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科技工作情况汇报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
一、单位基本情况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现有职工32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27人。下设油脂化工、生物科技、粮食加工、粮食储藏、食品研究、饲料研究等研发部门和饲料、食品添加剂二个生产基地。主要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当前条件下农产品储藏、加工新技术,油脂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粮油食品新品种及衍生物的开发利用,饲料资源及添加剂新品种的开发应用等业务。多年来已承担国家科委、轻工部、商业部、国内贸易局、省科委、省粮食局、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单位的科研攻关项目200多项,为企业开发新产品30余只。获全国科学大会1项及国家科委、国内贸易部、卫生部等奖励75项、并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主要的科研成果有: 储粮害虫防护剂防虫磷、杀螟松及甲基嘧啶硫磷的应用研究,敌敌畏缓释剂应用研究,草泥仓加温处理保藏甘薯研究;浙江变黄米(早稻)研究,早稻谷陈化指标研究,菜油和菜油磷脂制取RCS型皮革加脂剂,米糠油综合利用制取谷维素,米糠油不皂化物“牙周宁”, 米糠油制取 2003年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改制后,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总产值数百万元。研究所改制后,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产、责、权明晰,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一个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充满活力的高科技实体。公司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灵活的经营机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本公司组织机构完整,并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 二、“十五”期间我所科技工作情况 “十五”期间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在粮食储藏、农副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饲料产品开发、粮油检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研研发和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增强在科技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共承担部、省、局级纵向课题23项,其中新列课题16项,完成课题8项;列入浙江省重大项目3项、省重点项目4项、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另外还积极开发横向课题合作13项,同时也争取国家科技部“十五”星火计划项目1项,为企业开发新产品30余只。“十五”期间总的科研收入数百万元,共发表论文18篇。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争取到的省、国家课题,严格实行主持人负责制。主持人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在课题主持人统一领导、管理和组织下,课题组各方紧密结合,友好合作,按时、保质完成研究任务。课题内容分工明确到各研究与实施组,并责任到各组负责人。实行定期检查,奖罚结合。通过研究所、学校、企业紧密结合,将课题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示范体。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研及成果产业化 ◆农产品深加工方面 稻米精深加工和转化方面: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改制后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早稻品质改良科技产业化工程--早籼谷加工成套技术的开发与示范”部分项目和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项目“稻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已先后开展了优质早籼米加工利用技术、免洗大米工艺、变性淀粉的研制、碎米的利用、米蛋白的提取和应用、大米蛋白的改性技术和功能性多肽等项目研究和产品开发。“米蛋白”课题组已从米蛋白酶解物中获得了具有降血压或增强免疫功能的活性肽,使米蛋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在米糠副产品综合利用方面,浙江省粮科所始终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并先后在糠蜡和饼粕的深度利用、米胚芽分离提取与应用、双螺杆挤出机稳定米糠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某些项目达到国际水平;如“米糠综合利用制取谷维素”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双螺杆挤出机稳定米糠也已取得成功,稳定化米糠的保质期可达到1年,酸价在10以下。米糠深加工产品如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还在国内首先研制设计成功米胚芽分离机,采用从糠粞混合物中直接提纯方法,籼米胚提纯率大于75%,粳米胚提纯率大于85%, 得率为脱落胚芽的50%以上。经干热法钝化,脂肪酸不超过20毫克/克油,过氧化值不超过20毫克当量/公斤油,夏季可保鲜1个月以上,其它季节个3月。目前,正在此基础上进行高级米胚保健油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降低米胚中植酸含量的研究。 油脂的深加工方面:在历史上取得了大量技术成果;在粮油机械加工设备(如膨化机设计)方面多次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并拥有专利。从80年代开始就对饼粕资源的深度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脱皮膨化油菜籽工艺技术方面开展研究。2003年又承担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双低油菜籽制油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2003、2004年又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以上项目都在进行中。 对大豆蛋白的组成及功能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大豆蛋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对大豆磷脂的研究和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大豆中生物活性物质(如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和对大豆综合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完成了大型化油脂加工厂的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及制造。对特种油料如山茶籽的功能成分及生产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粮食储藏和物流方面: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在2003年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药效试验认证单位全国三家中的之一,在十多年来从事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熏蒸剂、防护剂开发,相继开发出防虫磷、杀螟松、长效敌虫块、防护剂颗粒剂、高效安全型灭鼠毒饵、防虫保鲜袋、饲料防霉保鲜剂等一系列产品及相关应用技术和配套的施药机械。多项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库和农户粮食储藏害虫防治。同时对外承担粮油食品、饲料的储藏保鲜技术服务,卫生虫害防治,农药(卫生杀虫剂)的药效试验和残留测定。2003年起在杭州市粮食收储公司设有我所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基地,同时还承担了省内外十多家单位的药效试验,取得了比以往较大的经济效益。2004年公司还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粮油储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现正在实施中。 2.产业化实验基地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所下属有饲料和食品添加剂二个生产基地,其中饲料添加剂生产基地即浙粮饲料技术开发公司是经浙江省粮食局、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批准于1992年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开发型经济实体。主要从事畜禽、水产、特种经济动物等专用饲料、添加剂预混料、饲料资源、饲料加工工艺和设备等为重点的产品开发、成果推广、技术咨询等业务。“十五”期间饲料添加剂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近千万元,创利税数百万元。 2002年我所在原有二十八醇小试生产基础上,向浙江省科技厅争取了100万元科研院所产业化专项,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生产基地,用于二十八醇的扩产,项目完成后年产50%二十八醇10吨,并可生产90%以上高纯度产品。“十五”期间总收入达数百万元。在此基础上,目前又争取到省科技厅120万元的经费支持,用于二十八醇下游系列产品的开发,目前项目正在前期准备中。 在储粮防护剂研究方面,自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开始,我所与宁波中化化学品有限公司(原宁波农药厂)合作开发储粮防护剂用于国库和农户储粮虫害防治。在原有防虫磷后,“十五”期间又完成杀螟松等防护药剂开发登记,并在国库和农户储粮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在十五期间虽然在科研项目和科研产业上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这一些问题。如,科研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需要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从而形成具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层;虽然近两年已经注意产研结合,具备成果迅速转化的优点,但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开发尚属起步阶段,需加快这一进程,从而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 三、“十一五”期间我所粮食科技工作设想 根据国家在新形势下粮油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所粮油科研工作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模式的实际,“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更应突出重点,公司以粮油生物工程、粮食储藏、粮油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为主攻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公司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粮油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加大力度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包括超强酸催化、固体碱催化、超临界反应、酶催化等绿色工艺技术,以油脂工业下脚、餐饮业废油脂、废弃动物脂肪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建成新的工艺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基地,走生物柴油产业集团化道路。加大力度开发微生物油脂发酵技术的创新研究。微生物发酵能高效利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水解得到的所有碳水化合物。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仅农作物秸秆每年产量近10亿吨。着重开发新的产油微生物,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等资源,降低发酵成本,加速微生物油脂规模化生产进程,促进生物柴油产业发展。 2.粮油深加工研究 以米糠为原料,提取各种米糠活性物质用于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开发如谷维醇、阿魏酸、二十八醇、三十醇、维生素E、肌醇、植酸、角鲨烯、甾醇等米糠、稻壳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研究发芽糙米加工技术,研究糙米是在一定温度的水中浸泡,发芽,活性化,研究不同品种糙米的发芽特性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双低油菜籽加工新工艺,采用干法脱皮,膨化浸出,粕低温脱溶技术。研究菜粕蛋白提取新工艺,开发饲用浓缩蛋白、食用浓缩蛋白、寡肽、复合氨基酸等饲料添加剂产品。探索减肥功能最佳的结构脂质的脂肪酸种类及比例,并强化功能因子实现减肥降压之功效的协同发挥及产品稳定性、加工性、健康功能的研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微生物油,以植物蛋白水解作为氮源,用细菌发酵技术生产单细胞油,在通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制成特殊保健营养油。利用生物或化学方法,经酯基转移作用而得到的有机脂肪酸酯——生物柴油的开发,作为石油燃料的替代物。 3.粮食储藏和物流技术研究 适应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研究不同区域、不同仓型的储粮新技术和仓储物流技术,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保持储粮品质,降低储运成本,力争国家粮库保管自然损耗整体水平低于0.2%,农村储粮损失率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2个百分点。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粮食储藏品质变化机理;粮堆生态系统因子变化动态模型;储粮害虫抗性调查及对策研究;粮食损失关键控制点研究。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研究开发无公害、环保型储粮技术和装备,开展低温储粮技术和气调储粮技术研究,利用对安全储粮有利的低温条件,科学、合理的实施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粮食冷却或地下储粮;研究新型气密材料和密封技术;研究储粮保质和防治虫霉最佳气体配比。开展储粮虫霉物理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遗传防治以及对储粮虫霉有抗性的粮食品种。研究开发低剂量、低残留、有效期长的新型熏蒸剂和粮食保护剂,重点研究开发无公害储粮保护剂(包括动植物源杀虫剂、微生物源杀虫剂);研究溴甲烷可替代物以及磷化氢的合理使用、抗性对策,开发农户储粮防虫、防霉、防鼠技术及新装具;研究开发防止仓厂粮食粉尘爆炸新技术。开展粮油产品卫生指标及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研制粮食快速检测设备和储粮专用仪器设备。积极开展现代粮食物流技术研究。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