条件。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能力,强化科技情报的服务专业化、反应及时化、内容多样化;提升检测检验服务的水平,达到检测方法先进、检测结果精确、检测项目全面。 5.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集团内资源优势,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改造,提高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延伸产品的综合开发,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挖掘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积极扶持和促进项目成果产业化,加强新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技术服务。以科技创新促进粮油产品品牌建设,推动主导产品争名牌、延伸产品创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