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南京财经大学 |
一、概况 南京财经大学是我国创建较早、基础较好的从事粮食经济、粮食储藏及加工的教学研究单位之一,已有50年的办学历史。目前与粮食有关的教学机构主要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营销与物流学院、国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校内建有中国粮食流通培训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市粮油加工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经济研究所、粮油科技开发部、粮食情报中心、粮油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机构,其中“粮食经济研究所”是我国高校中唯一一家以国内外粮食经济理论、政策与实践为研究、咨询和培训对象的粮食经济研究所,办有《粮食经济研究》、《粮食情报资料》、南京财经大学粮经网站等资讯平台。 二、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 长期以来,我校十分注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本着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在加强粮食经济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同时,重视粮油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十五”期间主持承接省部级各类粮食方面纵向课题75项,横向委托课题51项,发表粮食方面论文600多篇,其中在《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31篇,出版粮食方面着述20多部,获得各类奖项28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为我国粮食经济、粮食储藏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粮食经济方面:近年来已完成的国家与省部级的各类粮食经济研究咨询课题,主要集中在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粮食物流、粮食安全、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价格分析与预测、粮食发展规划等方面,积极参与了与国外粮食类组织之间的合作,承办了中法粮食经济与政策、粮食储藏等国际研讨会,并与国家粮食局一起进行中加两国粮食贸易、科技与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合作等, 教育部“加入WTO与中国粮食行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国家粮食局局“基于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宏观调控研究”等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粮食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参与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十一五”粮食科技规划研究,完成了江苏、广东、宁波等省市“十一五”粮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目前承担着省哲社“WTO与中国粮食流通机制研究” “新时期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规划建设粮食物流园区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粮食储藏方面:“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粮食储备配套技术优化研究”国家攻关课题。该课题首次对我国储粮生态区域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划分,为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仓型的选择、装备的配置及储粮技术的选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经济运行方案并进行了应用示范,该方案对优化储粮技术,提高储粮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次提出了我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粮食安全储藏评价体系,并在不同区域进行了实仓验证,为储粮技术和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全新的评价方法;首次将储粮围护结构纳入储粮生态系统中进行研究,为我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仓型的选择提出了优化方案。该课题还对浅圆仓的性能、特点、设备配置进行了研究,为浅圆仓的安全储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储粮生态学研究的学术专着《中国储粮生态系统》,为建立我国的储粮生态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该课题研究在全面性调研基础上研究取得的成果具有开创性,储粮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对粮堆生态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总体水平属国内领先。 积极参加国家新建粮仓储粮生产性试验研究工作,开展了各类粮食安全储藏技术与设施研究,主持并完成了《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程》、《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制订工作,参与了《磷化氢环流薰蒸技术规程》、《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以及《粮食储藏技术规范》等储粮技术规程的制订与修订工作,为“十五”国家大规模的新仓建设和粮食安全储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参加了CO2、N2、太阳能制冷等储粮新技术的研究,在保证储粮安全、保证粮油品质稳定、减少粮食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承担着江苏省农业高技术研究项目“粮库生态控制和安全储藏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储粮区划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粮油加工与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方面 “十五”期间开展了小麦、稻谷、大豆、油菜籽等主要粮油产品加工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完成了“专用小麦粉生产技术开发”、“米糠稳定化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双低油菜籽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大豆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利用淀粉制备脂肪替代品技术开发”等纵横向科研课题,在江苏及邻近省市粮食加工企业广泛应用,促进了粮食的转化,提高了粮食的附加值,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承担着“水溶性大豆多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油菜籽蛋白、蛋白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米糠功能性成分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稻米固态发酵法生产柠檬酸的研究”“小麦胚芽功能成分利用开发”等省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粮油品质控制方面 “十五”期间开展了粮油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完成了“中筋小麦、小麦粉品质检测与评价体系研究”、“粮油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不同储藏条件下稻谷商品储存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傅立叶变换近红外谷物组分测定仪定标方程建立”等课题,完成了“大豆”等8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目前承担着国家粮食科技攻关专项子课题“油脂自动烟点测定仪的研究与开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谷物脂肪酸值测定新方法研究”、“小麦粉储藏期品质变化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高温高湿储藏中粮食品质的变化规律研究”、“农药残留及有害元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出版了粮油食品品质分析、粮油食品卫生检测、粮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相关的研究专着10余部,目前正承担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动植物检验检疫学》等专业教材的编写任务。 “十五”期间,我校粮油质量检测中心是江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的品种质量评价测试单位,负责江苏省小麦等粮油品种的品质评价工作,为江苏省的优质品种选育、农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与国外学术组织、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 “十五”期间,我校注重与国际学术组织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谷物化学协会(ICC)、加拿大谷物委员会(CGC)、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日本不二制油株式会社等国际组织与科研院所在粮油储藏、粮食经济政策、粮油食品安全以及粮食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参与了“稻米直链淀粉测定”等国际标准的验证。 三、“十一五”期间粮食科研工作思路和设想 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和推动以大粮食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致力于在以下两个方向上取得优势进展:一是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二是构建以粮食检测、流通、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工程学科群等。以此为特色,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粮食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联动发展。 1. 积极开展粮食生态学研究,投资建设“生态储粮”实验室,积极努力建成我国生态储粮技术研究基地,减少粮食损失,降低储粮成本,为提高国粮食储藏科技水平作出贡献,该项目已经启动;应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并完善储粮专家系统,提高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水平。 2. 加强粮食科技基础理论研究,以提高粮食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粮食工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实现粮食最终使用品质和最佳用途为方向,重点研究储粮品质劣变机理、粮油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解决粮食质量安全关键检测、监控技术、等方面的科技问题,集成研发具有自主创新的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先进检测技术及相关仪器设备,为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粮油质量安全预测系统,完善国家食品安全体系提供支撑。积极承担起草一批国家粮食标准,为完善国家粮油标准化体系作出贡献。 3. 针对关系国计民生和解决人民生活迫切需求的食品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粮油的大量转化、深度加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生态环保和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在粮油食品加工及深加工技术领域,立足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开发一批新产品; 4. 积极争取富有影响的国内外粮食经济类研究课题;完善粮食研究数据库,并使其在粮食物流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进一步探索与提升网刊互动下的《粮食经济研究》、编辑、传播与产业化运用的协同路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提高粮食管理水平。 5. 加强粮食科研基地建设,建成省级粮油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努力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
关闭 |