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为粮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属于全额拨款公益型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粮食储藏、精深加工、行业技术政策、标准规程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十五”期间,科研所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是保持科研所长期稳定、常胜不衰的硬道理”,通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求创新、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科技创新结硕果 “十五”期间,科研所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自主创新,实现了科研及工程技术开发等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 (一)粮食低温、绿色储藏技术研究 1.完成了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储粮生态区域及配套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低温储藏关键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仓储设施、技术、工艺及装备的优化配置方案及评价体系;以自然低温、辅助机械制冷技术的低温或准低温储粮技术,建立粮堆低温控制技术等无公害储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储粮技术体系,为实现粮食安全储藏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和高质量、高效益、高营养的目标奠定基础。 2.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粮食局“十五”国家重大科技研究课题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东北平原玉米产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筛选出适合东北地区农户储粮减损新技术,有效解决东北农户储粮损失过大的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民储粮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偏高水分粮食储藏技术研究应用,解决了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安全储藏技术难题,减少了粮食储藏过程中数量损失,提高了粮食品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粮食宏观调控方面 1.承担完成了省科技厅攻关课题《辽宁粮食安全预警与发展战略研究》,立足我省粮食生产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根据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及综合影响辽宁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各项因素,提出了保障辽宁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措施,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参与完成了“辽宁省‘十一五’粮食现代物流专项规划”,根据辽宁省在全国粮食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势,认真分析辽宁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辽宁粮食物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2005—2010年辽宁省粮食物流的布局及主要建设项目,对全省粮食物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国家标准、规程和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1.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谷物冷却机、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已在全国颁布执行。 2.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LS/T1205-2002)》,已在全国颁布执行。 3.参与完成了国家粮食局《粮食储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粮油仓储标准体系》、《粮油仓库管理规范》、《糙米储藏技术规程(试行)》的制定、修订。 4.参与完成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2005~2010年仓储科技发展规划》、《中央储备粮系统粮食仓储配套设施改造及功能提升专项规划》、《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的编制。 (四)粮食加工及工程技术开发 1.与东北大学联合中标完成了国家粮食局《粮食水分在线检测和自控控制》,实现了烘干机对出机粮食品质的自动控制和智能调节,提高了粮食烘干系统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保证粮食品质,延长粮食储藏期,降低储粮成本,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分别在1999年500亿斤和2000年200亿斤“国家粮库建设项目粮食烘干系统专项工程”和2001、2002年国家储备粮库项目辽宁省15个库点二类设备制造、采购、安装的招标活动中标,并按照招标任务书规定和国家要求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3.受辽宁省建库办的委托,完成了2001、2002年粮食烘干机专项建设项目“辽宁省粮库烘干机系统”技术性能测试和2001、2002年国储库新建高大平房仓气密性测试工作,为制定和完善我国仓房气密性测试方法和标准、烘干机测试方法和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多数数据、方法和规程被国家采用,受到了国家和省建库办的好评。 (五)科研基地建设 “十五”期间,在国家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辽宁省粮食局的直接领导下,我所综合研发基地于2004年分别通过了国家专项工程竣工验收和研发基地总体验收,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300多万元。研发基地已被辽宁省财政厅、科技厅授予“产学研重点示范研究基地”,成为“辽宁省烘干技术培训基地”、“辽宁省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基地”和“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教学培训基地”。目前我所正以综合研发基地为依托,申报组建“国家粮食局粮食干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加强创新,提高整体科研能力 提升科研机构能力,必须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近年来,我所以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带动机制创新,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一)打造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科研队伍 近年来,科研所以增强科研队伍活力为重点,结合科研所实际,大胆进行机构、用人和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打破论资排辈等传统用人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竞聘上岗、择优聘任。使一批敢于担当重担、勇于吃苦、甘于奉献、锐意创新、乐于实践的同志走上各部门的负责岗位,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担当起各研究室主要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给科研所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目前,我所有1名同志被辽宁省委、辽宁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优秀专家”,有教授、研究员级高工3人,高工12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全所科研人员的95%,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占在职人员的71%;3名同志已成为行业内学科带头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合理的人员结构为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以创新促发展的新理念 通过总结几年来工作经验,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思想上、研究方法上、研究手段上“不创新”将成为制约科研所发展的“瓶颈”,必须真正以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带动机制创新,才能促进科研所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创新”才是保持科研所持久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1.创新科研管理模式 在进一步完善科研、人事、财务、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先后建立了技术成果转化、开放实验室、科技人员奖励激励、学术管理等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开放式科研基金,吸引和联合优秀科研人员合作攻关。 2.转变办所方式 实行开放办所、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发展战略。先后与东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沈阳师范大学、陕西省粮食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业务合作;同时聘任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为技术顾问;选派中青年技术骨干到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深造。通过借助外部技术力量使我所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及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 3.创新研究方法 改变过去关起门来想课题、向上级要课题的状况,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结合企业实际问题找课题;项目、课题通过学术委员会论证,经过深入调研、征求意见、方案修改、用户评估、完善设计等各个阶段的研究检验,使得科研项目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直接、更有效,研究方法更科学。 “十五”期间共承担各级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科技攻关课题7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专利1项,待批2项。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参与国家标准、规程制修订9项;受国家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委托,分别主持和参与编制粮食培训专业书籍3部,并于2004年、2005年承担了两期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举办的粮食烘干技术培训班。 三、“十一五”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我们在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主题,结合国家“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规划,实现重点突破。 (二)发展目标 增强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在粮食产后减损、绿色高效储运和深加工技术装备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粮食储藏技术研究达到同期国际水平,引导农村传统粮食储藏方式得到明显改变。 (三)基本原则 1.创新的原则—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促进粮食科研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既强调关键技术攻关,又兼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3.优化机制的原则—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竞争、流动、开放的科研运行机制,优化人才队伍和学科结构。 4.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东北地区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研究推广适合区域粮食品质的储藏、干燥、流通和加工新技术。 (四)重点工作任务 1.继续组织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进一步扩大农村储粮示范区建设,构建和完善农村安全储粮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安全、经济、实用的储粮装具,改造传统的农村粮食产后流通方式,以粮食主产区的收纳库为依托,推广适用农户储粮的新型技术设备和农村粮食集中处理的存储、整理、干燥、加工、运输等技术。 2.开展应用基础和边缘学科研究,组织进行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重点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开展农户粮食储藏生态研究,确定最佳的农户储粮安全储藏水分标准、储藏工艺参数和储藏期限,制定农户储粮安全的评价标准。 3.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科学数据、科研资源、科技信息共享。重点推广干燥机粮食水份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粮食通风储藏智能控制和农户新型储粮装具,粮食绿色储藏、偏高水分粮食保质储藏等生态储粮技术,进一步构建大型粮仓储粮技术支持体系。 4.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粮食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科技支持力度。联合制造企业、高等院校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先进的粮食流通、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与设备,改造粮食食品加工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