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中谷集团科技总公司

    中谷集团科技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作为科工贸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西安油脂科学研究院,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五个国家一级粮油科研设计院所和粮油设备制造基地。现有在职人员683人,其中国家级政府特贴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8人,各类资质人员182人,博士2人和硕士36人。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交流和成套工程设计、加工制造、工程总承包为主,主要从事粮油食品的科技开发、质量分析与检测、储藏保鲜、加工技术、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咨询、工程监理、建筑设计、自动控制、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等工作,专业结构涉及油脂加工程、土建设计、食品与饲料工程、粮食储藏与加工、机械制造与自动控制、分析检测、计算机等多学科。有2个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3个甲级工程总承包资质、4个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以及工程监理、压力容器设计、压力管道设计、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等资质和证书30余项。有1个国家级和5个部级粮油食品饲料、粮食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有6个国家一级专业性刊物。

    “十五”期间,总公司在国家粮食局的指导和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动院所改革,科研、设计、工程承包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完成了科研院所的改革转制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和规范管理,增强了科研院所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成为一支适应行业、市场需求不可或缺的科研开发、工程总承包的骨干队伍。

   

    一、面向行业,服务行业,努力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妥善处理院所改革转制与科研工程业务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支持鼓励院所以改革促发展,以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努力拓展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参与市场竞争,保持了较好的业务发展势头。

    (一)发挥研发力量的作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十五”期间,我们承担了粮食行业许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担了粮食储藏、物流领域60%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中国粮食专业化科研品牌,共完成了92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开发项目。“散粮储运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植物油精制智能化装备的研究开发”、“气调储粮工程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等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储粮害虫资源库及信息查询系统”、“移动式一体化平房仓进出仓装置”“谷物脂肪酸值测定仪的研制”等9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移动式通风干燥系统”等11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在中央企业2005年专利排序中排列第60位。

    (二)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

    我们积极发挥在粮油行业的科技主导作用和学术优势,主动参与各类标准、行业规范编制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先后承担了《粮食干燥机技术条件》、《大米》、《食用调和油》、《饲料标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30多个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起草制订或修订任务;完成并颁布标准制修订40项。

    (三)工程设计总承包和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扩大

    各院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主动出击,努力开拓,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粮油工程设计承包市场,在向民用建筑等领域拓展上也取得了显着成效。

    “十五”期间,完成了1150多项工程设计、咨询与监理、工程承包项目,承接的广东省储备粮公司东莞直属库设计项目和辽宁鞍山30万吨/年大米及副产品深加工设计等各类项目,标志着我们的设计水平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以项目为纽带,整合科技资源也在承建上海外高桥粮油加工与物流项目、中储粮管理总公司大米加工项目、江阴码头工程项目、中谷天科公司项目等方面得到体现,探索出一些发挥整体优势的操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粮库建设和粮食加工科技成果中,粮库建设标准图获得国家金奖、大连北良项目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银奖,金键米业工程设计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在服务于社会的项目中,承揽了陕西华亭煤业集团32层高层住宅楼设计、西安天元机电成套设备厂房土建设计、西飞集团行政广场土建设计等民用建筑的设计业务,大大提升了市场形象。

    (四)充分利用期刊杂志信息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与信息服务

    编辑发行的《中国油脂》、《粮食与饲料工业》、《粮食储藏》、《粮食与食品工业》、《粮食流通技术》和《粮油仓储科技通讯》都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和知名度,是行业学术、技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中国油脂》、《粮食与饲料工业》作为“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英国《食品科学技术文摘》等国外重点检索机构的刊物收录。《中国油脂》杂志第二次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其影响在全国食品科技期刊中名列第二,在全国食品类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三,全年海内外发行5100份,读者50多万人,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好评。《粮食储藏》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工程技术合作

    我们在参与国内竞争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技术交流和业务合作。在中国粮油学会与国际谷物化学协会(ICC)支持下,组织召开了“2006年国际粮食储藏与干燥大会”(ICGSI);通过向“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CAF)”常设委员会申请,获得了第八届2008CAF的主办权,现正在积极组织筹备之中。我们还邀请国际知名的粮食技术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通过交流与研讨,及时掌握国际同行的技术发展状况。

    在ICC支持下,已向欧盟申报了FP6框架下的“建立食品安全与质量分析方法的泛欧洲共同策略”的项目,并已列项;还在国际同行的协作下,联合向中澳国际科技合作基金申报“粮食中麦角甾醇的研究”、向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申请资金支持“建立磷化氢抗性国际监测网络”等项目。承揽了马来西亚东马棕榈工业区土建工程项目、肯尼亚玉米粉厂援建项目、Quaker上海润滑油公司初步设计项目等,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和回报。

    二、院所转制工作全面完成,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我们根据集团对所属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结合院所的特点,按照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打造科技工程板块、提高院所核心竞争力作为重点,主要抓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发展目标

    以“团结开拓,强化管理,发挥优势,开创中谷集团科技总公司发展新局面”为主题,多次组织召开科研院所工作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科技总公司和各科研院所的工作情况,全面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围绕如何找准定位、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达到了统一认识、增强信心、明确方向和发挥整体优势的目的。科研院所较好地处理了改革转制、业务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明显增强了企业化理念、全局化和组织纪律观念,为今后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集团领导要求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用改革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问题,把科技人员薪酬与创造的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还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培育优势,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打出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和营销队伍,走科研、开发、设备制造、销售安装、工程总承包一体化经营的道路。这对院所改革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推动了院所业务发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管理,经过多次调研,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科研院所管理暂行办法》,对院所的人事、薪酬、财务、资产、科研、工程项目管理,外事、工会、职代会与党组织工作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院所管理的基本制度,统一和规范了院所的管理工作。

    为使院所尽快建立企业化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和奖惩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广泛调研、多次测算、考虑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制定了《科研院员工岗位绩效工资与经营目标考核奖惩管理暂行办法》。打破了院所薪酬分配上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模式,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业绩考核论奖惩的分配制度。统一了各院所领导班子成员的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明确了奖金与经营目标挂钩的具体措施。

    按照集团加强财务管理要求和财务经理委派办法,制定了《科研院财务经理管理暂行办法》。对各院所财务部门负责人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法制观念、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业绩等逐一进行了考察,并由科技总公司委派了院所财务经理。针对院所财务制度由事业刚刚转为企业的情况,我们专门组织了业务培训,从转变身份、加强学习、建章立制、加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结合院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做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控制的相关规定,要求院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形成用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按制度办事的财务管理机制。

    (三)制订配套改革措施,减轻院所负担和职工后顾之忧

    由于国家第一批242家科研院所转制时间为1999年,划归中谷集团的5家院所属第三批,时间上晚了四年,因此在落实职工各类参加保险问题上遇到了许多困难。除无锡院于1992年已经参保,2005年将退休干部全部移交社区管理外,其它4家院所所在地的社保机构只认可1999年之前作为事业单位,可为职工计算视同交费年限,而从1999年至参保之日起应由企业与个人补交近5年的养老保险费用,这对经济上不富余的院所来说,将会增加相当大的经济负担。在国家没有更加明确的政策的情况下,我们与院所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指导、帮助、督促院所积极主动与当地社保机构沟通,共同开展疏通、说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四家院所均争取到了从2004年1月1日起职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一批骨干人员调离和老同志相继退休,科研院所科技队伍的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培养适应市场和行业技术进步需要的科技人才迫在眉睫。我们注意加强对年轻科技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重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工程承包、工程咨询等业务中担当主要角色,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迅速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进修深造,目前有2人在国内攻读博士,1人赴美攻读粮食物流博士。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各院所承揽工程、组织科研开发的主要力量,科技队伍整体结构已逐渐年轻化并更有活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十五”期间,不仅完成了京外5院所改革转制工作,而且科研工程业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清醒认识到这与行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任重道远,需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提升我们的研发创新能力。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的精神,通过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专业化、功能性实验室,支持院所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认可,迅速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成果产业化。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有突出贡献并有望在粮食专业领域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和培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科技队伍,培养高管人员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国家粮食行业的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同时进一步加强院所资质能力建设,探索如何将目前较为分散的院所工程监理、设计、咨询等资质成为合力优势。通过科技资源、工程技术资源的整合,形成整体的科技实力,为粮食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